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电巨头亏损多 技术混战或加剧行业寒冬
彩电行业曾经在“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的政策刺激下,经历了长达四五年的高速发展。然而,到了2014年,市场形势骤变,彩电业发展趋缓,瓶颈期悄然而至。众企业不同程度面临着需求下滑、市场疲软的困境。
业内人士纷纷认为,彩电行业的寒冬,已经到来。
国产巨头亏损多
从包括海信、TCL多媒体、长虹、康佳等一线品牌在内的彩电企业近期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可以看出,彩电行业形势严峻。
TCL多媒体今年前三季度销售收入194.94亿元,同比增长了4.17%;亏损2.38亿元。
四川长虹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59.58亿元,同比增长11.13%;净利润亏损4.95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为3.14亿元。
深康佳A更不容乐观,第三季度营收49亿元,同比减少了3.5%;亏损高达5.55亿元,前三季度累计亏损约8.5亿元,同比下滑1891.14%。
由此不难看出,市场寒冬之下,这些彩电巨头们的业绩表现相当萎靡。
当然,也有例外。近日,创维数码控股有限公司发布的6个月内半年财报(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数据显示,创维电视为主业务总营收161.12亿元,同比增长5.8%,净利润为7.16亿元,同比增长5.5%。与创维同样实现营收和净利提升的还有海信,海信电器201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21.29亿元,同比增长4.91%。净利润为9.28亿元,同比增长0.96%。
然而,创维和海信的闪光,并不能掩盖彩电行业的整体黯淡。
一项截至9月27日的中怡康数据显示,国内电视机销量继续低迷,累计同比下降14%,即便在中秋国庆销售黄金期,电视产品零售373万台,也存在同比近7%的下降。
面对日趋严峻的市场局势,各企业积极寻变,以求破解寒冬之困。早期的价格战,让各大企业不堪重负,现在这种策略已经悄然退居二线。在技术领域展开厮杀,已经成为如今各大企业寻求突破的重要策略。
显示技术:ULED与OLED互斗互掐
彩电行业的技术争夺,集中体现在ULED与OLED这两大新兴显示技术流派上。
拥有ULED核心技术的海信,与以创维为代表的OLED阵营,两者之间的口水仗由来已久。
海信将ULED看作未来电视的希望,宣称ULED加入了自主研发的背光控制等技术,可以让电视机的亮度、对比度等指标大大超过普通LED背光液晶电视。
但是以创维为代表的企业,则认为OLED才是真正的下一代电视技术。这些企业认为,ULED只是液晶电视的升级,彩电行业十年一个换代周期,液晶电视在中国是2005年、2006年开始普及的,现在已经到了产业周期的尾声。
创维集团中国区域营销总部副总经理胡军华曾表示:“凡是现在提ULED的,都是吹牛皮的。”
而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也曾表示,OLED五年内在技术上难有重大突破,在大屏上长时间使用的寿命以及功耗都存在问题,不可能成为市场主流。
企业相争也引发了业界专家学者的站队。
在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晓华看来,仅在电视应用领域,ULED优势大于日韩OLED,海信的ULED显示技术,已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
今年8月,东南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对三星SUHD、LG OLED和海信ULED进行的清晰度、色彩等10项核心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海信ULED综合指标跃居第一。
而业界知名专家刘步尘则是OLED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OLED可卷曲、可折叠属性意义远大于其对画质的改善。
据市场研究机构IHS DisplaySearch的最新调查显示,众厂商热捧的OLED电视,在2015年出货量不足50万台。据中怡康的预测,要到2017年OLED市场份额才有望达到2%。
两大显示技术流派的互贬互损,两大阵营的长期内斗,还引发了观察人士的担忧。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院陈强教授(应本人要求,此处为化名)告诉记者:“海信与创维围绕ULED和OLED打响的这场市场商战,表面上看就是一场国内企业的窝里斗,实际上却是韩国LG在幕后主导的一场中韩商战。两项技术各自自我吹捧,相互贬低对方,究竟谁更好,还得市场说了算。”
