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82|回复: 0

老外眼中宜居中国:工作机会多 周末商场不关门(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1 21: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11月5日报道,英国汇丰银行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对居住在3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所享受的经济机遇和生活质量进行了考察,得出的结果显示,中国和泰国是两个最适合外国人居住的国家。

这一结果令不少人感到惊讶。此前,还常有外媒报道说,不少外国人因为中国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不得不选择离开中国。空气污染、食品安全以及教育医疗条件等,也是不少国人选择出国移民的理由。

如果这份报告的可信度不值得怀疑,那么外国人选择中国工作与居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就此,《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在中国的老外。在他们的眼中,生活工作在中国的好处不少,不仅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赚钱多,更为重要的是还能为自己的履历“镀金”,当然,他们眼中的中国生活也不是尽善尽美,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自然是他们顾虑的问题,但文化差异还是主要因素,真正想留在中国过一辈子的西方人还是比较少的。

上海外滩附近的一家高档餐厅的室外草坪上,28岁的法国人奥布莱恩·康纳正在等朋友。他拿出最新款的智能手机,对着桌上的咖啡和远处“东方明珠”拍了张照片,传到社交网站上,附上一句:“C’est la vie.”

“这就是生活。”康纳远离家乡诺曼底,选择在法国一家贸易公司驻中国总部工作。对他而言,中国意味着餐馆精致的餐具和丰富热闹的生活。

康纳等待的朋友名叫扬·维森斯,是德国下巴伐利亚人,在欧盟政府公关机构EUTOP驻北京办事处工作。他趁着周末坐高铁来拜访研究生同学奥布莱恩。维森斯就要离开中国,升任EUTOP布鲁塞尔总部中国项目主管。对他而言,中国意味着升职的资本和简历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色渐晚,陆家嘴的灯光已经亮起来了。康纳和维森斯碰杯喝酒,聊起美国《华盛顿邮报》先前把中国列为最适合移民的地方之一。在他们看来,这种排名并没有什么奇怪,毕竟中国的经历在他们的生活中都显得重要、有趣。

“惊讶还有周末不关门的商场”
2006年,康纳刚刚大学毕业就选择到北京五道口附近的语言大学学习汉语。谈及那时来中国的原因,奥布莱恩说,自己毕业之后没什么目标,对远东文化感兴趣,于是就趁着年轻来体会一下“中国味道”。

那段学习经历给康纳打开了一幅不一样的生活画卷。康纳出生在诺曼底的小城,随后跟着外交官父母在英国上学,认为生活就应该是欧洲城市那种缓慢的节奏,而在中国这种习惯被彻底打破。“我很惊讶还有周末不关门的商场,半夜还在卖饭的面馆……每天随便在街上找个酒吧就有棒极了的音乐和Party。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基于这些原因,康纳回欧洲读完研究生后,选择来到上海工作。

维森斯和康纳的经历不同。读完研究生后,维森斯就来到现在工作的公关机构实习生,主要做关于中欧贸易的数据分析咨询。当知道自己要被派往北京时,维森斯犹豫很久,这个遥远的国家对他而言实在太陌生了。不过,中欧贸易越来越重要,在中国工作的经历能够大大增加他在公司中的“比较优势”。所以,维森斯最后还是硬着头皮来到中国工作。

如今,就要离开中国,维森斯说,静下心来想想,在中国工作好处不少。虽然物价上涨不慢,但按欧洲工资标准领薪水的维森斯仍觉得北京生活成本很低。他在东直门附近租了一套公寓,价格比在布鲁塞尔市中心便宜一半,面积却大了一倍。与欧洲的餐馆比起来,在中国“出去吃”价廉物美。维森斯说,每周都可以去公寓附近高档西餐馆吃两次饭的“福利”回欧洲就难以实现了。

在北京工作还有一个额外“好处”。维森斯没计划在中国定居,用不着考虑买房买车,每月剩余的钱全部存起来,回欧洲之后就是一笔不小的储蓄。由于人民币一直在升值,维森斯感觉在中国存钱本身就是一种理财。

中国工作机会多赚钱不难
对于好朋友的理财观念,康纳不怎么认同。在他看来,中国的工作机会不少,赚钱不难,物价又相对较低,应该好好利用这种“优势”享受生活。

康纳说,就算没什么特长,在中国找份英语教师的工作对外国人来说很容易。在一些大学,只要有本科学位就能轻松成为“外教”,每月也可赚1000美元左右的工资,但工作时间最多也就20个小时,多数时候还有免费住宿机会。另外,做翻译或者家教也能轻松赚到不少“外快”。一些网络论坛辟有专门的板块供在华外国人互相介绍工作信息。

