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4月12日,苏丹总统巴希尔历史性地访问了南苏丹。巴希尔在会谈后表示,两国同意消除阻碍两国贸易和人员往来的所有障碍,南苏丹将恢复石油开采,并通过苏丹出口原油。
由于中国公司是在苏丹拥有资产最多的外国公司,因此苏丹的局势备受国人关注。去年年初,南苏丹单方面宣布停止石油生产和通过苏丹出口原油,导致中国公司在苏丹的石油生产大量停止,中国从苏丹进口的原油大幅下滑。
南苏丹独立,的确给中国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中国公司毕竟在苏丹积累了丰富的勘探开发经验,而且所建立的石油工业也的确惠及了苏丹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从根本上有别于西方国家“分而治之”、“挑拨离间”的做法。
中国公司三部曲
结合上世纪90年代至今苏丹的局势和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的运营情况,可以大致划分出三个阶段:
第一,美国将苏丹列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并对其实施制裁。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石油公司雪佛龙在上世纪90年代退出了苏丹。苏丹转而向中国寻求帮助。1997年,中石油参与竞标,获得雪佛龙抛弃的1/2/4区块的开发权。据知情人士透露,当时中石油为此支付的资金为3亿多美元。
第二,中国石油公司得以进入苏丹,并以相对便宜的价格获得多个区块的开采权和可以进行利润分成的产品分成合同。此后,中国石油公司还先后获得3/7区、15区和13区的区块开采权,并分别修建了从1/2/4区块和3/7区块至苏丹港的输油管道等大量基础设施,以及喀土穆炼厂和石油化工厂。
在第二阶段,中国石油公司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获得了重大发现,例如3/7区。在中国公司的帮助下,苏丹的石油产量曾高达近2500万吨/年,成为非洲第六大产油国。中国从苏丹进口的原油高达1200多万吨/年,一度成为中国第六大原油进口来源地,占苏丹石油出口的三分之二。
但正当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干得热火朝天时,在美国的直接介入下,2005年,苏丹政府和南部苏丹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签署了《全面和平协议》,2011年1月,南部苏丹举行公投,同年7月,南苏丹独立。由此,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的运营进入第三阶段。
南苏丹独立后,苏丹原来75%的石油生产被划归南苏丹,但南苏丹却不得不依赖苏丹的管道出口石油。而且中国石油公司运作的3/7区块和1/2/4区块,也就是苏丹和南苏丹的主力油田,又恰好都位于边境线上,双方的争夺导致这一地区的生产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以互利共赢取信对方
外界关于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的运作情况一直争议不断。不少人认为中国方面对苏丹局势估计不足,没有预案。目前生产瘫痪,石油停止出口,导致数百亿美元的投资打了水漂,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的确,苏丹的分裂给中国石油公司带来了新的挑战,对苏丹原有的生产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表现并不能简单地被视为失败。首先,中国石油公司当初的确以相对便宜的价格获得了开采权,而且后来有重大发现,资产得到巨大升值。
据知情人士对笔者透露,仅1/2/4区块就增值数倍有余。在3/7区,中国石油公司已形成上千万吨的产能,即使在生产恢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按照十数亿美元计算,中国也早在若干年前就收回了投资成本。
其次,上述人士还认为与苏丹的合作,不仅为苏丹建立起了石油工业,让苏丹经济和社会发展直接受益,而且极大地提升中国石油勘探开发能力,甚至造就了一批院士。
但上述人士也不否认苏丹当前的局势对中国石油公司造成的挑战。因为虽然早已收回初始投资成本,但中国石油公司后续的投资,以及已经拥有的资产权益,将因目前僵局的持续而受损。
然而,这也是一种“三败俱伤”的选择。除外国石油公司受损外,苏丹、南苏丹约90%的收入依靠石油出口,石油持续停产,两国经济必将崩溃。因此,在停产一年后,苏丹和南苏丹开始释放友好信息,寻找打破僵局的突破口。
上述人士对笔者表示,这背后也不乏中国方面的努力,因为中国一直坚信和平、合作将有利于各方利益的理念,努力促成南北双方的和解。
对于中国石油公司未来在苏丹和南苏丹的前景,中国方面应具有信心。因为中国石油公司毕竟在苏丹建立起了成熟的石油工业,这也的确惠及到了苏丹的社会经济发展。不管是苏丹还是南苏丹,心中都清楚这一点。
在地理环境恶劣、政治局势不稳的环境下,多为上市公司的西方石油公司不太敢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而中国石油公司所具有的资金、人力优势,以及在苏丹积累的勘探开发经验,将使苏丹和南苏丹最终不得不倾向于选择中国公司。
美国推动了南苏丹独立,但却无力支持南苏丹的经济建设,而中国恰有这方面的意愿和能力。
依靠大国牵制大国,在大国间进行平衡、“左右逢源”,是弱小国家惯用的外交手段。南苏丹作为新生国家难免会选用这一外交策略。中国应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并认清到自身优势和风险,警惕其他大国从中作梗,最大程度地利用优势,让对方意识到同自己合作能够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以此推进双方的合作。
(作者系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