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18|回复: 0

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1 22: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459ce06d89556650.jpg

  当初,偶然在《舌尖上的中国》重播的时候看了一段,就再也放不下。它好在哪里?它的好处是,抛弃了我们美食领域日益膨胀的奢侈无度、奇技淫巧,专注讲述“我们日用的饮食”——那些基本的,不可缺的。

  到国外旅行,或者看国外的美食电影,每每会下意识地为我们的美食骄傲。电影《香料共和国》里的外公说,希腊语里,“美食家”一词藏在“天文学家”一词里,“辣椒,代表热情与火爆,像太阳不可缺少;金星是美丽的女人,像肉桂甜蜜中带点苦涩;地球承载着生命,就像盐,而食物和生命都要加盐,才会更有滋味。”尽管他们用宇宙景象来比拟美食,但他们在饮食上的用心用力程度,与我们相比,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所以,《舌尖上的中国》风行之时,也是调侃别国饮食如何单调的微博段子最盛之时,尤其几位近邻——韩国日本,全都躺着中枪。

  是啊,清苦简单的生活未必滋生美德,适当的享受,反而催化我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丹麦电影《芭比特的盛宴》讲的就是这回事,从巴黎归隐的著名女厨师,为了让村民从灰暗的生活中略微抬起点头来,用中彩的钱,招待全村人享受了一场盛宴。尽管,盛宴过后,所有人必须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承受空幻之感,但心头的尘埃从此就剥落了一点,生活中从此多了一点念想。

  只是,过犹不及。这十年时间,每临饭桌,贾元春的慨叹不由涌上心头:“如今竟是太奢靡过费了”。东方卫视的新闻,连续几期讲述当下渔业的艰难局面,近海捕捞越来越困难,捕捞船越走越远,渔业资源濒临枯竭……我想起的却是当年在机关工作时,每天海鲜饭局过后的“剩况”,那些注定要倾倒进泔水桶的,是多少次远行,多少次捕捞?不剩可以么?一定要剩,否则招待者认为自己没有尽心。

  与吃的花样百出、挖空心思、挥霍无度同时出现的,却是吃的质量的日益下降,食物的有毒、造假日甚。我们的美食,像干露露的着装,没底裤,不舒服,却骇人眼目。这情形,有点像匈牙利电影《人体雕像》,电影中有三代人,第一代人在毫无尊严和毫无希望的生活中压抑自己的欲望,第二代人则在虚幻的盛世景象中进行培欲,开始虚胖起来,尊严、欲望,全都迅速膨胀,膨胀到成为泡沫,膨胀到泡沫破裂,最终,枯瘦的第三代,在回忆中把父辈和自己都做成了人体雕像。

  《舌尖上的中国》就在这种奢靡背景上,试图返回那个简单深重的中国,整个摄制组,二三十位工作人员,用十三个月时间,走遍中国六十多个地方。它聚焦的是基本的饮食,深究的是饮食的基本,植物的生长,米面的香,炮制过程的缓慢有爱,制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根深叶茂。它不像常见的饮食节目,剔除“食”的一切来历,一切背景,毫无顾忌地将“食”物化,将“食”的过程机械化。《舌尖上的中国》恨不能讲述所有食物的来龙去脉,恨不能描绘植物生长所经历的所有谷雨清风,让食物像人一样有了身世来历,性格情绪,以及文化属性。陈晓卿说,“正如纪录片文案中写的那样,‘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城市变得极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楼宇森林之间烹饪的食物和空气中食物的香气。”

  面食那一集,伴随着陕北老农近乎无争生活的,是窑洞窗前的阳光里,一声慵懒的猫叫,豆类那一集,米豆腐作坊的姐妹,在镜头前相拥而笑。它甚至将植物生长时的风声鸟声,食物制作时的滋滋油声、淡淡雾气,以及油皮微微的褶皱和波纹,都悉心收集,那些食物因此是活的、立体的,是入口时得怀有不舍的,下肚时带点虔敬的。

