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零售行业最具朝气的业态,便利店一直是这两年低迷的传统零售环境下热议的话题和资本追逐的目标。而“无人便利店”概念不同于往常,阿里巴巴、宗庆后、创新工场……传统零售企业、电商巨头、资本和创业者的介入让便利店业态沸腾起来。
无人商店、淘咖啡等新零售业态近期刷爆朋友圈,引起了广泛关注。嫁接了人工智能技术之后,无人超市的高调在资本市场频频唱响,更有甚者认为无人超市将会革了传统便利店的命,但回归到线下的购物场景,无人超市真有那么美?
比起传统零售商店空间大、备货多、人工服务操作较慢,无人便利店具有小空间、低库存、方便快捷等特点。以无人便利店老大Amazon Go为例,进门扫码后,后台系统通过3D摄像头把人体特征值与账户ID进行绑定,对取货的动作视频进行智能分析——通过深度学习正确辨识人类取放商品的动作细节——来实时更新虚拟购物车,出门后自动支付。不难看出无人便利店是在智能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在商家对消费者信任的前提下推出的一种科技感十足的便利店。
对于需要随时购买快消品的住宅、景区、办公区、学校等地来说,无需排队,体验畅快、即刻购买的无人零售具有很大市场。
而对于商家来说,无人便利店同样具有解放劳动力,减少人力成本,节约库存空间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无人零售是需要与线上ID进行绑定的,商家可以有效收集用户信息,从而布局精准营销。
利用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解决了便利店和超市的销售、结账环节,乍一看,新鲜好玩,像是消费升级干的事情。然而,细心揣摩,当前新开业的几家无人便利店的模式和商品,实际上接近早已风行的无人售货机,并非新鲜之物。
无人便利店得到广泛关注来自于去年底亚马逊在西雅图推出的实验性质的Amazon Go商店,这家商店售卖的商品与一般零售商店没太大的分别。不过它的黑科技之处在于你选择好商品之后,完全不需要考虑结账,颠覆了 “挑选商品——排队结账——确认付款” 的传统购物程序。
国内对无人便利店的探索也在进行,并且已经超出了传统零售的范畴。今年6月,在北京顺义举办的家具展上,居然之家旗下超市“怡食家”展出了它正在尝试的无人便利店项目——Eatbox怡食盒子。
但是从已有的无人便利店项目来看,不管是Amazon Go还是国内的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都还没有达到可以规模推广扩张的地步,只是在部分区域试验。
从成本收益考虑,无人便利店与传统便利店相比,需要付出设备成本及维护费用,再加上商品种类不多,每天的单店营收也会有不小差距。
拿这几天刷屏的杭州无人超市来看,采用的是视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物联网支付等技术。其中,关键就在于为每件商品添加了RFID(俗称电子标签)标签,这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不过,这种RFID标签本身也存在无法克服的问题。比如,无法识别玻璃等特殊材质的商品。如果标签被紧紧捏住,则将不被识别到。
上海首家无人超市“缤果盒子”开张以来一波三折。先是上周空调故障导致歇业,本周四重开后又因涉嫌违建遭城管上门调查。无人便利店不是败在毁坏管理等问题上,而是败给了上海的高温:全封闭的便利店,在高温下室内温度高达40,货架上的食物有融化迹象。不得已,无人便利店门外挂上了“暂时停运”的告示。
创新与试错同行,未来的风声清晰可闻,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无论是无人超市还是共享经济,新经济业态在中国的发展仍需要接受考验。
无人零售,打破了线上线下的隔阂,消费体验不断升级,消费方式不断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商业模式和场景在不断融合变革,无人超市可以说带给我们一个颠覆传统购物场景的购物体验,但受制于多方因素的制约,这种先进的购物理念是否会成为新趋势,是否会代替传统的零售模式,还有待时间检验。
目前来看,已经亮相的无人便利店实现技术有两大方式。
一种是以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为代表的“入门级”技术。核心理念是用机械臂、RFID自动识别等技术代替人提供服务;一种是以Amazon Go、淘咖啡为代表的巨头玩家,核心是通过计算机视觉识别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无人零售解决方案,实现门店的数字化。
前者更容易实现规模商业化,其最重要诉求是,低成本快速复制。后者无论从其规模还是技术看,核心动力都不在抢夺便利店市场份额,而是希望以此为试点,找到线下零售方案,突破自有业务边界。
从这点来看,这场起于Amazon Go,风靡于阿里淘咖啡的无人便利店之风到了创业者这似乎变形了。同时,缺乏用户信用机制、无法精准杜绝偷窃行为,这都可能存在巨大风险。
以下是创业家&i黑马与陈子林的部分对谈:
创业家&i黑马:目前你们的解决方案是RFID技术,但现在很多人对它有诟病。
陈子林:我理解的诟病是,他们觉得RFID成本昂贵。但从更高维度看,它所有成本加起来远不到一个人力的工资。RFID很成熟,在我们的图象识别方案还不能用之前,用它完成商品识别,快速搭建后端运维才是最关键的。商品识别只是最前置的,你想到的第一步而已,它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一步。
创业家&i黑马:您觉得无人便利店生意的核心壁垒是什么?
