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对师生的聊天记录在网络炸开了锅。青岛大学一名学生因72岁的姥姥病重向任课教师请假,没想到不仅遭到拒绝,还被教育应“将生死置之度外”。目前校方回应称,已批准学生的请假要求,将加强师德教育。
看着网上疯传的聊天记录,很多小伙伴都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一些话竟然出自大学教师之口。按照人之常情,得知学生的亲属病重,老师应该表示遗憾、予以关怀、叮嘱路上注意安全之类。但这位老师“心真大”,直言72岁“还很年轻”,学生的理由“不符合请假条件”,还“谆谆教诲”说:“姥姥任何情况下都得支持你学习,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你在学校全力以赴地学习有利于她的健康”……
应该说,这只是极端个例,并没有普遍性,但是案例背后反映出的思维模式还是让人难以平静。按理说,人,应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帮助人的成长,让人学会认识自己、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成绩至上、“以分为本”。比如从小到大,我们总被强调学习第一,为了学习,很多孩子没做过家务;为了分数,“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感冒发烧也要轻伤不下火线;甚至为了高考,很多“深明大义”的亲属向孩子隐瞒家人去世的消息……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学习最大,“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体育课、健康甚至家人的生死都要退居其次,就像案例中老师说得那样,家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得支持孩子学习,“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当“百善孝为先”遭遇“一切为高考让路”,很多人选择了后者。高考可以重来,但“子欲养而亲不待”,试问有多少人能够接受为高考隐瞒亲人死讯呢?这是教育之痛,也值得深思。
当然,值得思考的也不只是教育。我们时常听说这样的故事:运动员家人去世却不告知,因为团队利益要放在首位;某某人奉献青春,顾不上病榻上的亲人;还有“孩子病重依然坚守岗位”“忍着剧痛坚持工作”……应该说,学习是崇高的,团队是重要的,奉献是伟大的,但在很多时候,这种“崇高”不能违背亲情伦理,这种“重要”不能不近人情,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不能冷漠、冷血,否则“崇高”不过是假崇高,“全力以赴”不过是自私自利,“伟大”也缺乏人性化的力量和温度。
来源: 广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