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会结束当天,深居简出的沙特国王萨勒曼就携10位大臣、25个王子、1500人的豪华代表团到访中国。这是沙特国王11年来首访中国,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初出访沙特的回访。在此次访问中,中沙签署了65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涉及产能、贸易、航太、新能源、教育等多个领域,为双方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沙特2030愿景注入了新动力。
近两年来,受世界经济下滑尤其是石油价格下跌的影响,沙特原本七八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每年一千多亿的速度在锐减,而同时其还要经常给国內发红包以稳定民心(补贴或涨工资),导致每年上千亿的財政赤字,对国家財政造成极大压力。这次沙特国王出访,是沙特在国內面临財政困扰及实现改革呼声的背景下,为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维护政局稳定及在地区及国际上的地位所採取的重大外交行为。
世界能源格局根本改变对石油王国沙特带来挑战
作为全球石油储量占全球20%的国家,沙特號称石油王国。长期以来,石油贡献了沙特50%的GDP、70%的財政收入和90%的外贸收入,可近两年来由于美国叶岩革命、外需疲弱、美元走强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已不及三年前的1/3。特朗普上臺后首先放鬆了对能源的管制,甚至放鬆煤炭生产,石油供求关係发生改变,国际油价也再难现昨日辉煌。加上美联储步入了加息的快车道,美元升值也將导致美元计价的国际油价持续低迷。这种压力迫使沙特要彻底改革,也因此提出了2030愿景,並推动进行2020结构改革。
为此,年事已高的沙特国王为加强和建立国际经贸合作关係,携家带口浩浩荡荡出访,而中国作为沙特最大贸易伙伴、最大石油进口国,加强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合作,深化中沙双方在经贸、政治、军事等各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沙特国际地位,更是其实现2030愿景的必需。
沙特2030愿景与“一带一路”对接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係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来实现互联互通,促进各国经贸往来及经济增长。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出访沙特,並將与沙特的关係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係,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建立了高级別委员会。两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太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
沙特王国乘上一带一路风 打开经济瓶颈
中沙经济互补性强,从2000年至2015年,沙特连续16年成为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2016年中沙双边贸易额达423.6亿美元,沙特继续为中国在西亚非洲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沙特最大的贸易伙伴。
目前有140多家中资企业在沙兴业,主要涵盖能源、房建、港口、路桥、通讯等多领域。2016年,中沙新签专案合同额50.3亿美元,中国企业在沙投资1.2亿美元,增长46%。在沙特国王此次访问期间,中沙两国签署联合声明,表示双方愿拓展两国在政治、安全、军事、经济、投资以及卫生、教育、矿业等领域的合作,以服务于双方的共同利益,加强两国在经济与工业专案、电子政务应用、先进技术、基础设施、高科技和航太等优先领域的合作,拓宽两国在各领域的相互投资,包括石油、可再生能源、电力及和平利用核能,提升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係。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助于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区域和平稳定。沙特2030愿景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成为伊斯兰和阿拉伯中心,这二者也正是沙特当前所迫切需要的。因此,加强中沙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係,与中国及沿线国家一起共建“一带一路”,是沙特实现2030愿景的最佳路径。为此,双方可以从六个方面作为重要抓手。
第一,加强中沙互联互通合作。
沙特2030愿景的一大支柱就是要凭藉其特有的战略位置转型成为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三大洲的国际枢纽。要將位于全球重要水系交汇处的沙特发展成为贸易中心和世界门户。这正好可以对接“一带一路”的设施联通,通过建立公路、铁路、航空、电网、光缆、地下管网及港口等实现区域的互联互通,来促进经贸往来与经济增长,而这也正是共建“一带一路”优先发展的方向,而沙特位于中国-中亚-西亚的经济走廊之上,发挥这种区位优势有助于推进沙特2030愿景的实现。
沙特区位优势显著,位于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处,是实现“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为发挥其位置优势,沙特正在建立一个独特的区域物流枢纽,並计画在港口、铁路、公路和机场建设方面进行大规模投入,同时计画加强与私营部门合作(PPP),开展一系列全新的国际合作,来完善基础设施,建立连接国內国外的基础设施网路。为此,通过PPP模式加强中沙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促进陆海联运,有助于巩固沙特在亚非欧物流枢纽优势地位,促进区域经济贸易投资发展与经济增长。
第二,深化中沙能源领域合作。
