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44|回复: 0

办大专文凭尚德教育QQ329189090 _之后,我都能接到无数心急如焚家长的电话、邮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6 10: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还有面询。尽管他们表达方式、表述内容各不相同,但实质问题只有一个:“为什么我的孩子成绩差?”
  孩子成绩差,不是一个简单的考试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它涉及到与学习相关的方方面面,有社会因素,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尤其是孩子自身……总之,学习是个系统工程,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绩。
  要想改变这个局面,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和能力,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上就必须要走出一个误区,明确两个问题,关注三个过程。
   走出一个误区:“我的孩子就是不喜欢学习……”
  很多家长存在这样一个错误认知:孩子不喜欢学习
  。
  我当过12年教师,执教过的学生难以计数,从事心理教育也快十年了,单是心理咨询个案,就记录了厚厚的几大本!我感到,生下来就不爱学习的孩子根本不存在!我教过的、咨询过的孩子,都有努力学习、渴求成功的愿望!他们不是不想学,是想学不会学,想学学不好,慢慢沦落为“差等生”。因为成绩不良,老师批评,家长训斥,同伴轻视!久而久之,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表现出不听讲、逃课、上网吧等不良行为。于是,变成家长、老师眼里不爱学习的“坏孩子”;从某种程度上讲,所谓的“差生”,都是家长和老师联手“缔造”的!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差孩子,只有差家长!孩子都是喜欢学习的!
   明确两个问题
   问题一---“孩子挺聪明的,怎么就学习不好?”
  这可能是困扰不少家长的问题。很多家长对我说,“老师都说我的孩子聪明,可就是成绩不理想”;聪明是智力好的表现,但是智力和学习成绩好不能简单划等号。
  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五个基本因素。在智力结构中,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正是由于注意力的组织和维持,人们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活动。实验和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学习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注意力能否集中,可以说,注意力是保证学生顺利学习的前提条件。
   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如果关上“观察”这扇大门,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智力活动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很多孩子之所以写不好作文,很大程度上在于不“观察”生活,或者不会观察,既缺乏观察的方法。我常常问孩子们,“春天的树叶和秋天的树叶同样是绿色,但是绿的相同吗?形容秋天是‘天高气爽’,和春天、夏天又有何不同?”如果没有仔细观察,这样简单的问题,就回答不上来。
   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原料库”,人们总是依靠记忆把头脑中的知识储存起来。有的孩子常常抱怨自己考试时“怎么想也想不起来”,那只能说明“库”里储存的“货物”实在贫乏,智力因“原材料”的缺乏而不能很好的进行加工;反过来,如果平时注意往“库”储蓄,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下笔有一泻千里之感。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和“统帅”,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深入事物的本质,找到内在规律;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凭借想象,可以对头脑中的旧有形象进行加工,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
  我咨询过的一个孩子,智力发展水平很好,但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一上课就走神;而且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走”的。结果呢?因为注意分散,导致观察的不认真、不仔细、不准确;因刺激不明显,记忆比较模糊;想象力很贫乏;思维随之表现为肤浅、不深刻。因此,整体智力活动水平低下,以致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勉勉强强。
  由此可见,智力活动的五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只要其中的一个因素出现故障,办真实毕业证启而思QQ735791299,必将影响整个智力、学业水平的提高。而现实中,孩子们表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科学的记忆方法,记忆仅仅停留在机械记忆上,不会理解记忆;不会观察或者缺乏观察的方法;想象力贫乏;注意力涣散不容易集中;思维能力低下,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能力。
  可以说,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影响学业成绩的唯一因素,因为学业成绩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还受到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一次一位家长找到我,“赵老师,我专门带儿子去测了智商,得了123(智商),专家说是相当优秀的人才。可他怎么老是不及格呢?”经过咨询发现,她的孩子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很低,缺乏学习的动机和目标,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情绪不稳定,非常波动,患得患失,自卑,懦弱,任性,多疑;意志力薄弱,自控力差等。而现在绝大多数孩子学业不良,都是非智力因素“惹的祸”!
