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的45国百名余外国毕业生手持本国国旗,身着民族特色盛装,共同摆出了“一带一路”缩写字母B&R,共同定格这一最美时刻。
2017年春季学期,哈尔滨工程大学共有948名外国留学生,他们来自于94个国家,携带着各自文明闪光的印记,汇聚在工程大学,成为传播友谊、民心相通的使者。
来自塞拉利昂的2017级毕业生依萨有这样一番话对留学毕业生们说:“祝贺2017年的毕业生!我们做到了!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为我们感到自豪,我们也应该为自己而感到自豪。”
来自土库曼斯坦的2017级毕业生阿迪说,他这四年在哈工程大学过得很好,这是一个很好的大学,感谢中国同学们的帮忙,希望用照片记录下他在中国的美好回忆。
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与科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引领性的地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还是实现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都需要高水平的科技与人才支撑,这给中国大学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也提供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
大学是高水平科技创新的主要源头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走向世界、参与全球合作的重要力量。在发展理念上,不仅要有家国情怀、民族大义,还要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积极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和世界发展大局。在发展动力上,不仅要融入现有国际高等教育格局,与欧美发达国家大学合作竞争,而且更要注重以我为主、牵头主导,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大学发挥整体后发优势,探索具有本土特色、民族特色的现代大学发展之路,并在此进程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在发展模式上,不仅要服务国家发展,还要担当国际责任,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为探寻全球创新发展之道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发展提供“中国智造”的科技和人才供给。
大学担当起“一带一路”建设的思想库、智囊团和动力源功能,概括起来,就是做好“三个支撑”。一是提供人才支撑。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有计划地培养有科技背景、有领导能力、熟悉沿线国家政策法律、历史文化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大力发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教育,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高端人才。二是提供科技支撑。建立一批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共同研究解决沿线各国共同面临的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生态保育、人类健康、绿色智造、资源利用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三是提供智力支撑。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国际智库学术对话,加强国别研究、国际关系研究、话语体系创新,在国际秩序重构、全球治理改革、文化交流融合等方面形成系统性知识理论,促进沿线国家政策协调、战略对接和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规划设计、机制创新、方向路径和精准推进做好咨询资政服务。
以农业领域为例,“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和中国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动植物适应性、农业生产技术需求非常相似。加强沿线农业教育科技合作,对于发挥中国农业教育科技比较优势、推广中国经验、促进沿线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支持下,2016年1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12个国家59所大学与科研机构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联盟成立后,学校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建设一批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集中示范推广我国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小麦、苹果、玉米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
根据光明日报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