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歌曲是经过时间锤炼而得的永恒经典
在抗战歌曲再度大规模唱响的时候,我想起了“永恒”和“经典”这个词。在这个看人要看小鲜肉,听歌让人听不出唱什么的时代,“永恒”、“经典”这些个字眼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今天你是引人注目的明星之首,而明天或许就是败花凋零的过气之虫。这世界变化太快,快得让我们有些不知所措,快得让我们有些喘不过气来,而要经过时间锤炼而得的“永恒”和“经典”在快速变化的现实面前,似乎也开始打蔫了。“永恒”和“经典”是离我们越来越远,还是需要重新来一番新的定义,其实,抗战歌曲的再次唱响给了我们答案。
“永恒”、“经典”一直是人类社会追寻的字眼,可什么是真正的“永恒”、“经典”却有着不同的回答。艺术上,意大利歌剧是西方永恒的经典,至今都在世界上传唱。可被许多人定义了的中国“抗战歌曲”,其实不仅仅是革命歌曲,它同样是歌曲里永恒的经典。它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中国抗战革命的政治历史意义,还有一个民族的精神,代表了一代中国人的理想,它的艺术旋律让你热血沸腾,代代相传。永恒的经典必须是这个民族背负的苦难和抗争,只要旋律响起,就能让你血脉偾张,抗战歌曲是先人赠与我们后代的精神财富,因为是永恒的经典,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忘记,而是随着时间来到我们面前。
比如,《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如泣如诉、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1936年,在西安二中执教的地下党员张寒晖,耳闻目睹了流亡同胞的悲惨经历,激起创作歌曲的冲动。他将北方女性的哭声艺术化,谱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这首爱国曲、思乡曲和抗日曲最早在陕西西安唱起,很快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黄河大合唱》是民族精神的史诗,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从陕西壶口东渡黄河,途中亲历了黄河的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目睹了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深沉的船夫号子。1939年春天回到延安后,他创作出长篇朗诵诗《黄河吟》。同在延安的音乐家冼星海听后触发了创作灵感,写就了这部千古绝响——《黄河大合唱》。如今,当中国三大男高音用美声唱法来诠释这些抗战歌曲时,你会领悟到戴玉强对抗日战争倾注的注解,你会看到魏松唱着心中的苦难,看到莫华伦的激奋和渴求,三位艺术家用美声唱法重新诠释了一直以来以民族唱法取胜的永恒的抗战经典歌曲,以此来证明不管是什么风格的唱法,经典同样显示着永恒的魅力。让我们激情万丈,情不自禁地大声跟着唱,现场大家跟着唱的声音已然压过了三位艺术家,当时现场激情澎湃,听得出来歌声是真真切切从每个人的心里流出来的,唱出的是一种民族的力量和精神,身在其中你激情澎湃,能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激情和回忆,还有艺术的经典和永恒的魅力在我们后代人心中的回响。
“诗言志,歌永言”,流行的不一定成为经典。当下市场经济冲击,社会处在转型阶段,人们对文艺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流行的“神曲”越来越多,而成为永恒经典的歌曲却越来越难产。
被称为流行神曲的《小苹果》是当今广场舞大妈们跳舞的首选,其轻快亲和的节奏是现代人所需,更是现代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流行起来自然是顺理成章,但是要称其为经典那是万万不可能,因为它不承载民族的记忆。而像《南泥湾》、《松花江上》等传承下来的抗战歌曲,不仅仅是因为其革命意义,这些歌曲是经过时间锤炼出来的传承佳作,更是记忆着人们对国对家的情怀,用音乐的旋律咏唱着民族的记忆,把爱写在了这片土地上,这就是永恒的经典。
通俗或时尚只能风行一时,一时的“神曲”可能也欢欣鼓舞,但是绝对经不起时间的评判,而这些耳熟能详的抗战歌曲,在时间的长河里涤荡而出,不管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它都是屹立不倒,魅力永恒,这才是永恒的经典。
来源:北京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