  本地有俗语:“吃了五谷想六谷”。五谷,是生活之必须,六谷,是余情余孽,是奢望,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一切。《舌尖上的中国》却意在说明,“五谷”中就已蕴含“六谷”,舌尖上也有禅意,它接通了耕种、收获和烧火、烹饪,强调了饮食中的土地意识和脚踏实地。它有点像日剧《深夜食堂》,饮食是简单的,讲究的是附在上面的一颗深心。

  就像作家林东林说的:“八大菜系中的每一种,都是对我们饥饿感的一种深层满足,在吃饱的基本属性之外,还有味道的满足、地理的满足、空间的满足、心理的满足和文化的满足。地道的‘八大菜系’,不但食材、水和作料要取自当地,就连生火的柴火也要是当地的,厨师也要是当地的,唯此才能结合当地的地气和人气,弥补多重层次的饥饿。”

  知道要和《舌尖上的中国》里面那略带沙质、磁性、能让人从声音中听出食物材质的好声音,在《我们读诗》访谈节目里聊天,我的内心是激动加忐忑的。

  一个以声音为傲、并以此为事业的人,对于那些,在无数影视作品中用声音赋予角色生命和性格的配音演员,除了高山仰止,也只可远观,不可近接。

  这可是一个你从小看的《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众多抗战剧里的毛泽东、彭真、叶挺、《阿凡达》里的杰克、还有在《西游记》、《第五元素》、《海底总动员》、《舌尖上的中国》……听到的那个声音的塑造者!

  如今要与这位叫李立宏的老师,面对面聊配音和诗歌的话题,我的内心,是激动加忐忑的,是的,激动加忐忑!

  怀着这份心情,在直播间门口见到李老师,一如网上形容的那般萌萌哒,带着笑意,羡慕着我们窗外的一线江景,询问着钱塘江有多长?水有多深?何时涨潮?……

  对什么都要充满好奇,这本是《舌尖上的中国》导演在录制时对他提的要求,却其实是他从初入配音行业开始,就潜移默化在做的事。

  于是,话题就从对事情好奇开始,在他对自己看来非常幸运和平顺的配音之路的讲述上,我听到了一个因为热爱和坚持而走上配音高台,又在被人追捧和受人喜爱中始终做本真的自己、说本真的话的配音演员。

  九十年代初,配音需求大,可以一年三百多天呆在录音棚——他觉得,那个时候真没想到累,“因为年轻,因为你是真的喜欢,你充满了对这件事的欣喜和兴奋,越录越有精神。”

  第一次配主要角色,尽管演一个校园教师,离自己干过的工作距离并不远,仍然被导演从头狠狠骂到尾,然后在一部戏的完成后,得到成长。

  他说,“导演让我一定不要做自己(在角色中忘了自己),我听得懂,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我就是我,怎么在配音中忘了自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换方法、不管我有没有找对方法,我必须诚实地面对导演,我不能骗你,更不能骗自己,我至少保证每一次重试,是不一样的东西。”

  配《舌尖上的中国》时,李立宏已经从事译制片配音工作二十余载,配过连自己都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影视作品,没想到第一次担任食物类纪录片的解说员,节目火了,自己也火了。

  他坦言自己没觉得有特别去做些什么,如他所言——“哪一部戏、哪一次配音我也没想到会火,《舌尖》也是一样,想不到!我还是按往常那么去配,只是第一次配这种的,知道和以往的不太一样,拿到稿子初配,到后来有了画面再去配,其实也只是用我感觉的方式和声音在配。”

  专属于李立宏的感觉和方式,其实和别人的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几十年的配音经验、无数角色的磨砺,让他在配音时有一个无形的宗旨,用他的话说,就是“让配音的角色或事物离自己更近一点,并且在生活中保持好奇、不断观察。”

  所以,他会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好让自己在遇到类似角色的时候,脑海里会浮现出这类人或这件事在生活中出现的真实场景和状态,再结合着这些去配这个角色该有的声音、语态、语音和语言样貌等等。

