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茂公 于 2011-4-21 17:46 编辑
每个人在一生中免不了要生病,而发热是生病的常见症状之一。由于疾病不同,出现的热型也各不相同。所谓的热型,就是在发病期间的不同时间段测出病人的体温,然后在体温单坐标上将体温点连成的曲线,根据不同的曲线可以判断出病人与疾病密切相关的热型。 1.稽留热:发热持续在39 ℃以上,每热体温波动在1 ℃以内,可持续数天或数周;多见于伤寒、副伤寒、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大叶性肺炎等。 2.弛张热: 每日体温波动在2 ℃以上;多见于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感染、风湿热、幼年型类风湿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病等。 3.间歇热:发热39℃以上,经数小时下降至正常,经一至数天又再次发热;多见于疟疾(即打摆子,如间日疟、三日疟等)。 4.双峰热:在24 小时内有2次波动,形成双峰;多见于脊髓灰质炎、黑热病、恶性疟疾、大肠杆菌败血症等。 5.不规则发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体温波动较大;多见于风湿热、脓毒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渗出性胸膜炎、恶性疟疾等。免疫缺陷病平时表现为低热,但由于易发生反复感染,在感染急性期为高热,热型不规则,以复发性为其特点。 6.波浪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达到高峰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经过一段时间间歇后,再次上升,反复多次呈波浪式;多见于布鲁菌病、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7.双相热:发热持续数天后,仅一至数天热退期,然后又发热数天,再次退热;多见于麻疹、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细胞性脉络膜丛脑膜炎等。 8.长期低热:应考虑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慢性扁桃体炎、副鼻窦炎、慢性肾孟肾炎等。 发热是许多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症状之一,同时也是机体一种重要的防御反应,它可以充分调动机体积极因素来抵御疾病。机体通过发热,能够提高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微生物的能力;能够提高肝脏的解毒和促进肾脏的排毒功能;发热还能是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有利增强机体的抗病免疫功能。所以,当患病时适度、短时间的发热,不必着急,也不要急着盲目给病人降温,这样在自然情况下,能够充分调动机体的自我保护能力,还可以在发热时根据热型观察病情,以便更好的诊断疾病。当然,高热(39C0以上)可能造成人体细胞特别是脑细胞的损伤,此时就必须去看医生,由专业人员来处理。还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如果病人炎症非常严重,而体温却不升高,甚至降至36 C0 以下,那么意味着病人预后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