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日,中国于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开採征途上树立里程碑,率先全球攻破「连续产气」难关。当日上午,身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蓝鯨1號」海上钻井平台的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宣布,中国进行的首次可燃冰试採实现超过连续7天、187个小时稳定产气,可燃冰试採宣告成功。18日中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採成功发去贺电。自此,中国成为全球领先、掌握海底可燃冰试採技术的国家,最快2030年前进行商业开发,协助人类开启庞大能源宝库大门。
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试採工作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开採现场距香港约285公里,採气点位于水深1266米海底下200米海床中。在中石油集团、中集来福士等企业配合下,于今年3月28日在「蓝鯨1號」钻井平台上正式开钻,经过四十多天的日夜奋战,本月10日下午2点52分点火成功。
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採成功,钻井平台「蓝鯨1號」功不可没,该平台由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是全球最先进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
「蓝鯨1號」採用Frigstad D90基础设计,由来福士完成全部详细设计、施工设计、建造和调试,平台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適用于全球深海作业。与传统单钻塔平台相比,「蓝鯨1號」配置了高效的液压双钻塔和全球领先的DP3闭环动力管理系统,可提升30%作业效率,节省10%燃料消耗。今年3月6日,「蓝鯨1號」完成运营准备工作,从烟台启航歷经8天航行顺利到达井位。中集来福士仅用9个月完成平台设计任务,比标准设计周期缩短3个月。
试採成功 中央电贺
10日起,中国地质调查局从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的203-277米可燃冰矿藏开採出天然气,直至17日下午3时为止连续7天产气总量达11.32万立方米,平均日产1.6万立方米,最高瞬时日产3.5万立方米,甲烷含量达99.5%,圆满完成预定目标。在开採现场,持续不断燃烧之火焰,源自从1000多米水下分解提取出之可燃冰所产生的甲烷气体。
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下结合之化合物,燃烧后仅生成少量二氧化碳和水,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小很多,能量却高出十倍,是新型清洁能源表表者。据测算,中国南海可燃冰资源量为700亿吨油当量(按标准油热值计算各种能源量之换算指标)。
可燃冰大多分布于陆地冻土区或距海面900到1200米的深海沉积物中。在今次中国进行试开採之南海神狐海域,其可燃冰储量是中国可燃冰蕴藏量「冰山一角」。据测算,中国南海可燃冰资源量为700亿吨油当量,远景资源储量可达上千亿吨油当量。
中国率先全球成功开采海底可燃冰
可燃冰储量巨大,所含有机碳资源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两倍,被国际公认为传统油气代替品。保守估计,世界资源量约为2100万亿立方米,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
因绝大部分埋藏于海底,可燃冰开採难度巨大。目前,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在加紧进行试开採尝试,但碍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或未达到连续产气预定目标。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形容,是次成功实现中国在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上的领跑,这將是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后,由中国引领的天然气水合物革命,將推动全球能源利用格局改变。
南海神狐海域的可燃冰属「泥质粉砂型储层类型」,此类储层开採难度大,日本或其他欲开展试採国家和技术人员避之不及。此次,中国实现「泥质粉砂型」可燃冰安全可控开採,象徵中国可燃冰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由「並跑」到「领跑」的歷史性跨越,有机会抢佔可燃冰科技创新制高点。
泥质粉砂类佔比逾九成
地球上绝大多数可然冰和泥沙混在一起。泥质粉砂类型可燃冰矿藏全球佔比超过90%,也是中国主要储集类型。「蓝鯨1號」在南海成功试採可燃冰,为可燃冰商业化开发铺平道路。李金发透露,从目前中国试採的连续性和产气量来看,离商业性开採不远,下一步试开採团队將继续在附近海域再进行二至三个不同矿区和类別的试开採工作,积累更多试开採经验,为在2030年前进行可燃冰商业开发打下基础。
此外,可燃冰勘探开发需攻克巨大技术障碍和环境障碍,技术不成熟或引起海底大量温室气体涌入大气等问题。2011年6月至2017年3月,中国相关环评项目组在神狐水合物区先后组织10个航次野外调查工作,调查內容包括海底工程地质特徵、地质灾害特徵、海底环境监测、海洋生物特徵、海水溶解甲烷含量等,並发展一系列中国自主产权的水合物环境评价技术。
根据新华网、中新网等综合采编
【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