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3月29日致函欧盟,正式开启英国“脱欧”程序。同天,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驻欧盟大使蒂姆·巴罗(左)将“脱欧”函递交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新华社发(欧盟供图)
该来的总是要来。在“脱欧”公投9个月后,英国驻欧盟大使3月29日向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正式递交了“脱欧”信函,由此正式启动了“脱欧”程序。
“对欧盟和英国而言,这都不是值得高兴的一天”。这是图斯克在收到信函后举行的发布会上的话语,神情凝重。很明显,在未来预定两年的“脱欧”谈判中,布鲁塞尔和伦敦双方都不是赢家,谈判的实质是控制“分手”给双方带来的损失。
对英国来说,不仅要面临极其艰难的谈判,涉及人员往来、经贸关系等一揽子安排,还要面临苏格兰已经在推动的第二次独立公投以及北爱尔兰与欧盟成员爱尔兰之间有可能调整的边界安排。此外,据兰德公司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法国和西班牙也可能会重新审视加来和直布罗陀的边界安排。
对欧盟来说,44年“老会员”英国的退出,意味着这个全球最大的一体化集团少了一个身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成员、一个占欧盟预算15%的出资大国、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一支重要的核力量。无怪乎图斯克在发布会最后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已经开始想你了。”
客观地看,英国“脱欧”的确对欧盟一体化造成了严重冲击,但英国向来有“光荣孤立”的传统,自1973年加入欧盟前身欧共体以来,一直游离于多个政策领域的一体化之外,所以欧盟是否会因此而伤筋动骨,现在下定论还为时尚早。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回首欧洲一体化过去60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正是在跌跌撞撞中一路走向壮大。
上世纪50年代,欧洲一体化刚起步之际,“欧洲防务共同体”计划就因法国国民议会的否决而胎死腹中,但西欧6国之后签署《罗马条约》,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上世纪60年代,欧共体因法国反对部长理事会实施“多数表决制”而遭遇长达6个月的“空椅危机”,最终以法国获得事实否决权而解决;上世纪90年代初,丹麦在全民公决中否决了直接推动欧盟诞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直到获许不参加货币、防务、司法等领域的合作后,才再次公投通过。
进入新世纪后,欧盟路途仍旧坎坷。2001年,爱尔兰选民在公投中否决了旨在改革欧盟机构和为欧盟扩大做准备的《尼斯条约》,直到其农业和商业利益得到保证后,才于次年再次公投批准该条约;2005年,《欧盟宪法条约》因法国和荷兰选民在全民公投中否决而夭折,但欧盟在2009年以《里斯本条约》取而代之。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种种挑战中,欧盟充满韧性,已从最初的西欧6国经济共同体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8个成员国、人口超过5亿的大型区域一体化组织。
去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后,欧盟在震惊之余已经开始反思一体化走向,并在今年3月初公布了关于欧盟未来的白皮书。白皮书说:“欧盟总是处在十字路口,但也总是能不断适应并演进。”
对于英国也一样,“脱欧”也不是世界末日。英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欧洲还属于“大块头”,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纵横数百年,与欧盟的谈判也并非只有任人宰割的份。更何况,英国本来就没有加入申根区、欧元区,与欧盟的切割所导致的“余震”和“后遗症”比一般成员国要小些。
“双输”不是末日,减损才是正理。既然已选择了“脱欧”这条“双输”之路,欧盟与英国双方都必须展现政治智慧,努力做到好聚好散,避免“分手成冤家”的尴尬。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