  从最初的有意刻意而为,到如今几十年下来变成了自发与自觉,缘于此,你才能听到《舌尖上的中国》里的李立宏,这个声音,不过是二十多年来李立宏的一个集结、缩影、某某之一,仅此而已。如果真的有什么厉害的地方值得一说,我想是他那淡淡的一句——“我觉得我很幸运,也可能是因为,从当时跨进这一行,到现在,我就只在做配音这一件事,没做别的。”

  专注——这该是如今这个纷繁复杂的诱惑世界里多么难得的一件事,却也不过只是像李立宏这样的艺术家们,淡淡坚持的一天、又一天。

  我开始回想,从最初热爱朗诵,被老师同学推着、怂恿着走上配音这条“不归路”,到今天仍然做着各种配音工作,同时在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导演表演系教学生们怎么配音和演绎。

  在这个过程的这么多年里,也许同期有的人去转做导演、有的人因为译制片观众渐少而直接离开了这个行业、有的人选择了更赚钱的路。

  他却仍然在这条路上,如今,除了“没有年轻时那么拼了,现在会尽量减少工作量,少接一些工作,多上一点课。”之外,李立宏,仍然在做这件事。

  这样的李老师,也会有他的困扰,比如,来到杭州参加《我们读诗——名家名篇诗歌朗诵会》,他仍然会有一些紧张。

  他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在演出的时候,让自己的声音,与要朗诵的这些古今名著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更为贴合。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各种朗诵题材,对于从年轻时就热爱朗诵、一直在做配音和教学的李立宏来说都并不陌生,但是遇到不同的作者和内容,他那根想要让自己的声音“与内容更近一点”的弦就又绷紧了。

  事实上,那天晚上,他依然做到了。在听他朗诵的那几分钟里,我没太注意去仔细分解,他的哪几个音、哪几句话,和《舌尖上的中国》里听到的声音很像、很吻合。也没太去想到他是那个让众多配音爱好者远远仰慕的配音导师,我甚至忘了我是在听李立宏朗诵……

  时隔月余之后的今天,我对当天朗诵的具体内容已经不甚清晰,只记得,在他最后一个字的尾音落下的时候,无意中摸到了脸上的一滴眼泪。

  那一瞬间,跟与他访谈对话的时候一样,让我感觉到自己是如此接近那个叫做“诗意”的东西。

  后来,很经常的在脑海中浮现出李老师形容的他认为最诗意的场景——在下过雨后的西湖边,望向远远的群山与高塔,迷迷雾雾一腾烟波里,只有略为可见的丝丝轮廓、仿佛看得见,又仿佛看不见,正是这种似有似无,成全了“诗意”的容颜。

  每个人的生活中,其实都有着无数诗意的细节,就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对诗意的向往和注解。

  李立宏的诗意,也许是在录音棚里的日夜奋战,或者是对生活的时时处处,细细观察……

  李立宏的收获,也许仅仅是从头到尾,忘了去做别的,只对自己喜爱的一件事坚持了下来。

  我的诗意,也许是每一个周日午后一点的直播间里,在“诗歌”的名义下,遇见的一位又一位嘉宾朋友,或者是“远看暮色照江波”的窗外日落。

  我的收获,也许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诗歌浸润、文学洗礼之后,从麦克风到门房外、从内心的荒凉到生命的充盈后,慢慢绽放期待。

  你的诗意呢?我想,也许是早晚出入总会路过的河边那朵放任自开的野雏菊,或者午夜时分,翻开书页闻到的那一抹带着油墨气息的书卷香。

  你的收获,也许就在你不经意间表露出来的那份惊喜里,隐藏着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将它不断壮大、不断充实的过程中,收获的快乐与美好。

  生活因细致入微而变得如此诗意、生命因坚持不懈而不断丰盈成长,这长长的一段路,足矣。

  根据韩松落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5 08: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