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民身份认同的培育一直获学界及社会支持。教育局昨日出版的选校天书《小学概览2012》显示,全港大约一百所小学,包括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宗教及非宗教学校,都在《概览》的学校特色栏中,白字黑字列明“国民教育”或“国情”等为关键发展专案,如举行升国旗仪式、安排学生到內地交流,提升国民意识,最少十所小学更计画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相关课程。
扰攘多月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爭议持续,部分反对人士更强辞夺理將该科标签为“洗脑科”,令部分推行国民教育的学校饱受压力。但加强学生认识祖国早成为学界课外活动重点,即使学校没有专设“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不少学校早已引入一系列的国民教育活动。
认识国家早成课外活动
新出版的《小学概览》辑录五百多所小学资料,包括学校设施、班级结构、课外活动及学校特色等,供家长为来年升小的子女选校时作参考。
本报根据《概览》统计,发现九十多所小学于学校特色栏中,列明会推动“国民教育”,提升学生“国民身份”或“国民意识”为关键专案发展,相关学校涵盖面广泛,举办活动亦多元化。虽然近期多个宗教团体因多种理由表明不开国教科,但多间教会学校早有认识祖国活动,天主教的慈幼叶汉千禧小学更设“龙的成长──我是中国人”校本课程,元朗区的金巴仑长老会耀道小学,每月会举办升旗礼及国民教育日营;中西区圣安多尼学校及湾仔区宝血小学,举办“赤子情中国心资助计画”,以提升学生对国民身份的认同。至于湾仔区基督教私校香港真光中学(小学部)亦会于国庆举行升国旗仪式,以及展示国家现时发展资料。
约十所小学列明將“德育及国民教育”列入正规课程,或发展“德育及国民教育”。《概览》显示,大埔旧墟公立学校列明“德育及国民教育”,其校本课程如小领袖训练及一至六年级生活教育课,自我增值课等,全级学生到內地交流学习,认识中国文化,提升学生对祖国的身份认同。东区的圣马可小学亦列出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课程,以培养国民身份的认同。位于马鞍山的九龙城浸信会禧年小学的“德育及国民教育”,则透过早会及周会、德育课、宗教课,培养学生正面价值观。
国民教育重在提高国民基本歷史素质
推科学校被标签感压力
有小学校长认为,学界有责任让下一代认识国家,不应退缩和回避,但目前反国教人士將爱国同认识祖国标签为“洗脑”,更將“德育及国民教育”独立成科的学校纳入“国教版图”,犹如对学校实行政治审查,令部分学校及教师倍感压力。
国民教育体系主要是指主权国家通过制度或法律的形式,对本国所有享有公民权利的人所提供的一种不同层次、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系统。终身教育体系则是针对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化而建立的教育服务系统。
终身教育是贯穿人一生、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石,没有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作为依託,终身教育体系也就难以建立。可以说,国民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办学理念上看,国民教育体系侧重于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国民的基础能力素养方面。而终身教育则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宣导下立足于对每一个人的生涯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的立场出发,促进个人的终身学习,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以满足其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21世纪的教育必须扩展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之路导向美好未来,不论年龄有多大,都必须有机会学习新的技能。
从办学特点上来讲,终身教育体系从人的发展出发,强调人受教育的终身性、灵活性,超越了国民教育体系阶段性、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因而更具包容性。
从主要內容上看,国民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系统,即以具体的教育形态为主的学校教育,因而,它主要是指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而终身教育体系则对国民教育体系进行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延伸,更大范围地囊括了诸如职业培训、社区教育、休閒教育等,以及贯穿人的幼儿期、青少年期、成人期和老年期的一种统合而协调的体系。
从办学体制上来讲,终身教育体系不仅包括了由国家、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依据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举办的制度化的国民教育体系,而且还涵盖了以自主的、自愿的、自由的乃至自助型的非制度化的教育形态。
教育规划纲要在谈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时,强调要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体现了对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
根据新华网、大公网等综合采编
【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