   问题二----“孩子学习不好,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人为了实现学习的目的而遵循的学习程序、步骤。可以说,从小学到中学,每个孩子或多或少的都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只是学业水平高的学生方法更科学、实用。学业水平低的学生也有自己的方法,但往往在执行的过程中打了折扣!没有严格执行,总是“缺斤短两”!说孩子没有学习方法其实是对学习的误解。以听课为例,每个学生都知道,听课是学习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最简洁、最主要、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可是,有的孩子就听不好:
   不注意老师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往往是老师在概括上节课内容的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结尾则是一节课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可以说开头和结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偏偏有的孩子对此不重视,刚上课安静不下来;快下课心又浮躁。结果忽略了两头的作用。
   思维不活跃,听课被动---很多孩子上课时只将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讲”上,忽略了积极思考和对问题的探索,是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持的全国性教学,因此大脑始终处在抑制状态。2000年的河北省高考文科状元孙铮说,他听课特别注意老师怎样提问题、分析问题;思维始终像一个探照灯的光束,紧追着老师的思路不放。
   受兴趣支配---喜欢的就听,不合胃口就不听,不管内容是否重要。
   钻“牛角尖”---有的孩子一旦一个问题没听懂,就左思右想,思维和老师脱节。
   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比如老师随便举个例子,有的孩子就开始浮想联翩,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绪而分神。
  下面再以“分析”为例解释孩子们是否缺乏学习方法的问题。学习离不开分析,分析是思维的一种方法,就是把整体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从而把整体的个别属性、特征分离出来。一株完整的植物可以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一篇文章也可以分为几个自然段来领会。
  孩子们都知道运用“分析”来解决问题,但剖析其解决过程,就会发现,很多孩子在现代文明面前颇具“刀耕火种”的意味。
  目前考试的客观题大多为选择题。选择题一般有四个备选答案,有的孩子拿不准,于是逐个进行分析、尝试,最后确定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答案。这样分析问题可以称之为过滤性分析,就是对需要解决问题的所有条件一个个地进行尝试,逐步淘汰,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对而言,过滤性分析笨拙而耽误时间。
  思维训练课上,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题:“24人排成六队,每队要求有5人,如何排列?”有的学生拿到题后,立刻采用过滤式分析法,在纸上涂涂画画,用了很长时间也没结果;而有的同学一开始就全盘考虑所给的条件:如果按照常规排列,则缺少6人(5x6=30);而现在只有24人,肯定有6人要作“公共人”。于是经过综合分析,排列出正六边形的结构。后者采取的是综合式分析,就是通过对需要解决问题的全部条件进行相互联系的全盘考虑的基础上,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式分析的特点是迅速、准确、全面,特别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看到这个例子,能说孩子的学习方法匮乏吗?
