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金短缺严重 英国华人社区中心面临生存困境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华人社区中心遍布全英各地,在英国华人生活中一度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座远离故土的岛屿上,他们为华人社区提供从语言、就业、娱乐乃至医疗陪护的各种服务,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然而,尽管华人移民不断增加,随着老一代华人的逐渐隐退及政府公共开支的缩减,这些社区中心都面临着资金匮乏、后继乏人的窘境。
资金短缺为头号难题
自1980年英国首家华人社区中心成立以来,资金短缺就成为困扰华人社区的头号难题,而造成“钱荒”的主要原因是华人社区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自保守党上台以来,英政府秉持紧缩的财政政策,对公共开支大加削减,各类慈善组织要从政府获得补助变得愈加困难。华人社区中心也面临同样的窘境。
甘顿华人社区中心(Camden Chinese Community Center)主席Linda Chung无奈地表示,“我们现在的经济情况确实很不好,如果没有及时的捐款,我们自己很难维持机构的日常运营,更别说向市民继续提供更多的服务了……”。
由于政府资源极其有限,华人社区中心只好展开自救行动。首先打响的就是社区之间展开的资源抢夺战。当本报记者问到如何才能有效获这些社会资源的时候,绝大多数社区中心负责人都表示钱的方面完全要靠自己努力,一般是向民间的慈善组织申请项目研究经费。虽然这类研究经费通常少得可怜,但还是有不少社区中心急需这笔 “救命钱”来解他们面临的“关门之急”。
为了让记者对资金短缺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全国华人保健中心(Chinese National Health Living Center)的负责人补充说道:“我们是英国第一家华人社区服务中心,每年都需要向千名以上的全英华人提供各种便民服务,但是由于经费紧张,我们甚至没办法雇用多少全职员工,现在大部分员工都是不拿工资的实习生或是志愿者”。
社区中心后继乏人
随着英国政策不断推陈出新,赴英留学移民的热潮近年来到达了一个高峰,英国华人总数出现惊人增长,人口结构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二十一世纪早已不再是老移民一家独大,越来越多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及留学生逐渐成为华人圈子的主力军。然而,目前服务于全英各大社区中心的几乎清一色都是中老年人,后备力量的培养远远追不上老员工隐退的速度,社工行业的新老更替陷入空前的人才断层危机。
在人才断层的问题上,大部分华人社区中心都表示今后将更加注重年轻社工的招收和培养, 但他们同时也对年轻人工作缺乏稳定性的情况提出疑问。依士灵顿华人协会(Islington Chinese Association)的负责人就向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我们协会成立30多年了,之前很多义工都是做了一辈子的人,对他们做事很放心的。现在年轻人就比较任性,经常由着性子做事,今天开心就在这里做,明天不开心可能就走了。如果这样的话,那工作要怎么安排呢?”
向商业模式转变
绝大多数华人社区中心在面临资金短缺问题的时候都会理性地做出两个选择: 1)开源:推出更多盈利性便民服务来创造额外的收益;2)节流: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小心地控制好经费成本。
谈到社区中心的长远发展,东伦敦华人协会(Chinese Association of Tower Hamlets)总干事周兆麟给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表示,传统的社区服务已经很难满足年轻华人对多元化生活的需求,固守着原有的经营理念是不可取的,一味的开源节流也不是长久之计,华人社区中心应该思考如何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在变化的时代主动创造价值。
周先生表示,他有意推动东伦敦华人协会转型成为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对原社区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通过合理的商业运作来获取稳定的经济收益。商业模式创新将不仅可以帮助社区中心摆脱老大难的资金短缺问题,还能有效地提升华人在主流社会的的公共影响力。他最后向记者总结了一句华人社区未来的生存之道: “唯有发展才能维持”。
积极发声
就华人社区组织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目前正在参选伦敦市议会议员的华人自民党副主席杜淑真女士认为,英国政府关注的真正焦点从来都不是华人非盈利组织的生存状况,而是中英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杜女士进一步解释称:“海外华人其实是边缘化人群,英国人本来就对我们有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如果我们再不懂得如何为自己发声,那资金短缺这种事就只能被无情忽视了”。作为今年伦敦议会的华人候选者,杜女士不断强调着华人参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她认为唯有通过法律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种局面。
来源:中国侨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