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20|回复: 0

手机无限流量套路多 流量“漫游费”何时能取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0 07: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关通信行业专家表示,过去两三年以来的数据显示,消费者每MB流量的平均费用每年下降幅度大约都在30%左右,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流量的使用保持了翻倍的高速增长。而最终消费者的体验更多取决于两项因素叠加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对于流量消费的关注热点不断,一方面运营商表示资费价格已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消费者仍吐槽流量花费不见减少。

  无限流量真无限吗?运营商推出无限流量套餐,为什么却引来用户吐槽,认为所谓无限套餐有盛名难副之嫌,套路多?手机漫游费已经成为历史,为什么套餐里的流量仍有着本地和全国的差异?伴随着智能手机大面积普及、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运营商与消费者之间可谓“争议”不断。近日,关于流量的话题再次成为关注热点,记者就此进行调查。

  现象

  “无限流量”套餐并不“无限”

  套餐流量“不限量”、全国流量“随意用”、“任性用”……近期以来,中国移动推出“任我用”、中国电信推出天翼不限量套餐,以及此前中国联通推出的“冰激凌”,国内三大运营商相继推出“不限流量”套餐。这些套餐的流量真的没有限制吗?

  记者注意到,中国移动5月推出的“任我用”188元套餐的资费说明指出,“客户全月国内流量达到12GB后网速将降至不高于1Mbps,当月全部流量使用达到50GB后,停止上网功能,次月自动恢复。”另外一档288元套餐则规定,“客户全月国内流量达到20GB后网速将降至不高于1Mbps,当月全部流量使用达到50GB后,停止上网功能,次月自动恢复。”

  中国联通的198元“冰激凌套餐”说明中显示,用户当月全部国内数据总流量达15GB后,上网速率将降至最高3Mbps,次月恢复;当月累计使用100GB后将关闭数据上网功能,次月自动恢复,经用户主动申请后,可于当月打开数据网络。“冰激凌套餐”398元档也有类似规定,用户当月全部国内数据总流量达40GB后,上网速率将降至3GB网络速度(最高7.2Mbps),次月恢复。

  中国电信推出的199元天翼不限量套餐显示,当月国内手机流量达到40GB后,上网速率将降至3GB网络速度,当月累计流量使用达到100GB后,上网速率降至128Kbps,次月恢复。

  针对上述套餐,记者调查显示,质疑者吐槽者居多。多位消费者表示,所谓的“不限流量”套餐,其实附加了很多使用条件,用户当月流量使用达到某一个数值后就会限制其网速,部分套餐还会限制单月流量使用上限,可谓是“限量又限速”。“如果达到几十G之后会停网,那你就说限定几十G的流量,怎么能说‘不限流量’呢?”还有网友质疑,“限制流量速度和限制流量额度不都是限制?”一些所谓“无限”的描述噱头是否涉嫌虚假宣传,“工商部门应该给个说法”。

  追访

  “不限流量”套餐受益人群占比很小

  针对消费者的多方质疑,有运营商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络容量是有限的,在满足用户正常流量需求的前提下,对超大流量用户采取限速,既是国际惯例,也是对用户公平使用网络的一种保护。对此,业内的看法并不如此。

  对于类似的套餐产品,通信业独立分析师付亮指出,虽然一些产品被简称、通称为“无限量”/“不限流量”套餐,但运营商从未承诺无条件不限量。“第一,运营商在条款中已明确说明了限量限速的触发条件。第二,限量限速的最低触发条件远超普通用户的正常使用。”

  付亮分析认为,中国移动的限速触发最低是12GB,限量触发是50GB;中国联通的限速触发最低是15GB,限量触发是100GB;中国电信的限速触发是40GB,限量触发是100GB。相比之下,2017年4月,我国手机用户的平均使用流量是1.3GB,“中国移动的最低限速触发流量接近平均流量的10倍,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触发流量相当于平均流量的30倍,可以说,触发条件远超过普通用户的正常使用,也就是说,用户正常使用时,都不会触发限速限量。”因此,质疑“不限流量”套餐限速限量道理并不充分。

  但他同时指出,“不限流量”套餐对现在月资费超过150元的用户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这部分在运营商中占多大比例?估计不会超过10%,且其中有不少用户由于种种原因,并未选择或不希望选择“不限流量”套餐,因此,实际受益人群占比很小。

  “更应该关注的是30元以下套餐(甚至10元以下套餐)那部分用户,例如,有的用户称,采用运营商提供的取消长途费漫游费的新套餐,最少需要多花一倍的费用。”付亮认为。

  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指出,“不限流量”套餐有很多附加使用条件,不单单是国内运营商,国外运营商亦是如此。据悉,在美国四大运营商中,T-Mobile和Sprint都推出过类似的不限量套餐,这些套餐也有限速、禁止使用无线热点、达到一定流量关闭数据功能等限制。

  聚焦

  流量“漫游费”何时能取消?

