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0|回复: 0

低温津贴不能是天边的“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8 20: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ownload.jpg


  近期,全国各地大幅降温。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中明确提到“低温津贴”,个别省份也制定了相关标准,但在实际中,这些福利只是“纸上权利”,并未落到实处,许多劳动者的低温保护状况就像冬天一样“冷”。

  这是一件思来尴尬的事儿。一项保护劳工的福利政策,写入了法律,在生活中却成为哪儿也找不到的“传说”。检索相关报道会发现,媒体上关于低温津贴的呼吁,几乎每个冬天都会上演一轮,但无不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带着爱心的呼吁,总是无疾而终。

  另一方面,在中国广袤的北方地区,关于环卫工在寒冷天气中、艰苦条件下,铲雪扫街等工作冻伤身体的报道,也屡见报端。那份低温下坚持工作的艰辛,不需要亲身体验,坐在暖气房里的人,光凭想象也能感受到心头的那份严寒。

  一边是法律的规定,一边是现实的需要,却无法转化为落地的现实。核心的问题,是在国家没有统一政策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和企业很难有动力,去承担这部分支出。根据人社部介绍,低温津贴本质上属于艰苦岗位津贴,国家只是鼓励企业工资分配向一线、艰苦岗位倾斜,但具体怎么做,需要地方制定措施,需要相关的企业自主确定标准,并为这一部分额外成本“买单”。

  正因为这种随意性、自由选择权,使得出台地方性法规的省份本来就很少,有些出台的条件又非常苛刻,比如内蒙古规定“在零下25摄氏度(含)以下的高寒天气连续作业4小时以上工作岗位的劳动者”才可以发放高寒岗位补贴;某些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愿意适当地支付一点,绝大多数企业,则揣着文件装糊涂,能混一个冬天就是一个冬天。

  比起高温补贴辐射到很多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不同,高寒补贴,不管是东北还是西北,最需要的地方,往往也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地方政府这种主动性难免就更差了——多数人没有听过,也算是“选择性忘却”的必然结果了。

  低温津贴难免要沦为“传说”,这个命题的另一方面是,需要享受低温津贴的群体,都是最基层、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在这个社会上,本身话语权就比较小,表达的能力非常有限,他们的诉求、痛感,很难通过有力的杠杆,“撬动”掌握资金、财政的人,去做这种倾向性的投入。

  这些年来,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对于户外艰苦条件下劳动者的保障,显得尤为必要。针对这种现状,光有国家层面的笼统政策表述是不够的,还应该有进一步的指导与约束,明确要求相关地方省份制定相应的细则,并赋予一定的强制力,甚至可以有一些税费方面的鼓励政策,刺激用人单位主动去落实低温津贴,而不是束之高阁、形同虚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本身就是政策温情化、执政文明化的应有内容。任由低温津贴犹如四季歌一样,成为悬在空中的传说,对弱势群体是一种身体的寒冷,对于社会公众是一种心灵的寒冷。早早让“传说”,带着温度与温情来到我们身边,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共同的努力。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6 02: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