   关注三个过程
   过程之一—学习过程
  很多家长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重结果,轻过程”。一旦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就焦虑、紧张,讽刺、挖苦甚至殴打孩子。学习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问题很多,比如前文提到的不会听课;不会理解记忆,总是不求甚解的死记硬背;不懂装懂,不善于提问;本末倒置,课本束之高阁,却大量看参考书;学习环节不科学,大多不复习,先作业;好高鹜远,忽视基本功,一昧追逐偏题、怪题、难题;而课本上的原题甚至是例题却不会做;基础知识不牢靠,形成知识缺陷;自学能力差;学习效率低;马虎、不认真等等。
  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学习过程中存在几个最影响学业成绩提高的因素:
   “蜻蜓点水”般的肤浅理解
  咨询中,常有孩子苦恼地询问,“我听懂了,怎么一遇到实际问题还是无从下手?”或者“我觉得自己理解了,怎么一考试就不会?”我个人感觉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知识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就是我说的“蜻蜓点水”般的肤浅、低级的理解,换言之是一种表面化、简单的理解,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容易“穿帮”。二是虽然理解了,但在实际学习活动中不会灵活地加以运用。
  理解知识有三级水平,低级水平的理解是指知觉水平的理解,就是能辨认和识别对象,并且能对对象命名,知道它“是什么”;中级水平的理解是在知觉水平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揭露,主要表现为能够理解概念,原理和法则的内涵,知道它是“怎么样”;高级水平的理解属于间接理解,是指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重新建立或者调整认知结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使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知道它是“为什么”。2003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道: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的不三不四了。
  B、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成功的喜悦。
  C、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古瓷的细润秀美、古玉的丰腴有泽和古钱的斑驳陆离吧。
  D、每天早晨,他都要以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阴阳顿挫的背台词。
  正确答案:D
  很多同学之所以选错答案,在于没有真正理解成语“指手画脚”的含义。首先指手画脚属于贬义词,而D项的语境不含有贬义的意思;其次,该词是形容人说话时的形态,而“练动作”并不是说话。该题出错的孩子,往往只理解到了该词语的表面含义“是什么”,而没有掌握该成语真正的意义和用法,即“怎么样”和“为什么”,由此可见深层次理解的重要意义。
   “知识只有运用才会变成力量”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可实际上,知识不运用就不会变成力量。知识运用有两层含义,一是能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解释原理、概念和规则;二是运用原理、概念、规则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而孩子们的问题,往往出在知识的运用上:不会运用,或者运用不当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应用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知识应用。每次课后老师布置课后练习、同步训练,就是考察学生对新知识运用的情况;二是综合知识过程中的知识应用,就是把已经学过的概念、原理、理论等有机组合起来去分析、解决问题。期中、期末、中考、高中会考、高考等考题,多是综合知识应用的具体体现;三是创造性的知识应用,就是结合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属性,是一种更高级的创造学习过程,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以2003年中考为例,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评价课题组调研发现,各地在重视考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普遍关注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注意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也就是说,未来考试走向,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综合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运用。下面是浙江省绍兴市2002年中考的数学试题,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现实,应用性强,办本科文凭找启而思QQ735791299 _序:小演员张琛在参加完巨星梦工厂情景剧《星路奇缘。
  身高相等的三名同学甲、乙、丙参加风筝比赛,三人放出的风筝线长、线与地面的夹角如下表(假设风筝线是拉直的),则三人所放的风筝中( ) A、甲的最高 b、丙的最高 c、乙的最高 d、丙的最低
  但是,如何做到对知识灵活运用,收放自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确是家长、老师、孩子都要深刻反省的问题。
   忽视第三次学习
  学生学习知识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听课”为“第一次学习”,属于接受性学习;“作业”是“第二次学习”,是针对课堂学习的消化与记忆。经过这两次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并能简单应用。但仅有这两次学习是不够的,知识还只是机械、零碎的贮存在学生的大脑。“第三次学习”才是真正形成能力的关键一环,办大专文凭尚德教育QQ329189090。
  所谓“第三次学习”,是在听课、作业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深化过程。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对基本概念、定理在清楚基础上的深化理解历程,就是理解记忆。之后还要将前第一、二次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穿线连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综合能力。
  孩子和家长往往意识不到“第三次学习”的重要性,以为上课听好了,作业做完了,就算完成学习任务了。这是对学习浮浅的认识,实在是万里长征迈出的一小步呀!我不由想起孙中山先生的那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能力。”
   过程二---考试过程
   考试心态
  从1999年到2003年,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王极盛对每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考状元共计300多人进行了追踪研究。他总结出与考试相关的20个重要因素请状元们选择,哪些因素真正制约考试水平的发挥。比如会调节心态、分析能力、冷静沉着、充分发挥、考试态度、认真细致、考试进入状态、精力充沛、情绪饱满、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信、意志坚强、综合能力、勤奋、观察力、考试策略和技巧、记忆力、想象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结果,状元们不约而同地把考试心态是否平和放在第一位。
  可见心态好就等于考试成功了一大半!现实呢?我们的孩子往往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步入考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下面摘录的是每年中、高考前夕孩子们对我说过的话:
  1、“我爸说,你考上了,全家光荣;你考不上,我们可丢不起这人!考不上(大学)别来见我,爱上哪儿上哪儿,我们就当你死了。”
  2、“我妈整天对我说,再不好好学,你这辈子就完了,就你这副德行,也就是扫大街的料。”
  3、“我妈说,咱们家族的荣誉就寄托在你身上了,你可不能让我们失望呀!你要考不上我(指妈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指妈妈)就去跳楼!”
