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哨集团最新发布的《2014-2017中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并购发展报告》显示,自2014年开始,中资在“一带一路”沿线64国进行的并购投资逐季增加,到2017年4月,累计参与交易303宗,占中资海外并购交易总数的19.02%。其中199宗披露了交易金额,累计约1022.08亿美元,占中资海外并购交易总金额的17.06%。
其中,今年第一季度,中资在“一带一路”沿线64国的并购交易数量为36宗,同比增长50.00%;披露金额约83.73亿美元,同比增长7.42%。
报告还显示,2014年至2017年4月,中资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海外并购投资共涉及41个国家和地区。在所有股权、资产并购类型的交易中,按交易宗数排行,前三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新加坡(46宗)、以色列(44宗)和印度(39宗)。按披露金额排行,前三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以色列(143.53亿美元)、新加坡(103.04亿美元)和俄罗斯(97.91亿美元)。
上述海外并购主要由民企主导。中资民企共参与了205宗交易,占交易总数的67.66%。其中137宗披露了交易金额,共计约522.38亿美元,占交易总金额的51.11%。中资国企参与了91宗交易,其中59宗披露了金额,共计约472.20亿美元。
报告还显示,中资在“一带一路”沿线64国的海外并购主要由上市公司发起,共计209宗交易,占交易总数的68.98%。其中153宗披露了金额,共计约704.58亿美元,占披露总金额的68.94%。在这些上市公司中,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是主力军,合计发起了100宗海外并购交易,其中81宗披露了金额,共计约353.36亿美元。
从地域看,上述中资买方来自24个不同的省市,其中,无论是按交易宗数还是披露金额衡量,北京、上海和浙江依次位列前三。
报告呼吁,中资企业应加强对“一带一路”的政策研究和沿线非热门国家的深入了解,挖掘更多潜力项目,建议有关政府或协会尽可能安排一些“走出去”的参观或对接机会,组织一些“走出去”企业家经验交流分享。
报告还建议,扩大上海自由贸易范围,建立“自由港”,积极向国际市场推介上海企业,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和帮助企业“走出去”。
“一带一路”倡议已让沿线国家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贸易、投资、产能合作、基础设施、金融等方面实现了共同发展的局面。其中,中国的上市公司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或专注于基建,或专注于消费品,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通过这些企业,深入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毛细血管......
2015年5月12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的见证下,中联重科成为了第一批入驻中白工业园的中资企业之一。此后,中联重科和白俄罗斯MAZ卡车集团公司合作,仅用7个多月,就研发制造出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三种规格汽车起重机和环卫清扫车,得到了白俄工业部长的高度赞扬。
中联重科副总裁兼海外公司总经理熊焰明表示,选择白俄,因为它是亚欧交汇的中心,区位优势特别明显,把这个点建好,既可以满足整个俄语区的市场需求,也可辐射到东欧。另外,一带一路的核心国家之一塞尔维亚,也在此半径之内。因此,中联重科将海外自建的第一个工厂,放在了白俄。之后,又与白俄当地最大企业MAZ汽车集团组建合资公司。中联重科在白俄下的功夫,可见一斑。
中联重科将中白工业园项目定位为一个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市场覆盖东欧及中亚地区的研发、制造基地。该项目总投资3000万美元,达产后年收入将达3亿美元,并将为当地创造500个直接就业岗位。中联重科海外公司总经理助理夏军介绍,中联重科在白俄合资生产的产品,也将会刷上中联标志性的极光绿。
利用陆路“丝绸之路”,中联重科以中亚、中东、东欧三地区平台为中心,积极开拓业务渠道;面对海上“丝绸之路”,公司则利用在东南亚、中东、非洲和欧洲的物流平台,最终以丝绸之路为龙头,铺开了中联重科全球新布局。截至2016年,中联重科产品已经出口到 “一带一路”沿线31个国家。
熊焰明认为,国际化实际上就是本土化,本土化走的越快,企业就越国际化。过去中联有很多并购,虽有很多外籍员工,但中国员工仍比较多,应该说还没有真正的彻底“走进去”,要彻底“走进去”,就一定要跟本地融合,要学会管理本地人,这样才真正造福于这个国家,为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也是中央“一带一路”战略的要义。
尽管现在中联重科的产品被统一刷上了标志性的极光绿,但其中不少拳头产品,都在中联重科走出去的过程中,吸纳了海外基因。从2001年试水并购英国宝路捷公司至今,公司已先后收购了意大利CIFA公司、德国M-TEC公司、荷兰Raxtar公司等,并在印度成立塔机合资公司、筹建白俄合资工厂,形成了围绕“一带一路”的本地化制造集群。
