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邱晨辉)“目前我国在轨稳定运行的卫星超过140颗,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在近日由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和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主办的中国国际卫星应用展览会上,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田玉龙披露了这一数据。
田玉龙表示,卫星应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以及培育新兴产业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手段。他说,目前,有多颗民用遥感卫星在轨稳定运行,遥感数据分发量累计超过1000多万景,卫星电视直播用户突破3000万,而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应用示范也已覆盖多个行业领域和10余个省市。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会上表示,目前,“北斗”导航应用已经由区域运行进入全球组网布局阶段,成为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被国际组织认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预计于2018年形成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初始服务能力,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 不过,也有与会专家指出,我国卫星产业领域“天”和“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很突出。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侯庆国就表示,目前我国在轨运行的卫星数量有不少,是卫星大国,但在卫星应用方面还不是强国,存在着“天”长“地”短、天地失调的明显短板。说白了,地面应用系统的发展还不够。 侯庆国同时表示,在下一个5年计划期间,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将迎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随着航天卫星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卫星应用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相融合,拓展出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甚至,中国自主创新的卫星应用产品和技术装备,将如同高铁、核电一样走向世界,成为中国“走出去”的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