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小夏
11.08.2014 12:05
维吉尼亚史密斯菲尔德—
观察事物先入为主有时候在所难免。在中国的双汇宣布收购美国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公司之后,美中两国都有不少人犯下了这个错误。
小镇招牌
小镇招牌(美国之音龚小夏拍摄)
首先是史密斯菲尔德的居民。该镇的人制作火腿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而该企业是本镇绝大多数人的衣食父母。史密斯菲尔德火腿对于当地人来说,既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又有着深层的文化传统的意义。一下子被外国人买走,人们在心理上很难接受。有人甚至在网上大声宣布:“我准备改信犹太教啦”(犹太人不吃猪肉)。
“不是因为卖给中国人。不管卖给谁大家都会很愤怒,”退休造船工人鲍勃•怀亚特说,“整个镇的人都跳了起来。”
从当时的报道上看,本地与全国的媒体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疑问:中国人会不会改变这里食品的味道?会不会改变当地的文化?会不会换掉整个管理层,将这里变成为中国生产食品的基地,以至于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出口到美国?
这些声音传到中国,很多人便从假定,美国人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歧视中国人。那些每逢两国之间的话题便从民族主义角度出发的人更是声称,美国人的确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只好连家底中如此重要的品牌也卖出去。也有中国的分析家怀疑,该企业是“有毒资产”,美国人不过就是借此到中国去圈钱。
在消息公布了一年多、美国政府批准了交易、史密斯菲尔德肉类加工企业的产权已经易手的今天,这里的居民又是怎样看中国人投资的呢?中国人的到来,有没有给史密斯菲尔德这个传统的“公司镇”(Company Town)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或非实质性的变化?公司的的管理方式有没有什么改变?人们对前途的有什么展望?究竟有多少中国人来了?
在史密斯费尔迪实地采访的两天里,我向多位当地的居民提出了上述问题。
鲍勃•怀亚特是我采访到的第一个人。他1996年从附近的船坞退休后到这里开了一家小旧货店,生意很清淡。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开店不过是每天要找个地方去上班。他也有时间去关注公共事务。他说,中国收购一年多之后,大家的怒火早就平息了。现在问起当初的强烈反应,史密斯菲尔德人都有几分尴尬。人们意识到,公司的股票收购,与普通人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据说搬来了三家中国人,可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们,”怀亚特说。
我采访的第二个人是里克•波德森。他在镇上组织了一个非营利的民间机构2020,目的是促进地方商贸、推动地方的文化事业。波德森是少数几位很早就支持收购交易的人。他说,开始时总是有几分不安,但他很快就意识到了中国投资会带来的好处。他经常去参加各种商务活动,也见过三位派来的中国人。他甚至给我指出了他们住的那所房子。(后来我发现,全镇的人似乎都知道那些中国人住在那里。)
我问波德森,根据他的了解,中国人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目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是希望籍此打通国际营销的门路。对于本镇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中国人吃很多猪肉,对不对?”他挤了挤眼,乐呵呵地说。
之后我又接连又问了好几个当地人,发现他们对于双汇的收购都持相当正面的态度。我想,恐怕是没找对了。以我的经验,通常对大公司以及中国人来收购可能持反对态度的,一是竞争的小企业主,二是倾向于保护主义的工会组织。我决定找上门去倾听他们的意见。