中联重科当家人詹纯新曾表示,在一带一路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融入全球的产业生态。对此,熊焰明解读说,融入是一个大概念,用本地员工是人文融入的过程,还有一个产业链融入的概念,哪些应该中国做,哪些应该本地做,是要分工的,要找到这个国家的优势,把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这是全球产业链生态的融合问题。企业在乘风出海的过程中,“走进去”比“走出去”更重要。
以下为中联重科副总裁兼海外公司总经理熊焰明专访实录——
记者赵怡闻:您好熊总,我们知道您刚从白俄罗斯回来,也是中联重科在海外销售平台的主要操盘手,随着中央不断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联重科也在不断的朝南走、朝西行。给我们介绍一下,截止到目前,中联重科在“一带一路”战略上的主要布局。
熊焰明:我们优先选择的是中白工业园,主要原因是白俄罗斯是亚欧交汇的中心,区位优势特别明显,把这个点建好,既可以满足整个俄语区的市场需求,也可以辐射到东欧。大家知道,一带一路还有个重要的地方是塞尔维亚,这都在这个半径之内。所以这是我们最重要的第一选择,而且也是中联历史上,第一次在海外自己建工厂。过去我们主要通过并购,这二十多年的历史,并购了意大利、德国的很多工厂。在白俄建厂以后,我们又和白俄MAZ汽车集团组建合资公司,把两边技术结合起来,进入这个地区。
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中巴经济走廊,这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很重要的环节。从新疆到巴基斯坦首都的一条高速公路,是中国目前“一带一路”投资最大的项目。很多央企都参与了建设。过去我们在巴基斯坦的技术不是很好,通过这个项目,我们迅速组建了巴基斯坦公司,现在我们有上亿的设备进入到中巴走廊施工。更欣慰的是,我们通过这个方法,在巴基斯坦实现了50%的员工本地化,既有中方员工,也有巴基斯坦员工。
中国的高铁项目在东南亚投入很大,无论是印尼的高铁,还是泰国的高铁,包括现在正在谈的马来西亚的高铁都在启动,所以我们借助这个东风,在这些国家调整布局,首先是市场细化,还有子公司的健全,包括当地零件库的建设,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当然不排除未来我们会在东南亚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做我们的制造工厂。当然,还有一个方向就是中东,它是世界的产油区,也是中国重要的油品供应基地。中东的中心是迪拜,我们早在八年前就在迪拜建好了一个备件中心,这次我们把备件中心进一步强化,加速了本地化的进程,现在我们迪拜中心的总经理已经是外方在担任。
记者赵怡闻:您谈到这些布局的时候,有几点非常强调,比如在当地自建工厂、或者让当地员工的比例更加高、让当地员工来担任当地工厂的总经理,所以您认为在“一带一路”的布局过程当中,“走进入”比“走出去”更重要,对吗?
熊焰明:国际化,实际上就是本土化,本土化走的越快,企业就越国际化。过去我们自建销售网络、服务网络,以及当地建工厂,用中国人比较多,应该说还没有真正的彻底走进去,要彻底走进去你一定要跟本地融合,要学会管理本地人,这样你这个企业才真正能造福于这个国家,为这国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才跟中央的战略相契合,“一带一路”既是帮助我们企业发展,也是帮助当地国家发展。
记者赵怡闻:我之前读过公司当家人詹纯新董事长的一篇采访,他反复提到,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融入全球的产业生态,在这融入的过程中,您认为您最满意、最得意的一个项目是什么?
熊焰明:融入是一个大概念,既有人文的融入,我们用本地员工就是人文融入的过程,还有一个产业链的融入,哪些应该中国做,哪些应该本地做,它是要分工的,你要找到这个国家的优势,把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产业也要讲国际化,如果都是中国本土生产的产品,那不叫国际化产品,它也是全球生态的供应链整合。最近两年应该说,白俄项目的建设我感触是颇深的,国与国的关系是我们对外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在白俄就深切感到,中白关系的稳定健康可持续。我们这一个项目,得到了当地各级政府,尤其到总统的高度重视。总统本人两次接待我们湖南工作团,包括各个部的部长,都给我们倾注了大量的帮助,让我很有感慨。
记者赵怡闻:我们看到其实中联融入当地市场,走进去的方式也很多,比如在当地自建工厂、比如中资外带、在当地自建销售平台,包括兼并收购等等。在这些方式当中,您认为最值得分享的经验是什么?
熊焰明:在发达国家,我们主张并购为主导,更快一些。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根据国家的不同,采用的策略就不同了,像白俄就属于我要建工厂了,当然建工厂我们还是要融入当地,所以我们又跟MAZ集团来合资,能接地气。但不是每个国家都去建工厂,有些国家我们是把整个服务团队建的更强,让我们中资外带的产品,中国的国企央企采购了我们大量设备,如何在国外给他更好的保障,围绕这些需求来展开布局,要一国一情吧。
记者赵怡闻:所以随着这些“一带一路”项目的推进,您认为未来三年当中海外业务的收入比重,会占到中联重科总体公司收入的比例,大概能够上升到多少?