  4、“自从我上了高三,父母在家走路都蹑手蹑脚,生怕弄出动静影响我。电视成了摆设,我爸是球迷,每逢有精彩球赛,他都登几十分钟车子到奶奶家看;来了客人不敢往客厅让,一律领人家进厨房。我最爱吃苹果,怕耽误我的(学习)时间,哪里可以办真实本科文凭+QQ329189090 _是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妈妈就把苹果削成小块,站在我旁边,用牙签一块块往我嘴里送。其实我心里特想哭,万一考不好,怎么对得起父母?”
  5、“打初二起,我成了家里重点保护对象,打个喷嚏家长都会紧张好一阵子。整天看我脸色,我稍微不高兴,他们就会如临大敌,如履薄冰。家务活就不提了,连我的内裤他们都不让我洗,说我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是上重点……”
  家长朋友们,看到上面的话语,你们会想到什么?孩子简直就是戴着沉重的枷锁进考场!考试变得不再单纯,怎么可能指望他们保持一颗平常心,怎么可能有出色的发挥?
   考试技巧
  除了压力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外,很多孩子缺乏考试技巧。我在考场巡视的时候,常常发现很多考生不会合理安排考试时间;不知道先易后难;不会审题等,无形中限制了考试水平的发挥。
   过程三---考试总结
  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它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考试,检测老师的教学情况和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多孩子拿到成绩,一看及格了、或者8、90分就认为万事大吉;有的孩子一看分数神情沮丧,甚至有的孩子一看成绩不理想,就揉成团塞进抽屉或者干脆扔到垃圾桶里。而家长呢?也在重复着孩子们的错误,考好了,家长奖励;考砸了,用孩子们的话,“暴风雨就要来了”,“今晚混合双打(指父母一块打自己)”……从而忽视了学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考试总结。针对这种不良的现象,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考试理念,并指导孩子做好以下实实在在的工作:
   指导孩子听好试卷讲评课
  每次考试完毕后,各科老师都要专门对试卷进行讲评。一般情况下,老师要在讲评课上阐明几个问题:全班的整体考试情况、在全年级的位置、试题的难易程度等。从而使孩子对自己在年级、班级所处的地位,对知识掌握的水平和解题能力有个全面的了解。有的孩子对此不重视,认为就是简单的对对答案。结果作对的题没有兴趣听,做错的题没有耐心听,最后导致一错再错的现象。其实,试卷讲评课针对性和概括性极强,涉及内容繁多,一节课下来,就能对考试涉及的知识点、自己的解题水平、知识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非常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指导孩子动手制作错题集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如果每次考试结束后,孩子都能动手制作“错题集”,就能从错题中得到启发,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001年高考理科状元陈鑫说,“我有一个错题本,高中三年的错误都有记录,每半个学期整理一遍,然后把已经很熟悉的已经改正过来的错误删除,接着再增加新的错误。我自己很喜欢这种方法,到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我的复习基本上是翻看这里面的旧帐,这叫温故知新吧,好处是可以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和易犯错误之处。错题本是我的宝贝。”
   指导孩子做好试卷分析
  分析试卷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一般从“失分率”入手。比如说,这次数学考试得了78分(卷面分值为100分),那么失分率为(100-78)/100=22%。然后分别算出单选、多选、填空、论述等题上扣分的比例;这些数据出来后,再进一步分析失分的原因,过失性失分(审题粗心,大意,笔误等)、知识性失分(概念混淆,公式利用错误)、技能性失分(运算不对,步骤不全,格式不规范)各占的比例,对学习进行初步的诊断。而且我还让学生回忆错题的过程,就是如何思维才会出现错误的发生,寻找自己知识掌握上的盲点。