陈子林:技术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永远不会是壁垒。技术是为体验服务的,体验能够达到的,无论什么技术我觉得都OK。我们不是个技术驱动的团队。
我们的门槛是相对高的:第一、BD能力;第二、盒子生产需要技术标准输出;第三、团队需要理解无人便利店的运营,对目标清晰有规划。我们思考得很清楚。
创业家&i黑马:目前你们单店日盈营业额能到多少?
陈子林:我只能告诉你,我们每个店都在赚钱。
创业家&i黑马:客单价呢?
陈子林:客单价是在变化的。
创业家&i黑马:您怎么看待TakeGo(马云扶持的深蓝科技旗下技术,创业家&i黑马注)刷手就进?
陈子林:它的好处是更炫。我喜欢的方式是有一个商品在这儿,我扫码、付款,这是我想要的。
创业家&i黑马:如果消费者倾向另外一种呢?
陈子林:那就改成那种。我有个观点,消费者不会被教育、不应该被教育,消费者只会本能地选择他最希望的、最舒服的方式去完成消费。你只要迎合他就可以了。
创业家&i黑马:在开始扩张前,你们对商品的结构是不是已经摸索出比较成熟的模式了?
陈子林:还没有。首先,我们的盒子在小区里投入,目标是把商品提前放到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盒子的本质是: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盒子在每个小区的商品配置都可能不一样,数据会告诉我这个商品究竟有没有问题。随着我们铺的点越来越多,建立规则,等规则好了按照规则去迭代就可以了。
创业家&i黑马:目前你们主要选址是社区?
陈子林:是的,还有一些商务园区,相对封闭的区域。未来会下沉到中低端甚至开放的小区。
创业家&i黑马:选址时会考虑周边零售业态分布吗?
陈子林:坦率来说,远期可能会把它考虑进去。早期我们认为没有必要考虑那么多。盒子放在工厂我得花钱租场地,放在小区就开始赚钱了,为什么不能放呢?
创业家&i黑马:你们怎么和小区物业谈判,它们能获得什么好处?
陈子林:越是优质的物业,越有为小区居民服务的意识,这是多赢的局面。具体谈判我只能说是很有难度的,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打磨,跟物业去谈,找到双方共鸣的地方。具体细节就涉及到商业秘密了。
创业家&i黑马:15平米的盒子上售卖商品的数量跟40平米传统便利店几乎是相当的,这是怎么做到的?
陈子林:传统便利店的货架有一大部分比例是用来做仓储的。我们所有货架的空间都是用来销售的,所以每天都得补货。
创业家&i黑马:增加了多少人力成本?
陈子林:现在每天补货一次,未来可能1.5天,也可能一天两次,会根据我们商品的配置、整体密度做调整。
人力成本模型已经把补货算进去了,包括中转仓库的租金、水电等,得出了这个综合成本。
创业家&i黑马:未来你们要铺设5000个盒子,是自营还是加盟?
陈子林:包括加盟的。
创业家&i黑马:理想状态下,两者比例是多少?
陈子林:我不知道。市场会告诉我结果。
根据新华社、中新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