熊焰明:30%到40%是有可能,现在百分之十几。我们这个行业在深度调整,总体来说我们行业是产能过剩。应该说一带一路,会加速我们的产能转移。当然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但整个方向是给我们加力的。第二个是加速我们走进去,让我们能够通过这个东风,或者这个动力,让我们能够加速学会怎么管理当地人,而不是大量中国人被派出。我还是这样认为,你到一个国家发展,不能给这个国家创造就业机会,你就不能国际化。
记者赵怡闻:刚才我们沟通的时候,您反复强调“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的事业和工程,您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联重科的发展,未来这种利好能够持续多久?
熊焰明:我想只要能按照我们的战略步子走下去,这个利好是非常长期的。因为首先是打基础,比如工厂建设也好、子公司建设也好,是给你基础,这个基础做好了,以后它会持续发挥作用,这是我们深有感触的。我们刚开始做海外市场的时候,国外客户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是很差的,这么十几年下来,国外客户对中国品牌的认识度在提高,一带一路更加快了这个进程。如果你能够实现本地化生产,能够用本地的员工,我相信,国外客户对中国品牌的认可会进一步加快。我认为“一带一路”的影响将会是持续的。
记者赵怡闻:因为您在中联重科的海外公司已经操盘了两年了,在这两年中,您认为对于海外公司领导人或海外公司的员工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熊焰明:怎么从一个具体做事的人,变成好教练,这是最大的转变,你要学会教会别人,你不是自己做,教会当地的员工,这是对我们员工比较大的挑战。做管全球业务的老总,是非常辛苦和疲倦的,有两个难关是很难过的,因为我们基本上是不停的飞,不会让你在一个地区呆很久,基本上是两三天换个地方,你要不断的倒时差,没有休息时间给你,你还要参加各种商务活动,还要吃各种国家不同的饮食,所以我们经常开玩笑,做国际化业务的老总,要有一副好身体。
事实上,进入3月份以来,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订单项目逐步进入实施阶段,并连续签订大额订单。
3月25日,中国建筑(9.940, -0.21, -2.07%)发布了签订“一带一路”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公告,公司与澳大利亚签署37.5亿美元的基建一揽子协议。该项目位于澳大利亚西澳州皮尔巴拉地区中北部沿海,是包括港口、铁路基础设施和 PIOP 铁矿石资源矿山的大型综合建设开发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建筑海外业务规模逐年增加。根据公司发布的2016年年报显示,在报告期内,公司海外业务快步向前,全年新签合约额(含房地产业务)1264亿元,同比增长13.0%;实现营业收入79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0.3%,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实现毛利48.3亿元,毛利率为6.1%。
期内,公司高度重视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市场营销,已进入“一带一路”沿线65个重点国家中的44个,在沿线市场新签合同额54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3%。公司承接的印尼111 标志塔项目设计高度638米,将成为东南亚最高楼。马来西亚吉隆坡标志塔项目高423米,是我国企业目前境外在建最高建筑,施工进展顺利,标志着中国建筑将超高层建筑领域的优势成功输出海外。
另外,在4月5日,中工国际(20.700, 0.56, 2.78%)发布重大合同公告,公司签订了芬兰生物炼化厂项目大单。该项目合同金额为8亿欧元,约合58.62 亿元人民币,为公司 2016年营业总收入806615.30万元的72.67%。
同样在4月份,中国中铁(8.720, -0.10, -1.13%)和中国电建(8.080, -0.10, -1.22%)签署印尼雅万高铁47.0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4亿元)EPC(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建设协议。中国中铁表示,该合同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和印度尼西亚铁路合作取得重要进展,雅万高铁这一“一带一路”建设早期重要成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而中国石化(6.320, 0.10, 1.61%)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身影到处可见。2001年以来,中国石化先后在11个“一带一路”国家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和投资。截至2016年底,中国石化拥有或参与项目18个,主要位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缅甸、伊朗、叙利亚、沙特、也门、埃及等国家。
另外,作为国内较早“走出去”的能源基建央企之一,中国电建近年来也在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在2016年,中国电建在“一带一路”沿线35个国家执行479份项目,合同金额达2170亿元,新签合同636.14亿元,同比增长21.65%。在沿线58个国家,跟踪1747份项目,合同金额估价达6000亿美元。
中国中铁、葛洲坝(11.050, -0.32, -2.81%)也积极投身于“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其中,葛洲坝2016年国际项目中,一半来自“一带一路”
除了国有大型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外,大量的民营企业也在积极备战“一带一路”项目建设。
据上证报资讯统计,2014年至2016年,沪深两市共有953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提及“一带一路”合计1652次,其中民营企业416家,占比43.65%,几乎与国企平分秋色。
在这416家民营上市公司中,海外业务涉及建筑、能源、汽车、通信、环保、农业、钢铁、交通运输、电气设备、机械设备、信息技术、有色金属等众多行业和领域。
对此,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规划是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通过“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以实业与金融的双轮驱动,既改善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扩大潜在消费市场基础,又可以在外部需求引领下、扩大国内实体经济的利基市场,这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遭遇发展瓶颈之际,打开了新的发展之门、促进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新华社、中新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