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藏以格 于 2014-10-20 19:36 编辑
越来越多的高中老师发现大量的阅读能让孩子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他们取得这些令人惊讶的分数,不是语文老师的功劳,而应归功于阅读。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养、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
让语文老师们尴尬的事情还包括很多高中学生普遍觉得在中学的语文学习中,对自己帮助最大并非来源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在这样尴尬的局面中寻求突破呢?这是大部分中学教师的集体困惑。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发起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就是这一“尴尬”的产物。
李希贵认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但是在很多时候语文老师却把课堂分割零碎了之后,孩子们就感受不到生命的活力了。创造时间让孩子阅读,语文教师角色的改变,从一个单纯教授语文学习技巧的教书匠变为学生热爱学习语文的引导者,这或许是改善这一尴尬的最好出处。
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们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他相信,阅读的力量能够影响孩子终身。
不要从成人视角去为孩子选择读物
但如何阅读常常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一些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其实孩子不是不喜欢阅读,而是不喜欢大人们给他的书。9年制课标修订之前,我们课标推荐的那些书,哪一本是学生喜欢的呢?几乎没有。为什么?因为是我们成人的视角。
其实就像卢梭说的一样“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如果把朱自清的名篇《匆匆》、《春》这些成人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就是没有从儿童角度出发的表现。因为很多孩子并不喜欢《匆匆》和《春》之类的名篇。
阅读不应由附加条件
很多家长只要带孩子出去旅游,就要求她写游记,后来,孩子不喜欢旅游了;孩子一阅读就让他写读后感,孩子们不喜欢阅读了。急于求成的阅读教育反而让孩子越离越远,其实孩子们只要有了一定量的阅读,“你不叫他写,他也忍不住”。
那么,一名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阅读多大量的文字是可行的、合适的呢?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柳斌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则一年之内,可达到36万字,12年则可阅读430多万字。所以,中小学阶段阅读500万至1000万字应当是合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