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15日在重庆说,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大问题是“发展缺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对这一问题的补充。
李向阳是在“2016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中作以上表述的。
他分析,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存在各种弊端,如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劳工权利等,但最突出的问题或者说“缺位”仍是发展问题。仅少数国家能从中低收入国家进入发达国家序列。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在加大。很多最不发达的国家失去了发展机会。
“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发展导向型的”。他说,如果理解这一点就能解释中国关于“一带一路”的很多主张为什么与世界其他合作机制不同。
李向阳从五个角度进行解析。
一是开放问题。他说,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门槛很高,而“一带一路”倡议是以古丝绸之路为基础,又不限于古丝绸之路,只要接受丝绸之路合作的国家都可参与。
二是互联互通。他认为,现有的一些区域合作机制并不需要互联互通。但互联互通是中亚、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是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前提。
三是义利观问题。李向阳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义利观”概念,是因为在亚洲发展过程中,一些国家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需要通过正确的义利观,让这些国家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
四是多元化合作机制。李向阳称,在一个框架下存在多种合作机制,这是外部世界很难理解的。“一带一路”框架下,可以有FTA(自由贸易区)、次区域合作、经济走廊等多种合作机制,是为了适应沿线国家的发展需要。用中国俗语来说就是“遇山开道,遇河架桥”。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差异太大,不可能建立一个统一的合作机制。
五是目标模糊。“很多外国朋友问‘一带一路’建设有时间表、量化指标吗?”李向阳表示,确实没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最终落到命运共同体上。虽然在现有西方区域一体化标准下,拥有这些特征的“一带一路”倡议似乎“不伦不类”,但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导向。
李向阳最后说,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向全球提供一个新型公共产品,同时并不会取代或对抗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是对现有合作机制的补充和完善。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副主席班可夫认为,中国的倡议并不是颠覆现有秩序或机构。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与现有机制是可以共存的,可以更好地服务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根据 中国新闻网等 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