  上月初,北京市民吴先生收到了移动的提示短信,告知他得到了赠送的数据流量包,可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买的流量是全国通用的,现在赠的却是北京本地的,在外地出差需要上网的时候根本指望不上。”原来,由于工作关系,吴先生经常要在全国各大城市间奔波。到了月底,经常是全国流量早用光了,运营商赠送的本地流量却剩了许多,而这些本地流量往往月末清零,过期作废。吴先生很纳闷:“同样都是用4G上网,流量怎么还要限制使用地区呢?”

  不久前,中国新闻网微博发起关于“手机流量竟还分本地流量和全国通用,你咋看?”的小调查。调查中,多位网友提到“本地流量用不完,全国流量不够用”、“河北的号码,人在河南,每月套餐里的流量有2GB,河北省内流量不能用,每月还得充话费”。

  手机漫游费都取消了,流量为什么还会分本地流量和全国通用?对此,有运营商解释,集团推出的是全国流量通用套餐,地方公司会根据地方特点推出一些本地流量套餐,主要针对不经常出差的人群。

  通信行业专家、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接受媒体采访时则指出,其实本地流量是一种优惠流量,价格相对全国流量要便宜一些,但现在用户的想法是:用全国通用的流量,而付出本地流量的价格。“目前来看,这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未来的趋势是流量价格会不断下调,但这需要时间。”项立刚说。

  “不是便宜一些,是差距太大了。全国流量30元500M,一些地方的本省流量1元500M甚至800M,差距还能更大吗?”通信业独立分析师付亮指出。

  运营商为什么会大力推广本地本省流量套餐?付亮认为可以归纳几点理由,首先是集团公司统一的全国资费,相比之下仍高于一些地方市场的消费承受预期。其次,各地激烈竞争迫使运营商推出低资费的本地套餐。

  基于上述判断,付亮提议,“不要反对低资费的本地流量套餐,要求这种套餐改为全国流量,而是要求运营商降低全国流量套餐。”消费者层面他建议,不仅要更换自己的套餐以降低自己实际支付的资费水平,“还要要求运营商向老用户开放那些只针对新入网用户的优惠套餐,要求运营商降低过时的老套餐资费”。

  付亮同时表示,套餐外资费也应逐步下调。此外,如果流量超出套餐了,用户应可以方便地选择叠加包,以大幅降低套餐外资费。“如果做到这几条,用户关于本地流量和全国流量的争论,自然也就降低了。”

  分析

  流量套餐未来一定是资费走低、容量扩大

  近期发布的官方统计显示,2017年4月我国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1377M,比去年同期增长116.8%。1至4月累计流量达53.7亿G,同比增长128.5%。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流量达到49.7亿G,保持翻倍增长态势。

  有关通信行业专家告诉北青报记者,过去两三年以来的数据显示,消费者每MB流量的平均费用每年下降幅度大约都在30%左右,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流量的使用保持了翻倍的高速增长。而最终消费者的体验更多取决于两项因素叠加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对于流量消费的关注热点不断,一方面运营商表示资费价格已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消费者仍有吐槽流量花费不见减少。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通信行业竞争能力与战略研究专家曾剑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长远来看,流量套餐一定会朝着不限流量的方向去发展,5G与4G相比,带宽与速度增长了10倍以上,与3G相比增长了百倍以上,随着技术发展与网络建设,整体的流量趋势一定是资费不断走低以及套餐容量的不断扩大。

  “手机漫游费的取消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曾剑秋表示,运营商的一些业务按省核算,涉及地方省市之间结算体系与结算价格等问题,流量的计费相比语音而言更加复杂,对于消费者而言也要给予运营商一定的耐心,理性看待。

  展望

  5G能否实现完全不限流量仍有待观察

  实际上,所谓“不限流量”套餐或许应称为“超大流量”套餐更为准确。“国内运营商十几年前曾推出不限制流量GPRS套餐,推出后很快就被取消。”有业内人士指出,真正的不限流量套餐在业内被视为“奢侈品”,根本原因在于无线频率带宽资源有限。对运营商各家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加上运营商用户规模庞大,不具约束以致少量用户长期占用频率资源并不现实。

  相关专家认为,种种技术条件上的限制,注定了不限流量套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是一项奢侈品。就现有的技术水平来说,完全不限流量的上网目前来看或许仍是梦想。未来5G或许有条件逐步解决这一困扰多年的难题,但也仍有待观察。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1 08: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