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36|回复: 0

香港年轻人应该把握“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3 02: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fbfca22b8aa6513e.jpg

  结束了一天的会议,姚祖辉取下领带、解开领扣,在略显严肃的西装外搭上一条藏蓝色围巾,身高1.9米的他在代表间显得尤为“年轻”。

  细看姚祖辉简历,其拥有过的身份——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香港青年联会主席等诸多头衔中都有“青年”二字。

  “20年前,因为不懂国情、不懂沟通,我走了很多冤枉路。”他说,现在想为香港下一代做点事,希望能以自身经历帮助年轻人北上发展,少走弯路。由姚祖辉创办已10年的“沪港明日领袖实习计划”每年都会安排香港大学、岭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多所香港高校学生到上海大企业实习2至3个月的时间。

  姚祖辉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必须承认,香港年轻人有一种经济发达地区惯有的优越感。香港社会失业率较低、毕业生工作选择较多,一些年轻人偏好安定的生活而不愿尝试新事物、不愿接受失败。

  “让他们放眼内地市场,不仅是要让他们更早地看到内地的发展,更是让他们在更大市场、更多竞争中学会失败、多一点失败。”姚祖辉说,成功人士很少提及自己的失败,但他们一定是从无数次失败中汲取到经验,激发“斗心”。

  如何启发香港学生来到内地?他建议,内地可在课本教材、医保覆盖、就业手续办理上出台更多对接政策,方便港青更快融入内地社会;更重要的是,香港青年应“走出自我枷锁”。

  针对后者,《百炼成钢》这本港青北上的“工具书”指出,把握内地互联网创业潮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二者不仅将引领香港青年与内地融合,更能带领他们“乘着国家的大船出海”。

  姚祖辉说,内地大城市庞大的中产群体已成为网络消费的中流砥柱,香港青年人“脑子活”,如果能抓住这个群体可尽速搭上内地互联网发展快车;“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使人民币的结算比例越来越高,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熟悉金融领域的港青将有用武之地。

  “年轻人心中都有一团‘火’。”采访最后,姚祖辉补充说:“我希望这些机会能激发香港新生代的小宇宙,大开眼界、解除偏见,进入另一个层次。”

  香港浸会大学学者邵家臻在《时代废青》一书中说,最初“废青”意指自甘堕落的失败者,人人得而诛之。后来得到高登(香港知名网络社区)用户的认同,扩大成自嘲、调侃或是攻击他人的词汇。

  “占中”时,有年长者把参与“占中”的青年称为“废青”,结果这激起更多年轻人自诩为废青。前电台DJ陈强在专栏写《废青主义》,将 “废青” 定义为“比较反叛,反权贵,反精英,又向往自由民主的族群”。还有人在脸书上喊出口号——“全世界放弃自己的废青,联合起来!”在邵家臻看来,这是一种文化反击。

  所谓“下流青年”,是指香港青年面临“向下流动”趋势,“占中”爆发后,相当多人将社会矛盾归因于“青年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

  根据香港学者赵永佳和叶仲茵的调查,2001年至2010年,香港青年从事中产职业的百分比下降,其教育程度的提升未能为他们在劳动市场上带来更大的优势,青年人的收入劣势在这十年间有所恶化。再加上香港房价的不断上涨,青年的处境可想而知。内地这些年发展飞速,内地游客蜂拥到香港买房、购物,令香港人的优越感崩塌,香港青年更觉得有危机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田飞龙认为,这些“港独”分子代表了香港在社会分化的矛盾中找不到希望的一批人,他们只是香港年轻人中的少数,不能夸大为普遍的青年现象。同时,作为“一国两制”发展中的新现象,这股势力具有激进性和破坏性,也不能忽视。

  田飞龙认为,沉默的青年和“港独”青年之间分享了同样的困境,只不过选择的行为和表达方式不同,二者之间是弹性的。如果政府、社会、教育不能提供疏解的途径,加以有效地引导,“沉默的大多数”就会不断有人剥离出来加入抗议的行动。反过来,如果通过一部分优化措施,把这部分沉默的青年吸收稳定下来,“港独”就会失去“吸引力”。

  有关增进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此前提出过一个办法——在香港青年18岁时,免费发给他们一个回乡证,证明他们的中国人身份,甚至港府可以免费送他们一张往返广州和香港的火车票,让他们有一个途径去接触祖国。

  香港老师普遍对国家存在认识上有偏见,这有历史原因。以前港英政府一直妖魔化中国,让很多港人对国家的认识停留在1949年-1978年那段历史,困在那里,不愿看现在,更不愿看未来。不仅是老师,社工、传媒、宗教等领域,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个问题。

  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创会主席龙子明建议,应该让香港的老师们也去内地看看,学习、参观,放下内心的历史成见。

  至于香港青年的发展,确实受制于香港相对比较单一的产业,除了金融,就是旅游、地产,其他没有什么。所以香港年轻人应该把握“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通过参与国家发展来实现自身价值。

  “我是比较担心香港的年轻人。眼界比较小,这是香港年轻人的致命伤。”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日前接受采访时说,“内地市场大,成本低,年轻人的拼搏精神也比我们强。我希望现在的香港人能好好思考,经过了20年,究竟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根据新华社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1 07: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