石油和天然气作为沙特的核心经济支柱,沙特2030愿景提出石油和天然气产业本地化程度从40%提高到75%。这首先要继续发展石油和天然气产业,延伸石油产业链,而加强中沙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领域合作,延长石油产业的中下游产业链,挖掘沙特的石油和天然气能源全产业链价值,充分发挥油气+的优势是发挥沙特比较优势及核心竞爭力的关键。加强同石油进口第一大国的合作,將有助于维护沙特石油能源利益,也有助于保障中国石油能源稳定供应,实现中沙最大利益,保障中沙在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高效发挥作用,有利于地区和全球的能源稳定。
沙特王国乘上一带一路风 打开经济瓶颈
中沙要加强在包括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沙特拥有在太阳能和风能领域的天然优势,其2030愿景提出要建立新兴能源市场,计画到2030年这两大新能源在国內能源消耗中的占比將翻三番。即將出臺的“萨勒曼国王新兴能源计画”鼓励私营部门进入新能源领域,鼓励公私合营,並將逐步开放燃料市场,以保障新兴能源的竞爭力。加强中沙两国的PPP对接与合作,有助于带动中沙经济创新增长,推进沙特建设一个有竞爭力的新兴能源市场。
第三,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沙特2030远景提出將非油外贸出口占比从16%提升至50%。为此需要加强中沙产能合作,这有助于改革目前沙特以油气为主的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沙特,双方签署了产能合作备忘录,双方提升在石化、汽车、家电、物流、石油装备及清真食品等领域的产业合作。
作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中国目前在全球有220种产品产量能排在全球第一位,而且性价比最高。与中国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有助于实现沙特2030愿景当中的产业结构改革,提升其他产业比重的目标,优化沙特产业结构。与此同时,中沙还可以共同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在共建“一带一路”当中实现沙特2030愿景,推动沙特2020结构改革。
第四,促进贸易和投资合作。
沙特具备强大的投资实力,其2030愿景的三大支柱之一就是发展成为全球投资强国。要利用这一优势刺激经济发展,就需要加强同“一带一路”的对接合作。实现贸易畅通,使收入来源多样化。
加强同其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合作,充分提高两国企业的创新活力,是沙特实现其投资强国,实现2030愿景的关键。只有加强同“一带一路”合作,才能发挥沙特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核心节点作用,发挥沙特重要的贸易窗口的作用,实现其连接亚非欧目的。为此,要发挥沙特在中沙及中海自贸区的领头羊的作用,加速中海自贸区谈判。
第五,加强金融领域合作。
沙特国王此访也是想为其阿美石油公司5%的股权的上市进行路演。沙特拥有全球最大的主权財富基金,加强与中国的金融合作,有助于促进中沙两国实体经济增长。中沙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不仅包括传统金融合作,还包括加强中沙两国在能源金融领域的合作,双方可以合作开发具备亚洲基准价格的能源期货市场,这將有助于巩固作为能源生产大国沙特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核心利益。双方还可以加强中沙两国的货幣互换,加强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发挥中沙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幣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此外,中沙两国还需要加强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的合作。到沙特投资的中国企业也需要瞭解沙特的政策法规,例如沙特对资金汇出限制。
沙特王国乘上一带一路风 打开经济瓶颈
第六,促进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实现“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沙特2030愿景围绕充满活力的社会,繁荣发展的经济和充满抱负的国家这三大主题。为实现此一目标,沙特还需要加强教育文化领域建设,其中也包括加强与中国在教育、文化、旅游、智库及媒体领域的合作。为加强中沙之间的合作研究与教育文化交流,沙特国王图书馆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內设立了分馆,这將对中沙两国间的民心相通起到促进作用。此外,中沙双方还应通过加强“一带一路”与沙特2030愿景的对接与合作,加强科技领域合作,促进创新驱动增长。
1930年代,石油的开发为沙特带来了突如其来的財富和西方的影响。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结束后邀请伊本.沙特国王前往苏伊士运河的美国军舰会面。这位贝都因人的国王第一次走出了阿拉伯半岛,带著帐篷和波斯地毯,睡在军舰的甲板上。后来的故事耳熟能详,沙特的原油产量佔到世界第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丰富的石油资源將沙乌地阿拉伯带入了现代文明社会,並保持了「现代化进程的君主专制」。
沙特的GDP(国內生产总值)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非常敏感,沙特在全球经济扩张阶段可以分享到高增长,而在经济衰退期间会陷入低迷。很多学者会拿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例子证明OPEC(油组)的强势,认为沙特可以一直通过出口石油旱涝保收,再不济也可將石油储备为抵押获得借贷。但1950至197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繁荣阶段,全球工厂开足马力生产,由于当时美国能源进口中40%以上来自中东,所以它很难能够拒绝石油国的联合涨价要求。现在的情况发生改变,自2008年以来,沙特传统的客户欧洲与日本经济停滯不前,而美国又初步实现了能源独立,这使中东产油国的顾客群体大幅转变为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
