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光明日报
7月24日,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安斯巴赫市发生爆炸,造成至少1人死亡和12人受伤,巴伐利亚警方称这是一桩蓄意制造的爆炸事件。这是一周内德国发生的第四起暴力事件,原本被看作欧洲最安全国家的德国,竟密集发生暴力案件,引发各界关注。
四起暴力案件的异同
德国巴伐利亚州最高安全官员表示,实施24日爆炸案的是一名27岁的叙利亚籍男子,他在被拒绝进入“AnsbachOpen”音乐节会场后,自爆并导致12人受伤,参加音乐节的2000多人被迫疏散。该男子背着一个双肩背包,内带有爆炸装置。他独自作案,本人在爆炸案中身亡。警方称这名男子此前曾申请避难,但遭拒绝。
就在24日早些时候,一名叙利亚难民在德国罗伊特林根市手持大刀砍人,造成一名怀孕女性死亡。22日,一名18岁伊朗裔枪手在慕尼黑枪杀9人,德国因此笼罩在不安情绪中。总理默克尔在23日紧急召开安全会议并发表声明。而18日,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特罗伊赫特林根附近,发生一起17岁阿富汗难民在火车上持斧伤人事件,造成两名香港游客严重受伤。
这四起暴力案件,均没有被官方定性为“恐怖袭击”。只有IS组织宣称对18日发生的火车上砍人事件负责。综合德国警方调查情况,这4起案件均是独狼式作案,而且没有明显的民族和政治诉求,也没有缜密的犯罪计划,与发生在法国和比利时的恐袭案还是有着本质区别。
难民政策仍难辞其咎
这4起案件均尚未被定性为恐怖袭击,且不能证明和极端宗教有直接联系。例如,慕尼黑枪击案的作案动机是“校园歧视”,24日上午的叙利亚难民砍人事件源自“口角纷争”。更为巧合的是,几乎每个作案人都似乎有“精神疾病”。这难免让德国民众对案件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产生怀疑,仿佛这是官方在刻意削弱这些暴力案件中的“极端宗教”和“难民”因素。
不过,人们还是可以从这4起案件中发现共同点,即所有的作案人都是外来移民。这表明,近些年大量涌入德国的中东及北非移民,毫无疑问给德国本土居民的安全带来了负面效应。过去一年,德国接收了110万名难民,约占德国总人口的1/80。德国内政部称,这些人中有大约13%没有出现在指定的难民营,即所谓“失踪”。一些失踪难民很有可能成为制造暴力袭击的因素。
此外,德国难民政策中的“容忍拘留”政策也成为德国人热议的话题。以24日刚刚发生的音乐会爆炸案嫌犯为例,警方表示这名叙利亚籍男子两年前来德国时提出避难申请,但一年前他的避难申请遭到拒绝,他本应被遣返回原籍国,却继续留在了德国。因为德国有一项“容忍居留”政策,即难民的避难申请被拒绝,但又因国内战乱、酷刑、健康等原因不得遣返时,当事人可暂时允许在德国居住。这就造成一种局面:难民申请被拒后,立即被遣返原籍国的只占难民申请者中的少数,大部分申请者仍会在德国境内滞留较长时间。
“政治正确”“安全第一”要哪个
近来的德国民调显示,德国民众多认为,默克尔对难民敞开大门的决定,会对德国国家安全造成不利影响。22日慕尼黑枪击案发生后,德国迅速集结2300名警力保卫民众安全,警力不可谓不充足;公共交通短时间内停运并疏散民众,德国的安保措施不可谓不紧急;每起暴力案件均在一天内侦破并查出嫌犯背景和作案动机,德国警方的效率不可谓不高。然而,尽管安保能力和情报能力冠绝欧洲,德国仍然避免不了被攻击。这就难免德国国内反移民声浪再度升高。
纳粹德国曾在欧洲制造过大量难民,这使得德国人对难民普遍负有“人道主义亏欠感”,总想通过各种途径在一定程度弥补曾经的罪过。接收战乱地区和受政治迫害的难民,对于德国来说意味着“政治正确”,即使民粹势力的政党,也不敢轻易挑战这一“道德底线”。此前,不少人抨击默克尔政府对难民的过度包容是一种“圣母”行为,其出发点虽好,但再好的事情也要量力而行。在遭受暴力袭击的压力下,德国民众是否还会继续买默克尔的账,是要“政治正确”,还是要“安全第一”?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默克尔就慕尼黑枪击案的讲话视频评论栏里面,13000多个“踩”可能已经给出了部分答案。
来源: 光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