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29|回复: 0

新经济的发展前景关系到香港经济的未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0 19: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f97b8791756cf6e5.jpg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日前在香港工业总会56周年会员大会午餐会上表示,近年世界先进的经济体系都研究发展智能生产,一些人均生产力颇高的地方,如德国、美国和日本等,都提出策略推动“再工业化”。我们国家也在去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计划,力求推动制造业朝高增值方向升级转型。香港特区政府同样致力推动经济向高增值方向发展。

  香港要踏上“再工业化”之路,并不是要将劳动密集的低技术制造业搬回香港,当中的关键是“应用”,即如何可以善用先进科技,结合香港的实际环境和优势,发展高增值的制造业,真正做到推动产业多元化和带动经济发展的目标。

  近年来中国内地新产业的快速成长、新业态的强势兴起和新主体的“井喷式”增长,成为新经济崛起的三大重要标志。虽然制约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仍多,但由于国家借助顶层设计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提供巨额资金支持,加上自主创新能力有望取得突破,未来新经济有机会得到更大发展。预计今后五年将为内地提供逾一半增长动力,促进中高端经济结构真正成形,也为香港提供更多参与发展的机会。

  当前中国内地正处在新旧产业的交替转换期,传统产业增长乏力,但以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却悄然崛起,已成为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的主要支撑。由于新经济带来的影响日益扩大,其发展前景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未来,因而备受关注。

  所谓的新经济,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说法,是以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和“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领域,近年来发展蓬勃,在中国经济大舞台上崭露头角。其不断增强的新动能,推动着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表现极为抢眼。具体来看:

t018bab4a2d21954173.jpg

  一是新产业的快速成长,成为新经济崛起的主要标志。一方面,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脑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等六大行业在内的高技术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另一方面,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节能环保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在迅速崛起。今年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0%,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8个百分点;二季度增速提升至11.8%,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快5.6个百分点。

  二是新业态的强势兴起。近几年伴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网上购物、网络约车、网上订餐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的茁壮成长,不但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汇聚了带动经济结构转型的力量,成为新经济崛起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些新业态的带动下,与“互联网+”相关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也在加快发展,企业营业收入都以两位数增长,并成为资本重点关注的对象,今年以来使用外资升幅都在三成以上。

  三是新主体出现“井喷式”增长。在国家大力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及出台一系列支持创新政策的带动下,全国各地持续涌动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新市场主体大量涌现。去年全国新登记企业一共443.9万家,其中第三产业新登记企业357.8万家,劲增24.5%;今年上半年新登记企业261.9万家,更比去年同期上升28.5%。从行业看,资讯传输、软件和资讯技术服务以及金融等顺应新经济发展的行业,新市场主体均呈现快速增长,为新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综合而言,新经济的茁壮成长,为中国带来了经济增长、结构提升、劳动就业和降低成本等诸多益处。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资料,2015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规模可望接近2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比2010年提高一倍,顺利完成“十二五”的既定目标。“十二五”期间新一代资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增速约是整体经济增速的3倍。从地方层面看,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30%,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接近三成,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也达到25.5%,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增加就业方面,过去五年全国快递业新增就业岗位就超过100万个,滴滴出行平台拥有的逾千万名司机,不少是下岗工人、退役军人、艰苦创业者和女性群体。新经济的出现使中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从前几年的20%降至16%,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经济效率。

  但这只是刚刚起步,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今后5-10年将是全球产业变革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以新一代资讯、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发展格局将逐渐形成,新兴产业将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和投资的主导力量。麦肯锡公司预测,到2025年仅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先进机器人(300024)以及新一代基因等12项重大技术的突破,每年就将产生14-33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价值。可见,新经济不但符合世界发展大方向,而且中国在不少领域是后发先至,未来有机会成为全球新兴产业的发展重心,潜力巨大。具体而言:

  首先是注重顶层设计,全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驱动是“十三五”规划有别于过去五年规划的最重要标志,对中国新经济发展将产生决定性影响。创新驱动内含十分丰富,涉及政策和措施甚多,其中一个重点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国家将以科技创新突破为基础,一方面重点扶植18个新兴产业,包括延续“十二五”规划力推的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等六大产业以及新推出的十二大新兴产业,如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慧系统、智慧交通、智慧材料、新一代航空装备、精准医疗、高效储能及分布式能源系统、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另一方面加强前瞻布局,在空天海洋、资讯网络、生命科学和核技术等领域,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包括许多细项,如“储能与分布式能源”发展行动下,就有新一代光伏、大功率高效风电、生物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智慧电网以及新型储能装置等,要求在未来五年突破关键技术及实现产业化。