4K高清:服务滞后与行业乱象交杂
显示技术领域的明争暗斗并未带来市场的繁荣。急切寻找出路的彩电企业,又开辟了技术争斗的第二战场——4K超高清。
相比于普通全高清电视机,电视尺寸越大,在较近距离观看节目时,人眼会看到像素点,也就是俗说的颗粒感,图像趋向模糊。4K电视机则能基本解决该问题,在同等距离下观看,其超高清的分辨率让人眼根本看不到像素点。因此,4K高清,已经成为各大彩电企业发力争夺的新领域。
据Futuresource Consulting发布的全球电视市场报告称,尽管电视销量整体下降2%,但2015年4K电视出货量预计将增长147%,突破3000万台。
但事实上,虽然4K电视逐渐走向普及,但是与之相匹配的节目内容服务却相对滞后。
而片源不足的现实,短期内难以改变。据了解,在全球范围内迄今都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4K电视频道。在中国,从网上下载的数据存储量有限的4K音乐MV以及4K测试片,成为消费者目前主要的4K片源,而往往它们只够支持很短时间的播放。意识到这一问题对于市场的巨大影响,各大厂商纷纷作出技术调整。
例如,康佳在今年推出的一款极智9500系列电视,便是利用Scaler智能缩放技术,实现2K到4K的点对点还原,完成了普通全高清信号到超高清信号的转换。创维等企业同样在2K转4K方面作出了技术改进。
然后,这种修补性的技术调整,并不是解决4k节目源的根本措施。有业内人士表示,片源问题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4k高清就不可能真正普及。
同时,网速问题也是制约消费者享受4K服务的重要因素。据业内资料显示,在线观看4K超高清视频需要至少50M以上的带宽,再加上多屏或多房间需求,则需要更高的带宽和更高品质的网络保障。而宽带发展联盟今年10月30日发布的《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显示,2015年第3季度,中国固定宽带互联网网络平均下载速率仅为7.90Mbit/s。
此外,占据全球4K电视市场需求约70%的中国市场,还面临着4K技术造假的非议。早在2014年,一向以低价搅局彩电市场的小米、乐视等互联网企业曾经就被指采用了RGBW面板的“假4K”电视,其画质远远达不到真正4K的效果。
争议的背后,传统家电厂家出乎意料地没有站出来补刀,而是选择了集体沉默。
有业内人士表示,有的彩电厂商为了迎合市场热度而偷工减料。虽然大多数4K电视均采用了4K屏幕,但是在芯片、图像引擎方面仍然维持2K的配置,这使得电视无法呈现出4K的显示效果,称之为伪4K。
针对国内4K电视市场鱼龙混杂标准不一的乱象,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检中心联合中国电子商会在去年出台了《超高清显示认证技术规范》,而在此基础上的《超高清电视行业标准》也呼之欲出。
国内企业的技术真空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国内彩电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海外市场,也与国际巨头扳起了手腕,甚至抢占其市场份额。
从市场研究机构HIS公布的2015上半年数据显示,韩国三星和LG的电视份额同比下降了4.3%,而这丢失的份额,基本都被中国企业夺走。拜中国企业所赐,日企也存在客户流失的现象。业界认为,全球彩电市场已经呈现出了中韩对战的格局。
然而,作为全球彩电市场多年的执牛耳者,韩企显然不会对此无动于衷。
记者发现,诸多经济观察家持有观点认为,国内企业在电视技术上的大力投入,实际上仍以对国外技术的跟风模仿为主,自主核心技术依然单薄匮乏。在这种不利局面下,短期内中国企业仍然只能做一个技术跟随者。
从等离子、液晶到现在的4K甚至8K,国内企业一路紧跟先进技术发展步伐,经过长期的技术引进与吸收,正当国产面板企业开始逐步掌握市场话语权时,韩国企业便携带OLED面板高调而来,再度通过技术战实现对中国企业的牵制。
全球面板材料的主要供货商、德国默克集团的高管表示,韩国企业会是OLED标准的推动者。OLED技术至少在2017年以后才将能体现出量产优势,而在这之前的技术“鸿沟期”带来的风险,很可能被转移到跟风者身上,而陷入技术混战中的中国企业,恐为此买单。
“要实现真正的技术突围,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就应大力培植中国自己的技术强者,在整个行业刮起良性竞争之风,技术创新要为行业进步服务,而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国内企业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真正与三星、LG等巨头相提并论。”陈强教授向记者表示。
来源:法治周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