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南非德班12月2日电(记者陈勇 于大波 李建民)在德班气候大会各个会场内外,常能看到一些身穿红色T恤的亚洲年轻面孔在忙碌,他们或旁听各正式或非正式会议,或和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交谈,非常活跃。
他们就是来自中国的非政府组织“COP17青年团”成员。“COP17青年团”由一群志愿在国内外推广节能减排、绿色生活的高校学生组成,其中不仅有来自中国国内的大学生,也有在国外名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
不远万里来到德班,他们的目标是什么?正在美国卡尔顿学院就读的管琯告诉记者:“我们想,通过和世界其他国家青年的交流,一方面告诉世界,中国全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所做的真正努力,一方面也向国内的青年报告这次大会的方方面面。”
纽约大学的张优说,他们从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就聚到了一起,他们发现“其他国家都有应对气候变化的青年草根组织,我们想,为何不在中国成立一个呢?”在2010年的坎昆气候大会上,他们已开始作为非政府组织参与会议。
他们在国内身体力行地推广节能减排。在人民大学环境系就读的傅超举例说,为学校设计、优化节能照明方案,推广可持续发展教材等。
管琯说:“作为青年,我们要带动身边的人,从日常生活做起,知道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从长期看,我们也有兴趣做一些研究。”
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曹原说:“真正的绿色生活方式应该是来自草根的力量,自下而上的力量,内心深处的要求。”
作为学生,他们在德班的生活并不算好,挤在14人一个房间的青年旅社里,每天上午9点就赶到会场,晚上9、10点才离开。不仅忙着会议活动,也要当“编外记者”,写文章,拍视频,向国内的同学们报告这次大会。但他们依旧精力充沛、乐此不疲。
来自中国,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的现实和西方所描述的巨大差异。对外经贸大学的吴佳宜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全社会都在努力,可是在西方说起来,似乎我们是个不负责任的排放者,而且似乎还是个发达国家。”他们向所有接触到的每一个外国青年介绍中国的成就。
德班是个大课堂,让他们更清楚地理解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议程。北京大学的薛妙珍说,气候谈判就是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博弈。张优说:“这是经济利益的争夺,发达国家正一点点把气候变化的代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推卸历史责任。”
这样的课堂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影响,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傅超说,有的同学已经毕业了,在不同行业中会把绿色生活作为自己的一种“下意识”,比如在企业工作的同学会主动从节能减排的角度优化生产线设计。他说:“意识改变比行为改变更好。”(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