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深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缔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深圳的迅速崛起,为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四年的转型升级,深圳华强北商业街于日前重新开街,再一次将全国的目光吸引到了深圳。从山寨产品的代名词到大牌云集的综合商圈,从低端电子元件的集散地到集聚“双创”的创客天堂,“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的华丽转身,是深圳发展的一个缩影。
深圳这座曾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闻名的城市,近年来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供给体系,实现了“有质量的稳步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刚刚过去的2016年,深圳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初步核算,2016年深圳生产总值超过1.93万亿元,同比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4056.9亿元,增速达23%,创22年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5.7亿元,增长8%。
深圳市委书记、市长许勤日前在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去年深圳质量型发展优势更加凸显,主要经济指标“稳中走强”,质量效益“好中更优”,资源能源消耗“低中再降”。
“质量发展,就是要以质量引领发展。”许勤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篇贯穿了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特别是深圳质量,坚持用质量统领深圳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建设、城市管理,甚至包括党委政府的服务质量。
“深圳质量”已成为深圳城市发展核心战略,质量发展已成深圳发展的常态。这既是深圳城市建设新的任务,更是深圳未来发展新的标杆。
创新,是深圳城市发展的底色。作为改革开放的地标性城市,深圳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植尖端产业,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型经济迅速发展。
2016年9月22日,我国首个国家基因库在深圳正式运营,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库之一;10月12日,第二届“全国双创活动周”启幕,深圳作为主会场,云集多名创客“大咖”,吸引35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万人次参加;投资超百亿元的柔宇国际柔性显示基地落户深圳……
这一件件激动人心的事件背后,是深圳加大投入力度、崇尚创新谋变的结果。
过去一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4.1%;新引进全职院士6名、高层次创新团队23个,新增海归人才1.05万人、高技能人才12.6万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13家,新增创客空间81家、创客服务平台32家、孵化器12家。此外,深圳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发展定位,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面对外部经济下行压力,深圳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升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不断发力,经济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逆势上扬。
深圳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促变,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去年,全市支持新型产业项目1032个,淘汰转型低端落后企业1400多家。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约78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
去年,深圳全面开展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行动,实施“营改增”,政府回购4条高速公路并免费通行,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200亿元。
2016年12月5日,众人翘首以盼的“深港通”正式开通,深圳与香港合作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国际化迈出了新的一步。
此外,在传统产业方面,“互联网+”等新技术也被应用到了行业的改造升级中。2016年10月,包括服装、家具等领域在内的8家企业,获得了“深圳标准”认证。深圳推行这项举措,引领、激励全市企业坚持严格标准,对标设计、对标生产、对标经营,在产品上精益求精,提升品牌竞争力。
深圳坚持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理念,打造宜居宜业城市,一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项目正加快实施。
据悉,2016年,全市9大类民生项目共支出2380.3亿元,其中教育、医疗支出分别增长32.3%、33.7%。仅治水一项,去年投入111亿元,启动461个水污染治理项目,15条主要河流中有10条水质得到改善。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人们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绿色生活。去年,深圳空气优良天数提高至354天,“深圳蓝”成为了靓丽的城市名片之一。
去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获批筹设,这是国内第一所引进莫斯科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大学。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全面提速,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名校签约,共同建设深圳校区。
过去,医疗卫生事业是深圳的短板之一。深圳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需要,继续大力实施名医(名科)、名医院、名诊所“三名工程”, 快速提升医疗卫生质量,引进高水平医学团队50个,新建名医诊疗中心5家,新增病床3000张、执业医师2698名。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深圳近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求共享蝶变,发展原动力得到不断增强。
深圳是一座因创新而生的城市。深圳原本是南中国的一个小渔村,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奇迹,一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深圳迅速崛起的关键就在于持续创新。在特区初创期,深圳率先冲破旧观念传播新思想,以一个又一个“第一”为中国改革发展创新探路,如发行新中国第一支股票,敲响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等;在转型发展期,深圳再一次凭借创新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急先锋,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创客之都”、“创新之城”。
30多年来,深圳人靠不断创新始终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原副市长张思平说,“深圳这座城市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强,以先行先试为己任,以改革创新作为立市之本、发展之机、活力之源。”
“深圳观念”是深圳创新文化的标志。深圳在改革开放中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一系列创新观念,“闯”入一个个传统观念的禁区雷区,引燃一个个振聋发聩的思想观念大爆炸:关于特区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关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大讨论、关于特区是否继续“闯”的分歧和争辩……这些理念之争带来了当时中国思想界最关注的前沿突破,使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进入了一个新境界,推动了深圳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进程。“深圳观念”中“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都直接与创新相关,创新已成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成为这个城市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深圳的移民文化为城市创新注入不绝动力。深圳已经是一个人口近1400万的大都市,但本地原住民不到30万,深圳95%以上的人口都是新移民。深圳移民来自全国各地,带着各种各样的动机和梦想来到深圳,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原居住地的“不满足”,所以需要到这里来实现自己的满足,寻找这种满足感的过程就是实现梦想的过程。对于每一个来深圳的移民来说,“闯深圳”就意味着“告别传统”,丢掉自己原有的某些旧的文化习惯。这种特质使深圳形成了“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为内核的创新文化和氛围。移民文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能够容纳不同的文化和个性。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使得移民们既能保持各自的个性又相互包容相互借鉴,这就形成了深圳文化开放和兼容的特性,为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移民网络形成的“章鱼”模式,能够利用其发达的触角快捷高效地利用国内外资源,迅速获取整合各种最新信息,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
根据新华网、深圳商报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