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腐没有“纸牌屋”,也无需“敏感化”
很多以往只能用“你懂的”来隐晦表达的敏感问题,越来越呈现出公开透明的一面,这在反腐眼球效应边际递减的情势下,也是种积极的增量。
昨日,中纪委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发布会亮点频现,回应了多个热点敏感内容,其中,既有“令完成和魏宏去哪儿了”这样的个案追问,也有关涉到对中国当下反腐呈压倒性态势的总体评价;既有关于如何才是“妄议中央”的完整表述,也有对接下来反腐是否持续以往“无禁区、无上限”的正面回应。
中纪委2016年第一场发布会,来得比以往更猛一些。诸多在以往看来算得上敏感的问题,中纪委官员不回避、不绕圈子,轻松接下,直面问题,正面回答,体现出极大的公开透明与交流互动的诚意。即便是散场后,亦不拒绝记者的围追堵截,配合采访。这令公众感到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对今后反腐工作抱以更高期待。
这样的“知无不言”,才该是信息发布的常态。以四川省省长魏宏的事为例,一段时间以来,坊间多从其缺席省里重要会议等蛛丝马迹,猜测其行止,但权威信息缺乏又让这种猜测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若听任传言纷纷扬扬,必然影响公众对反腐的理解。此番发布会直面追问,一句“反省思过”,颇有水落石出之效。
而此前新纪律处分条例里“妄议中央”的规定,也因其高度敏感,尽管舆论场有些讨论,却鲜有正面触及。在昨天的发布会上,监察部副部长肖培现场翻开条例完整解读,并重申了“闻过则喜”原则,缓解了此前社会上的担心,值得称道。其他还有对“结构性腐败”的辩诬,反腐对经济有何影响等等,均一一剖白、绝无躲闪。
诚如中纪委副书记吴玉良所言,十八大以来,中纪委在破除神秘化、秉持开放态度方面,坚持不懈,多有作为。无论是及时通报“秒杀”贪官,还是坚持公开点名曝光,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其中,既与中纪委积极作为、良性互动有关,也与中央强力反腐得到民众支持从而形成的社会共识分不开。
可以说,经过这两年的反腐,收获的不仅仅是“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显现,还有诸多公共话题的开放与包容,很多以往只能用“你懂的”来隐晦表达的敏感问题,越来越呈现出公开透明的一面,可以不躲不闪地正面回应。这在反腐眼球边际递减的情势下,也是种积极的增量。
其实,很多时候,部分公共议题“敏感化”“神秘化”,并非问题本身有多么“碰不得”,更多是出于一种惯常思维,似乎为这个那个“讳”,遮挡一下就可以避免刺激公众情绪。凡此种种,在公开透明、交流对话已成大势的当下,很多已不合时宜。如果大家都心知肚明,且私下多有议论,与其划线设禁区,还不如坦然脱敏,以开明开放姿态直面问题。
说到底,所谓敏感问题都是一种人为设限。既然“90.7%的群众对遏制腐败现象表示有信心”,在相关信息的披露上也应有更多信心。何况,随着制度反腐、依法反腐的逐渐深入,反腐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而要保持已经取得的成效,根本还在于社会公众监督公权的高参与度。
反腐没有“纸牌屋”,而是与每一个公民相关的公共事务。中纪委在发布会上的答疑不避敏感话题,传递出在执纪反腐上的自信。而可以想见,在这种扩大公众参与,减少人为设置的禁区的执纪氛围中,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也能在更广泛的民意支持和参与中得以遏制。
来源: 新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