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中的这四句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场景。沿着中国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而畅通的“古丝绸之路”,中国的养蚕、冶铁、水利灌溉技术,天文、医药、文学技艺等传入西方,丝绸、茶叶、瓷器等惊艳了西方。
前不久,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记录者和参与者,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车队连续第三年重走丝绸之路。记者看到,在丝路沿线国家的博物馆或者宫殿里,依然能见到被奉为东方瑰宝的瓷器整身或残片。
而如今,外国人一谈到来自中国的技术和产品,第一个跳出的符号是什么?
“我特意跟一位中国朋友要了一件礼物,你肯定猜不到是什么,是一个可以自动加水的热水壶。”中欧合作论坛主席克劳斯解释为什么对这个礼物情有独钟,因为他有很多中国茶叶,而对天天喝凉水的欧洲人来说,自动加水的热水壶并不好买。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住在北京的一家宾馆,服务员问我要喝什么茶,我说绿茶,她说好,什么绿茶?我哪里知道我要喝什么绿茶,绿茶不就是绿茶吗?”克劳斯终于弄懂了中国的绿茶有多个种类,尽管复杂到他这位来到中国十几次的外国人依然分不清楚什么是龙井什么是碧螺春。
克劳斯的故事让记者明白一个道理,从实物到文化,这种方式对于接受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来说虽然直接,却有效。
同样认同这个道理的还有《诗意中国》纪录片的制片人、导演任杰。
“自隋唐以来,砚文化便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曾经颇受欧洲宫廷和日本上层社会人士的青睐。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中,砚文化始终发挥着延续、传播、交流文化的重要作用。”任杰告诉记者,展示中国的水墨画和书法当然不可或缺,但是从一方可以触摸的砚台开始,让更多外国人可以直观感受到中国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个人情操。
任杰和他的团队正在为拍摄大型纪录片系列《诗意中国》忙碌,在拍摄第一季《砚道人生》的纪录片中,他接触了近百位砚者,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任杰已然陶醉于一方砚台牵连而出的中国笔墨文化,他挑选出《砚道人生》顾问刘演良老先生珍藏几十年的6方端砚,邀请制作拓片的专家德常进行制作,将砚台,山水,情意还有中国独特的审美融入一张宣纸,送给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车队,他希望这看似薄薄的礼物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再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从事拍摄纪录片是我的梦想,同时我也希望让中国更多的传统文化和作品能够传播出去。”任杰介绍,除了砚文化,《诗意中国》还将拍摄美酒,瑶琴,古房,铸剑等四个篇章,从嗅觉、听觉、视觉、触觉等综合体验上全面解读五千年文化密码。
实际上,记者在与“一带一路”沿线民众的交谈中了解到,丝绸、茶叶、瓷器在他们心中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中药中医越来越多地受到认可,中国制造的质量正在提升……“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记者相信有文化浸润的这条新丝绸之路,会有更多的丝路故事、民间故事让彼此增进了解、关系更加紧密。
根据 新华社等 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