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本届政府延续重视教育的施政传统,並积极落实15年免费教育的承诺,又推动科技创新以开拓香港经济新出路。四年下来,免费幼稚园教育铁定明年推行,以洪荒之力促成的创新及科技局,去年底甫起步即爭分夺秒开展工作,要將智慧城市、鼓励初创企业和再工业化等蓝图尽快化为现实。在行政长官和创科局努力下,香港更吸引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瑞典卡罗琳医学院首度在此设立其第一个海外科研中心。
创科团队「MedEXO Robotics」及「Motion」于上月贏得香港大学创业种子基金决赛的十万元种子基金,藉以继续完善软硬件的研发,两队分別研发手戴式机械臂及动作追踪器,前者是为改善残疾人士、復康人士及长者活动能力,装置提供辅助力,能够抵抗及紓缓因神经障碍而引致的徵状,如帕金森氏病引起的震颤;后者是为运动员等专业人员设计,可全日穿着、如衣服般轻盈,並能收集各动作的数据並提供相关建议。
「申请基金过程感受政府重视」
港大旧生禤彦勋,去年回港创业发展时,创新及科技局刚好成立。禤说筹集资金时,曾考虑申请政府的企业支援计划(ESS),「但公司资金未达到申请条件,所以暂时搁置」。尽管筹资过程处处碰壁,禤仍对本港创科气氛感到乐观,他说,政府支持创科项目,业界亦会积极回应,如举办各种创业比赛,或是其他创业基金。
「申请政府资助,至今累积了10多万元资金,来自政府针对社会创新项目的资助计划」,禤彦勋表示,申请不同基金的过程感受到政府对创科的重视度,虽然「自己参与的基金多数是业界的」,但不可否认政府作出相关的努力。
同样来自港大的马嘉乐,是「Motion」主创团队成员之一,上月获得港大种子基金的十万港元。他表示,目前以学生身份参与创科,主要开支仅是软硬件方面,十万港元作首次起动资金仍然足够。谈及创科局成立,马嘉乐认为,对本港创科发展起重要作用,「给创科业界打强心针」,但自己团队仅成立几个月,还没接触到政府相关的基金。他指出,高科技产品需要包装、满足市场需求及让大众享用,「未来软硬件得到完善,可投入量产生产,会考虑申请政府的院校基金」。
去年十一月成立创科局,特区政府即于今年的施政报告及財政预算案提出具体的创科政策,例如为加强大学科研成果广泛应用及商品化,当局將推出20亿元的「院校中游研发计划」,鼓励本地大学在重点科技领域进行更多跨学科及可转化作应用的研究工作,供进一步的下游研究或产品开发。中文大学创新科技中心主任黄锦辉对此表示欢迎,他说,「20亿中游研发基金是『应用主导』,由下游吸纳科技,主导权交予工业界。」
黄锦辉忆述,创科局成立以前,创新发展並无专责政策局负责,科技发展只隶属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属「外行管內行」,学界只能透过一些中游机构作中间人,把科研技术转化为产业。他说,自创科局成立后,利用20亿中游研发基金拉动学界科研项目发展,又推出五亿元的「科技券先导计划」,拉动中小企与本地初创公司合作,把一些传统业务创科化,为香港营造创科产业市场,促进行业就业机会。「过往公司都习惯採购外置创科产业,现在创科局从政府层面推动,为本港创科产业打开本地市场。」
工业邨建高效能大厦助发展
黄锦辉表示,创科局成立时间尚短,需要给予时间观望发展。「创科局在去年11月设立,便赶在今年一、二月制定施政报告及財政预算的创科发展政策。並提出很多真正针对业界的措施,除了以上提到的计划,其他如『公营机构试用计划』都能为香港初创公司创造市场、制造就业环境。」他补充,过去学界研究未必有效处理知识产权等商业工序,创科局亦为业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科技园科技创业培育计划主管莫伟轩亦认为,创科局虽成立不足一年,但对再工业化提供积极的支持,例如政府在工业邨兴建高效能多层大厦,有助支援创科产业发展,「科技园亦会参与工业邨的项目,將来不少高增值的初创公司进驻,例如有人工钻石公司,让高增值技术集中在园区內。」他补充,高技术核心工序可在香港完成,其他部分在深圳完成,减省成本,相信未来会循着这方向发展。 多年来,坊间有所谓「High tech揩嘢,Low Tech捞嘢」的说法,这无疑是发展创科的阻力。创科局局长杨伟雄回应《大公报》记者,直指上述只是坊间对创科发展的其中一种看法。他则这样看: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例如Google、苹果、阿里巴巴,都是与创科密切相关的公司,可见创科带动发展是不爭的事实。
从2012年筹划,经过几番「拉布」的阻滯,花了三年时间,创科局终于2015年11月成立。局长杨伟雄一上任就提出九项工作重点。同年12月8日,他代表香港特区政府与以色列驻香港及澳门特区总领事高史歌联合宣布推出香港与以色列研发合作计划;今年4月27日,他访问深圳,与深圳市政府副市长艾学峰会面,就加强香港与深圳在创新和科技合作交换意见,並于5月24日在维也纳与奥地利联邦科学、研究和经济部国务秘书Harald Mahrer博士签订合作备忘录,加强香港特別行政区与奥地利在科技初创企业生态系统的双边合作。
杨伟雄说:「这些工作我们都在同步进行,过去几个月,我和我的团队努力把每一项工作一步一步的落实。例如香港各大学的科研能力便吸引到世界顶尖科研机构的青睞,麻省理工学院(MIT)今年六月在香港成立了首个海外创新中心。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將于香港成立瑞典以外的第一个海外研究中心,落户科学园。」
根据人民网、大公网等综合採编
【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