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欧洲,找工作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康纳夏天回欧洲休假,曾经参加了在布鲁塞尔举办的“青年工作日”大型公开招聘活动,现场人山人海,真正达成的工作意向却十分有限。

不过,维森斯还是决定离开。他觉得,自己来中国的目的已经达到,既获得不错的履历,又攒了不少钱,是时候回欧洲进一步发展了。
事实上,有不少外国年轻人曾经在中国工作、生活,积累阅历和经验,随后回国取得成功。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曾经担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的老布什,回国后凭借海外任职履历最终成为美国总统。

如今,类似的故事在那些选择来中国工作的“老外圈”里早已成为令人艳羡的“传奇”。

雾霾不是离开中国的决定性因素
前一段时间,在中国网络上疯传一个段子:由于北京等大城市的雾霾天气太严重,不少外国人纷纷“逃离”中国。这个段子还有食品安全、城市拥挤、交通拥堵等好几个版本,说得绘声绘色,让媒体好一阵子“激动”。

康纳说,身边的确有不少朋友离开中国,但也有人刚刚抵达中国,“朋友圈”的整体规模没有太大的变化。这种状况是“常态”,并未因特定原因剧烈变化。
维森斯觉得,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选择离开最重要的原因是所谓“文化冲击”。欧美人做事方式和思维逻辑与中国人完全不同,难以融入主流社会。“我喝不惯白酒,也不习惯围坐一大桌子谈事,可这似乎就是中国人的做事方式。”

另外,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让维森斯觉得“不爽”。虽然中国是全球服装和鞋的代工中心,但维森斯工作几年来都是趁休假回德国买衣服。在北京,能够买到的欧码45/46的鞋子款式太旧,服装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医疗也是个大问题。维森斯从来没有选择中国的大医院看病,他总觉得搞不清楚那些医疗词汇,没法跟医生交流。中国的药店里,那些在欧洲常用的药不仅难以找到,价格还高得吓人,而中国人常用药的使用说明经常没有英文。不得不去看病时,维森斯只能到那些专门给外国人检查身体的诊所看病,价格过于昂贵。按维森斯的说法,外国人在中国“得不起病”。

在英国杂志《经济学家》工作的爱尔兰人科勒尔·格里芬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曾经在中国生活三年。在格里芬看来,中国的发展取决于对外开放的程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外国人的包容。“并不是说你对旅游者热情好客就算包容外国人了,还要看社会的活力和取得成功的机会。”

曾经在多个国家生活、工作的格里芬认为,中国对外国人才的吸引力与美国硅谷、英国伦敦,甚至印度的班加罗尔相比都有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这跟文化差异有关系,但相关政策和配套设施不足也是重要原因。至于网络上疯传的雾霾导致外国人离开中国,格里芬笑着说:“这是可能的。但环境不是决定性因素。”

能够融入中国的西方人是少数
事实上,西方人很早就来到远东生活、工作。在很早之前,“老外”们就开始思索中国的面孔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适应中国的生活。
英国大作家萨默塞特·毛姆1920年时就写过一本游记兼散文集,名叫《在中国的屏风上》。当时在中国生活的毛姆就对上海有过猎奇式的描述,但他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深邃含义,他在书中这样评价中国艺术:“中国人苦心孤诣的使你双目愉悦,通过与简单外观的对比而形成精美的持久性装饰效果,但最终审美疲劳征服了你……其实他们的艺术观念是很有限的。”

相信没有中国人会赞同这种评价,但这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反映了外国人对中国那种猎奇式的喜爱和无知,也是不少西方人选择来到中国的重要原因。
另一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也在著作《缅甸岁月》中描写作为大英帝国贸易商人在海外工作的经历。他极少着笔缅甸的文化,而是关注于自己在异域生活的孤独。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但那种“身处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仍然影响着如今身在中国的外国人。

对于喜欢热闹的康纳来说,上海是不错的城市,不过他还是准备几年后回巴黎生活。“中国人喜欢过‘洋节’,但是跟我们的过法不一样。在法国,圣诞节前夜都是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吃饭聊天,就像中国人过春节一样。每次圣诞节时,总有朋友邀请我去酒吧,这让我觉得很别扭,还是会想念家人。”

格里芬认为,能够真正融入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仍是少数,大多数人把中国当成最佳的“镀金”国家。能够在全球经济指标发展最快的国家工作一段时间、懂几句汉语,在西方社会的职场中是很大的优势,再加上生活成本低、文化新奇等因素,西方年轻人是愿意来中国的。“不过,真正准备在中国生活一辈子的西方人并不多。三四年是个‘坎’,他们早晚还是要回去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1 11: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