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交部18日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外交部长王毅、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晓涛分别介绍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系列活动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王毅表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将出席论坛开幕式并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论坛的主题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论坛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领导人圆桌峰会和高级别会议三部分。开幕式将于5月14日上午举行,开幕式后将举行高级别会议,5月15日全天将举行领导人圆桌峰会。目前,除28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外,共有来自110个国家的官员、学者、企业家、金融机构、媒体等各界人士,来自61个国际组织的89名负责人和代表确认出席论坛。这次论坛将重点打造四方面成果。一是凝聚更多共识。二是明确合作方向。三是推动项目落地。四是完善支撑体系。
王毅强调,中方期待,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和高效的国际合作平台;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遵循,构建一个更加紧密和强劲的伙伴关系网络;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为引领,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和均衡的全球治理体系。中方将与参会各方保持密切沟通协调,确保论坛顺利圆满举行,推动论坛取得更多丰硕成果,开辟“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局面,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迈上新台阶。
王晓涛表示,论坛高级别会议采用“1+6”模式,即一场高级别全体会议和六场平行主题会议。张高丽副总理将出席14日举行的高级别全体会议并做引导性发言。高级别会议拟邀请中外嘉宾1200人,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产业投资、经贸合作、能源资源、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环境和海上合作等8个方面进行研讨交流,共商合作方向,提出实施路径,凝聚合作共识,推动务实成果。
每到春天苹果生长季节,在中国陕西杨凌经营苹果种植园的郭兰军,总会接到千里之外哈萨克斯坦“同行”的切磋电话。自3年前双方建立合作关系以来,阿拉木图市那片占地150亩的苹果园,总让他心生牵挂。
“3年前寄过去的两款优质苹果种苗,他们已经种上了。没有水土不服,听说长势还不错。最近电话里都是谈一些病虫害防治经验。”郭兰军说,除了需要借助翻译,双方交流几乎没有障碍。
“‘一带一路’倡议让我园子里的苹果走出国门,也交到了这些可爱的外国朋友!”他说。
此景似曾相识。万里丝绸之路,农业交往绵延千年不绝。古时,葡萄、苜蓿、石榴、芝麻等西域农作物沿丝路进入中原,东方的蚕桑制品向西传播。出土于西安的壁画《宴饮图》,豪情奔放的盛世气象一览无余。画卷之上,产自西域的葡萄美酒等各色珍馐布满案几,就餐者神情怡然自得。
“古老中国的五彩丝绸络绎于途,一路西行。而‘本出羌胡’、来自西域各国的农牧产品也‘植之秦中,渐及东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樊志民说,历史上,丝绸之路串联起的优质农牧资源的引进与输出,始终是东西方交流的主题之一。
驼铃悠悠,往事千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路沿线的农业交流以更为饱满和立体的方式呈现,为东西方文明交汇注入新元素。古丝路起点的陕西,也再次成为农业交往的前沿。
2016年7月以来,搭乘现代“钢铁驼队”——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的4600吨哈萨克斯坦优质面粉陆续运抵西安,受到消费者欢迎。这也让有志于从事中哈农业合作的西安爱菊集团坚定了“走出去”的信心。
集团董事长贾合义说,哈萨克斯坦土地广袤,粮油产品质量很好。目前,企业与哈萨克斯坦北哈州政府联合打造的150万亩种植基地已经开始播种,带动了当地5千至1万户农民的生产。到了秋季,预计将收获15万吨菜籽、10万吨小麦。
麦香、果香,每一缕食香都是丝绸之路农脉绵延的味道。而今,丝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局面,也在逐步密切的农业交往中日渐成型。
时近谷雨时节,远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陕西乐达草业公司投资建设的2万亩牧草种植基地内青草吐绿,郁郁葱葱。“我们为当地百姓提供种子,企业负责收购和销售。这既能给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税收,也能平抑国内市场的牧草价格。”公司负责人邵革说。
来自中国农业部的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10月,中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援建了25个农业基础示范中心,推动了中国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种子生产、水产养殖及动植物疫病防控、山水园艺、农业机械等优势技术在沿线国家的推广应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霍学喜分析说,“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发展中国家,资源禀赋好,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和中国西北同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有类似的科技需求,因而在学术交流方面大有可为。
一批从事现代农业交流的中外学者已经先行一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间实验室内,25岁的玛拉提·木拉提汉双眼紧盯着电子显微镜下的淀粉颗粒,仔细地将实验数据记录在手边的笔记本上。作为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研究员,他正在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进修。
“这是我和中国同行共同承担的淀粉研究项目,最终会写成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上。”曾在乌鲁木齐生活8年的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说,自己每天清晨进实验室,除了吃饭,一直要待到晚上八九点。时间紧迫,必须要“争分夺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王玉环说,目前在该校就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外国留学生已达230多人,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超过65%,学生中又以国外高校教师居多。“他们学习中国的农业理论与技术,回国后教授出去,同时也把自己国家的农业经验带到中国来,架起了双方学术交流的桥梁。”
根据陕西传媒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