  其次是自主创新能力有望取得突破。过去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对国外先进技术依赖性强,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更是高度依赖,技术进步主要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未来随着创新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有机会成为知识发明创造的强国。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字,中国自2011年起专利申请总量就跃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近四分之一;2014年专利申请总量增加到92.8万件,比排名第二、三位的美国和日本的总和还要多,全球占比提升至35%,处于超然的领先地位。2013年中科院发布研究报告,指出未来5-10年世界可能发生22个重大科技事件,而中国可能发生19项重大科技突破,如量子通信将可能率先取得重大突破,普惠计算(e-people)将取得重大进展,干细胞整体研究水准将进入国际第一阵营,煤炭资源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将形成新兴产业等等,为世界输出重大原始创新。

  第三是出台具体政策和措施,尤其是提供资金支持。在过去五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国家各部门相继出台数百项相关政策,涵盖市场培育、体制改革、财政支援、投资融资和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造就了发展新经济的良好环境。“十三五”规划还要求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以及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等等,并将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为创新驱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t01e02020fd9b649baf.jpg

  上述可见,未来中国新经济有机会取得更大突破,发展前景可以看好。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估算,到2020年中国包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健康服务业在内的健康产业的产值规模将达到14万亿至16万亿元,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为11万亿至14万亿元,新一代资讯技术产业为12万亿至15万亿元,高端装备产业为8万亿至10万亿元,新型金融、新材料、现代物流、教育培训、绿色农业等也有较大发展潜力,全部新兴产业累计产值规模潜力在60万亿至80万亿元。

  根据目前发展态势,到2020年,中国有机会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至15%的目标。预计未来五年新产业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每年约2.5个百分点,为GDP增长提供约近四成的贡献;加上新业态及相关的高新服务业,新经济将为中国提供逾一半的增长动力。由此可见,未来五年是中国发展新经济的关键时间节点,迈过这道门坎,中国新经济结构方能真正成形,新经济也才能成为稳增长的主要动力。

  但也要看到,未来新经济发展仍会面对不少困难,包括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严重依赖国外、高素质人才缺乏、产业政策统筹协调、体制机制束缚、企业研发创新动力有所不足等现象,是制约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意见认为,未来需要重点领域取得群体性突破,形成世界一流创新能力,同时聚焦创新型经济新业态,将新一代资讯技术、生物、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位创意等打造成为“十万亿级”的新兴支柱产业,形成一批具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兴产业集群。同时还要推动其他新兴技术领域新业态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

  香港资讯自由,有一定国际化科技人才,加上有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作为创意产业及创新科技研发平台也有一些内地仍然欠缺的条件,具有一定的发展新经济优势。近年来香港不断加强与内地在科技产业领域的合作,使香港的科技资源进一步融入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大力扩展两地科技合作新形式,在香港建立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提升了香港发展新经济的能力。

  香港工业拥有深厚的根基,多年以来科研成果非常丰硕。在资讯科技、IoT(物联网)穿戴装置、医疗仪器,以至机器人技术等多方面,都有不俗的基础和发展潜力。

  香港特区政府鼓励高科技的发展,会投入82亿港元在将军澳工业邨兴建专用大楼,汇聚机器人技术和资讯科技的先进制造业,涵盖产品研发、生产和市场推销等不同环节,推动整条价值链的发展。大楼在2021至2022年度落成后,可以再一次发挥“香港制造”的优势,向各地推广Made in Hong Kong的产品。

  多年以来,香港成功和各地市场建立非常密切的联系,令香港成为国际商业和金融中心。创新科技的研发和创新科技的制造不受地域限制,除了在本地推动,也可以利用香港的环球网络,善用不同地方的科研人才和融合不同地方的科研成果,并协调各地的生产线,将高增值的生产工序集中在香港进行。

  曾俊华同时表示,特区政府还会继续推动院校将研发成果带到应用层面,计划注资20亿港元成立“院校中游研发计划”,资助大学进行更多应用研究;与此同时,也会继续支援大学以及数码港和科学园培育的公司,希望它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商品化。

  事实上,香港科技园经过多年的耕耘已具一定规模,未来可透过与内地、尤其是与深圳加强合作,把科技资源纳入内地创新科技发展体系,以得到新的发展机会。

  在国家推动新经济发展过程中,香港金融业拥有很大优势和有利条件,可提供多功能服务和多方面支持。一方面,香港金融机构可在银团贷款、项目贷款、发行债券以及基金等传统领域,以创新方式向内地新产业和新业态提供融资;以战略性思维吸纳较为成熟的新经济项目来港上市及资本运作。另一方面,未来国家将加大金融支持新经济发展的力度,重点是构建普惠性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体系,为香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创投基金、资产管理、保险等机构带来创新合作的良机。香港可以为内地新经济提供发展国际化和规范化的融资平台,成为内地创新企业和机构在海外的金融服务中心。

  更重要的是,未来香港要借助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理念,加快推动向知识经济转型。特区政府在成立创新科技局和香港科学院的基础上,有必要制订未来向知识型经济服务中心发展的总体蓝图,进一步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吸引全球最顶尖人才汇聚香港,不断加大对知识服务R&D的投入,在参与和服务国家新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本地新经济发展奠下稳固的根基,并获得实实在在的共同利益。

  根据中国新闻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5 07: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