先去找工会。网上的工会资料提供了本地区食品行业工会分会的地址和电话。电话打过去是个空号。根据地址找到了那座两层的破旧楼房,里面有几家基督教慈善组织。进去里面问,都说没有听说过这里的工会,起码是最近几年都没有。我再仔细查工会与公司的记录,发现食品工业工会在九十年代曾经试图在改企业中组织工会,最后在国家劳资关系委员会(相当于欧洲的劳资仲裁法庭)中输了官司。如今该企业中基本没有多少工会的活动,尽管食品加工工业的工会相对比许多行业都要强大一些。另外,弗吉尼亚是美国二十三个所谓“工作权利州”之一,法律对组织工会相当不利,因此整个州只有3%的职工是工会会员。
通过本地人的介绍,我找到了一个制作与出售火腿的乡村小工场。这家“达顿乡村店”1952年开业,熏火腿的屋子就在杂货店旁边,采用的是沿袭了数百年的腌制和熏烤技术。店主迪迪•达顿是一位胖胖的中年妇女,她非常爽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访,只是不断地抱歉自己上电视不够好看,而且坚持换下了身上那件油腻的汗衫。
迪迪说,她的工场每年熏制一千只火腿,还有其它的熏肉制品。她说:“刚刚听到中国人购买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的时候,所有人都非常害怕,怕不知道什么会发生在我们的街道和经济生活中。不过现在那种恐惧已经消失了。我们逐渐感到,那似乎是一场很好的婚姻。”她说,这一年来,史密斯菲尔德镇蒸蒸日上。“我们美国人很会生产。我们生产猪肉,中国人爱吃猪肉,”她下结论道。
迪迪还透露,她的工场从史密斯菲尔德公司购买生猪腿,与公司的关系历来很好。她领着我走进熏火腿的屋子,骄傲地告诉我,她的火腿比大公司的更好吃。我尝了一下,果然。由于熏制的数量少,小工场的火腿不用放过多的盐,味道要更鲜。
史密斯菲尔德人一年前的愤怒是否真消失得如此彻底,令我感到怀疑。难道人们真转变得那么快?我想到了一个去处,在那里或许能找到一点不同的声音,起码能打听到一点消息,这就是当地的媒体。
史密斯菲尔德时报编辑部外美国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雕像。(美国之音龚小夏拍摄)
史密斯菲尔德时报编辑部外美国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雕像。(美国之音龚小夏拍摄)
于是,我走进了《史密斯菲尔德时报》的编辑部。
美国的县市镇通常都有自己的媒体,许多地方还不止一家。这样的报纸是地方上人的眼睛和耳朵。在大媒体纷纷没落的互联网时代,这些小报纸依旧生机勃勃。当年托克维尔到美国来的时候,对此印象极为深刻。他甚至做出结论说,五千人以下的小市镇的报纸,是美国民主的灵魂。
《时报》的编辑兼记者戴安娜•麦克法兰听到我的问题之后仰面大笑。“当时大家都害怕,中国人买了史密斯菲尔德公司之后就不肯捐钱了。”原来,公司是这个镇的大金主。学校、医院、慈善机构、文化体育事业,统统要靠公司的大量捐款。若是公司停止捐款,整个镇的前途堪忧。
结果是,双汇收购之后,各种捐款并没有中断。不仅如此,双汇完全没有干预公司的运作,连管理人员也没有更换。双汇派来的三位管理人员基本不露面,也从来没有上过他们的新闻。这一下子让当地人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波德森提到的一件事情证实了戴安娜的说法。史密斯菲尔德是美国汽车大赛NESCAR的合作伙伴,每年要往那里大笔投钱。波德森去问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拉里•波普,中国老板是否要过问这件事,是不是因为不懂NESCAR在美国的重要性而做出错误判断。波普说,他和往常一样自己做决定,双汇方面完全没有参与意见。
我对戴安娜提到,曾经数次给镇长打电话要求采访,却没有得到回音。
“怎么会?那家伙可爱说话了。我把他的手机给你。”
接电话的对方嗓门洪亮得吓了我一跳。这位名叫卡特•威廉斯的镇长已经71岁了,可是中气十足。他正好在外地,采访只好通过电话进行了。
“史密斯菲尔德公司被双汇收购,在本地是不是一个竞选议题?因为华盛顿还不时有议员会提起这件事。”我问道。
“什么竞选议题?从来不是。”他说,从来不觉得收购后有什么影响,也没有见过任何中方的管理人员,尽管他每个月都要到公司的社交活动中去一、两次。
真有趣。中国的管理人员竟然不怎么去出席公司与当地社会名流的社交活动。这在其它公司镇中是很难想象的。我也试图去找那几位神秘的中国人,但是公司总裁的助理告诉我说,他们都在香港或者是亚洲某地,且有一段不会回来呢。
看来,双汇以无为而治的方式,开始逐渐赢得了史密斯菲尔德人的信任。
来源:美国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