新兴市场成石油国大客户
在「全球化3.0」出现停滯后,旧有的三元经济结构被打破,由于页岩气革命和对外能源依赖程度的降低,2015年美国甚至解禁了长期以来的原油出口禁令。由于中东产油国的顾客群体正在从欧美等西方国家,转变为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將获得中东各国家的支持,而美国与欧洲在这一地域的影响力將逐步降低,中东经济体的增长將与亚洲国家的经济走向越来越紧密。
1990年代,美国石油消费消耗佔世界石油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但从20世纪末期开始,隨著中国经济的繁荣,中国很快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原油价格也开始进入了一轮长期的牛市。石油为中东国家带来了巨额收入和经济革命,同时也將中东地区性的宗教与领土爭端提升为世界各大国重要战略利益事件。中东地区的石油国家获得了重要的国际地位,过去七十年里「全球化3.0」带来的繁荣景象让人们忽略了,中东以石油工业为单一支柱的经济体极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一个转折点,中东的石油资源国们意识到,它们的客户结构將逐渐由美国、欧洲与日本转向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因此,在中东地区对「一带一路」战略最为拥护的应该是伊朗、沙特等资源型国家。
近年来中国对中东国家的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石油贸易是其中的龙头。隨著中东国家国內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与中东国家的石油合作已经从单纯供给转向了全产业链的合作模式,双方在炼化和服务方面的合作不断加深。例如在下游领域,中石化和沙特阿美于2012年在沙特西部工业城延布合资成立「延布阿美中石化炼油公司」,成为中石化第一个海外下游项目,也是中国在沙特乃至整个海湾地区最大的投资项目。2015年,延布炼厂已经投入商业化运营,並以每日40万桶的加工能力成为世界最大的炼厂之一。
非能源贸易的增长也引人瞩目。由于中东国家工业发展水准普遍不高(轻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中国对中东国家的双边贸易互补性很强:中国出口以机电产品、纺织服装、高新技术产品、日用五金等为主,进口以原油和石化产品为主,非能源贸易基本集中于中国出口一端,中国对沙特、伊朗、埃及和海合会六国的出口额在近十年內不断增长。为进一步推动双边经贸合作,中国还设立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阿经贸论坛为其前身)等平臺。非能源贸易的不断繁荣,直接造福于位于工业洼地中东的普通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埃及人能买得起便宜的中国汽车,成为了有车一族;在被以色列封锁的加沙地带,居民日常生活更是依赖于廉价的中国商品。
基建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与中东国家在投资和基建领域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中东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但人口增速较快,建设需求很大。世界银行报告显示,整个中东地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仅佔其GDP的5%,而中国的这一比例已达15%,全球的平均水准也有10%。同时基建项目投资的回报率高,就业创造效应明显,对地区內诸多失业率在20%以上居高不下的中东国家来说意义重大。根据世行分析数据,在海合会地区,每10亿美元的基建投资將创造2.6万个工作岗位,而在伊拉克等发展中的产油国与约旦等石油进口国,创造的工作机会则將高达到4万至10万个。另一方面,基建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较高,中东国家需要「外援」。
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东地区许多基础设施项目(特別是能源基础设施)出现资金缺口,而西方金融机构无法完全满足这一融资需求。「阿拉伯之春」与近两年来油价跳水更进一步加剧了地区国家经济形势恶化,需要外资来振兴经济。据测算,「阿拉伯之春」导致的直接损失达8337亿美元,有关国家基础设施重建需投入4610亿美元。
综上可见,对于具有充足外汇储备、庞大工程建设能力、且国內产能过剩的中国,中东市场是值得深耕的一片「沃土」。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100亿美元,主要涉及资源开发、家电组装、轻工和服装加工等领域;中国企业在阿拉伯国家累计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2551亿美元,项目涉及住房、通讯、交通、石油、化工、电力、港口、建材等诸多领域。
2016年1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档》。这份中国政府制订的首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档中,明确了中阿战略合作关係的定位,將共建「一带一路」列为首要合作重点,定位了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为两翼,以核能、航太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
另一方面,中东各国也早早提出了向东看的政策,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关係。沙特、伊朗、埃及等国均是亚投行创始成员国,埃及內阁还专门成立了中国事务小组。「1+2+3」的合作格局体现了中国与中东在新时期下深化能源、市场、安全的多维度双边合作的热切期待,中国「一带一路」和平发展战略將帮助並见证中东地区实现地缘政治力量均衡的重塑,经济社会转型和地区政治秩序的重建。
根据网易、新华网等综合采编
【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