|
来源:长江商报
每个月固定到账的退休工资,儿女孝敬给的补贴生活费,多年攒下来的不菲积蓄——只要不太过贴补孙儿,大多数老人手上都会捏着一笔名为“养老”的资金财富,而且数量还都不小。于是,用这笔财富让自己晚年生活更加富足就变成了老人们退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保险等早就盯上了这块福田,近两年与“养老”相关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即将到来的重阳节更是成为金融机构推出养老产品的高峰。然而,有数据显示,这样大量诞生的养老理财产品,也让中老年人成为了理财陷阱的主攻对象,房产、保险、黄金、集资、炒股等多个理财领域的投诉案例中,超过七成的投诉人是老人。
老年人为何频频被骗,什么样的陷阱最容易吸收老人钱?如何才能真正让自己的养老钱不断升值?专业理财师用最简单的话做出了诠释:稳字当先,不贪高收益。
■ 养老钱·疯狂
六旬老人理财成瘾3年投入60万成“穷人”
曾国福家住汉阳区五里新村,退休前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工程师。一辈子与数字打交道,让他很快在退休后开始对购买各种理财产品热衷起来。3年退休时间,他买了15种银行理财产品,总投入近60万。
“我们老两口的退休工资还不错,加起来五六千块,但几乎都被他拿去投进那些坑里了。”老伴说,这样一来,曾国福老两口的钱就变得很被动。
曾国福介绍,自己购买的各种理财产品是从各大银行“养老”计划中挑选出的“精品”,收益率都在4.5%以上。为了节约钱“供养”这些理财产品,他要求老伴一起紧衣缩食,每月只留下1000元过生活。
3年里也有产品到期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曾国服将钱继续投入到新产品中。“今年孙子进高级幼儿园花了不少钱,我们完全没办法资助儿子。”老伴说,积蓄全部被曾国福圈死,对此,儿子儿媳意见很大。
专家建议:老人理财金额宜占收入三成
光大银行理财师高洁介绍,国庆期间,中行、建行、招行、华夏、光大等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额均比平日增加了两到三成,其中用“养老”作为噱头的占了其中的七成以上。“整个国庆,市面上新推出的理财产品达63种之多,一半打出了养老牌,重阳节养老产品会推出得更多。”
高洁表示,目前市场上的养老产品数量比5年前至少翻了一番。
“这些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充斥着老人们的眼球,很容易造成曾国福这样过度理财的情况。”华夏银行理财师林先生建议,老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较为安全,但一定要控制在收入的三成以下,最多不能超过四成。同时,老人购买的理财产品期限不要超过10年,银行户头中要至少留出5万元左右作为紧急医疗基金。
■ 养老钱·陷阱
存款变保单72岁老人的养老钱92岁才能取
今年上半年,72岁的张红英在银行的一笔5万元的定期存款到期。去银行续存定期的时候,张红英意外发现一款理财产品的宣传单,她觉得十分划算。拨打宣传单上的电话后,张红英很快就在业务员的帮助下将钱存进了规定账户。根据产品条款规定,首年存款5万元,之后每年存入1万元即可获得每年最高5%的收益。张红英当时问过业务员,存入账户的钱可以在第5年时取出,不影响利息。
国庆假期里,金融专业的孙子探望郑红英时看到了她的理财产品合同,发现张红英买的是一份分红型保险,而并非定期存款产品。“听孙子说以后,我赶紧打电话咨询,果然是保险。”张红英这才明白,这份保险需要在每年交1万元的情况下,一直交20年才能取回本金。如果她按之前业务员承诺的那样5年就将钱提出来,则属于退保,将会失去接近半数的本金。
专家建议:以儿女名义买保险最靠谱
中国人寿湖北分公司的保险经理人林女士解释,老人被列为重点“忽悠”对象是因为他们对计算型产品难以理解,并且容易相信他人,代理人只要强调“利润高”就能让他们掏腰包。另外,根据去年人口普查结果,每6个武汉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老人市场非常庞大,这也是金融机构努力抓住老年人群体的原因之一。”
林女士建议,老人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最好先将宣传单拿回家让儿女帮忙看看,或通过网络查询一下。另外,分红险产品都有10天的犹豫期,即使已经签约,也可以在10天内退保,不损失任何费用。
同时,林女士建议老年人最好不要以自己的名义投保。“年龄越大保费越高。”林女士说,可以将投保人设定为儿女,这样可以用较低的保费购买,同样拿分红收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