   粗心不是挡箭牌
  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一句,孩子成绩不理想,最爱总结的原因就是“粗心”。从心理学角度上讲,粗心是指明明会做的事情,由于不仔细而造成的差错。不可否认,的确有的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存在丢三落四的现象:
   漏看或者错看---明明问题有三问,可是孩子就看到一问,结果白白失分。还有一种情况是错看,比如把“+”看成“x”号。把“6”看成“8”等。最可笑的一学生把“禁止入内”看成“禁止人肉”,自己还不明白老师怎么出“人肉”题!还有的孩子容易发生这样的错误,比如题目是“请从下列答案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结果有的孩子却看成“选出正确的一项”,结果导致该题的“全军覆灭”。
   计算不规范--尤其是数学,每一步有这一步的运算步骤,而在考试中,每一步骤都有相应的成绩。但是很多孩子直接得结果;或者计算时该进位的不进位,该错位的时候不错位;或者小数点没有标对地方等等,从而造成计算上的错误。
   抄写错误---有的孩子在演算纸上做对了,可是具体往试卷上誊写时,反而抄错。
   书写不规范---字写得不规范,让老师无法辨识;或者“缺胳膊少腿”。
  其实,粗心不是理由,粗心的背后往往是对知识东鳞西爪、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的把握。以下对“粗心”的解释仅供家长参考。
   认识的错误---很多孩子认为粗心不是大事。平时,我们做家长的总爱这么评价孩子,“他挺聪明的,就是有点粗心。”“他要是不粗心呀,肯定能得高分。”无形中,把粗心和聪明联系在一起,让孩子感到粗心和聪明是一对孪生兄弟,并不把粗心当回事儿,甚至把粗心当成成绩不好的挡箭牌,越发强化孩子粗心大意的行为。
   思想松懈---我们家长肯定都有这样的体会,难题孩子倒是错不了;可是错的偏偏是闭着眼睛都能做对的试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呢?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较难的问题,心理上往往比较重视,因此在大脑皮层就会形成强烈的兴奋灶,而且不容易受其他兴奋灶的干扰,因而不易形成差错。反过来,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人们在心理上往往不太重视,因此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兴奋早就减弱,容易受其他兴奋灶的干扰,反而容易出现差错。对于这类孩子,家长应该加强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责任心。告诉孩子,不管是难题还是容易的,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越是容易越要重视。
   盲目从众---看到别的孩子交卷子,就开始蠢蠢欲动,坐不下去。心情一浮躁,于是答题开始草率;有的根本顾不上检查。针对这样的粗心,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和别人比,哪怕全班同学都交卷了,只要还没拉响结束铃,自己就要认真答卷。
   紧张焦虑---有的孩子平时写作业和一些不重要的测试,均能做到细致不粗心。可是一到大考,就开始紧张。因为心情的不平静,最终导致心慌意乱,注意力降低,思维混沌,结果看错题,写错答案等等。这样的粗心就应该从优化心理素质入手。心理素质好了,粗心的现象也就不攻自破。
   视觉分辨能力差---有的孩子由于视觉分辨能力差,经常这个字少一笔,那个字多一划,计算上常常丢三落四,生活上也是稀里马虎。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带到医院检查,在大夫的指导下进行校正。
   缺乏基本技能技巧---有的孩子平时忽视基本功的训练。比如说数学题,有的孩子仅仅看看题目,心算一下就过了;有的孩子常常是列出式子就认为万事大吉,省略了计算过程;有的孩子懒、图省事,平时依赖计算器或者直接抄同学的得数,自认为这样节省时间。由于平时练习少,导致考场上错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5 21: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