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55|回复: 0

救人助人需要“免责金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9 20: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月28日,《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开始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条例》规定,救助人提供救助行为在原则上将被免责。同时规定,被救助人隐瞒歪曲真相须赔礼道歉,涉嫌诈骗或犯罪的,将由相应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地方政府专门就助人行为制定保护法规,这在全国尚属首例。《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的出台,填补了国内相关法律的空白,凸显深圳市力倡见义勇为社会风尚的良好初衷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值得充分肯定。该《条例》又被誉为“好人免责法”。在“彭宇案后遗症”弥漫社会,当好人、做好事心有余悸的现实语境下,“好人免责法”无疑是对好人善举解除后顾之忧的定心丸和保护伞,其积极意义和导向作用不言而喻。
鉴于见义勇为语境的复杂性和国人思维的多元性,为确保客观公正地厘清助人行为的双方责任,必须恪守两个主要原则:
一是被救者承担举证责任原则。这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助人者见义勇为应该是在事发突然的情况下实施的救急行动,是一种出于道德本能的自发善举,助人者不可能在事前就有自证清白的心理预期;而受助者表达指认意愿和诉至法院维权,应当有区别责任过失的基本判断和诉讼证据的心理预备。同时,就救助行为引发司法诉讼而言,受助者是当然的原告,没有哪一个助人者见义勇为后没事打官司玩,因此,让被救者承担举证责任符合“谁主张谁举证”司法原则。
二是疑罪从无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真相不明、查无证据、是非混淆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大量“做好事反被诬”的冤案,都源自当事法官本能地同情弱者(伤者)和“各打五十大板”的主观臆断。“疑罪从无”作为避免冤假错案的重要判案原则,应当在倡导见义勇为风尚中得以充分体现。对于救助行为引发的争讼,只要被救助人或者司法机关不能证明救助人存在重大过失或故意,就应认定救助人对救助后果不承担法律责任。这应当成为践行“助人免责”条例的司法底线。
当然,一个本为传统美德且属举手之劳的扶老携幼善举,不得不在法律保护的庇佑下得以传承,对于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古国,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尴尬之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责任和诚信的道德缺失。而法律条规越少道德水准越高则应该是不争的真理,因此,我们在充分肯定深圳市立法保护救助行为积极意义同时,时刻莫忘对社会责任的呼唤和对道德诚信的力挺,比如,奖赏好心人见义勇为,鼓励见证人挺身而出,敦促被救者问心无愧,诅咒诬陷者噩梦缠身


该贴已经同步到 huafaren的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6-16 22: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