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2|回复: 0

中国器官移植实现“不中断血流”移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7 03: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总是会笑,仿佛那是别人的经历。

患者多器官移植 全亚洲首例成功
2004年-2006年,中山一院肝移植手术迎来高峰,每年有150-180例。期间最为人称道的,是2004年5月28日,中山一院成功为一名胰腺癌合并多发性肝转移的女患者实施了多器官移植手术:一次切除病人的肝、胆、脾、胰、胃、十二指肠、大小网膜及部分小肠,换上健康的肝、胰及十二指肠。这是全亚洲首例获得成功的多器官移植病例。
“在此之前,国内有人尝试过多器官移植,病人没出ICU就不幸离世了。”何晓顺说,多器官移植手术中,患者腹腔几乎被掏空,其风险可想而知。得益于充分的术前准备,持续9个多小时,手术顺利结束,非常成功。术后恢复也非常顺利,几个小时后,这名28岁的女患者顺利转出ICU。
不过,将患者腹部“掏空”的传统做法,又碰到了新困境。器官切除越多,并发症发生概率越高,需要免疫抑制的强度越高,带来的感染问题越严重。很多患者术后死亡,就是因为感染。
围绕这个新问题,何晓顺和他的团队又开始攻坚。经过近10年的探索,何晓顺终于首创出“简化式多器官移植”这一新术式,创新了含动脉和静脉重建、消化道重建,以及低强度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等简化式多器官移植技术体系,不但极大地缩短了手术时间,也显著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术后并发症。得益于此项新术式,中山一院实施的该类手术不仅数量上全球最多,而且100%的手术成功率使得该院的该技术在国际上傲视群雄。从此,晚期肝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了新的理想治愈手段。凭借腹部多器官移植及器官联合移植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何晓顺及其团队获得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之后,何晓顺团队在多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的基础上,还将此技术运用于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患者。何晓顺说,把坏了的胰腺和肾脏一起换,不仅可以治疗糖尿病、糖尿病肾病,而且不少病例的随访结果显示,此前由糖尿病引起的其他病变如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也得到逆转。2005年,他的团队首次为尿毒症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实施了手术,患者术前每天要打六七十个单位的胰岛素“续命”的治疗方式得到改变,术后恢复特别好,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现已健康存活了12年。
为解决器官短缺 致力于自愿捐献
2008年,何晓顺被调任中山一院黄埔院区担任院长。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着手了一件谁也不看好的新事物——公民身后器官捐献。其实,时至如今,器官短缺仍是制约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瓶颈。根据国家卫计委估算,我国每年需要接受移植的患者约30万人,而实际能接受移植患者不足1万人,大量患者在等待器官过程中死亡。
“器官移植事业,都是被逼出来的。”事后证明,在当时那种条件下,牵头做公民身后器官捐献,是何晓顺做的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在中山一院黄埔院区,他把院内各个科室协调起来,创立了国内最早的院内器官获取组织(OPO),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了解,他和团队在我国公民器官捐献的起步阶段,一直是领跑者。不仅捐献例数长期位居国内首位,还创立了我国首个“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网站”;创办了器官捐献国际合作论坛;主编了国内首部器官捐献专著,主持制定了国内首部器官捐献指南;牵头建立包括哈佛大学等在内的国际器官移植研究平台。在总结大量器官捐献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该团队立足于中国国情,建立了我国公民器官捐献的支撑技术体系,为我国器官移植的成功转型发挥了先锋与示范作用,受到国家卫计委和国际社会的肯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编写了全国第一本器官捐献科普教材《器官捐献500问》,面向普通读者,普及器官捐献科学知识。
在2012年全国器官捐献总结大会上,何晓顺作为唯一的专家代表发言,介绍器官捐献的“广东经验”。也就是在那一年,中山一院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公民身后器官捐献成为首要器官来源。
创器官捐献制度 被誉为亚洲典范
国际上,移植器官主要来源于脑死亡器官捐献,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制度与技术体系。然而,因传统观念及法律背景的差异,脑死亡概念在我国尚未被广为接受。何晓顺团队花了十多年钻研,创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心脏死亡捐献为主体的器官捐献模式。在这套模式下,可以用技术判断评估什么样的供体适合捐献,把潜在的捐献者找出来,并预测对方的心跳死亡时间,同时,针对缺血状态下的器官损伤,能够评估其损伤程度。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一切都成为了一整套体系。
也正是因为这一模式的诞生,中国的器官移植数量在十多年里增加了百倍之多。而这一名为《公民身后器官捐献的支撑技术创新与推广使用》的研究成果,获得了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何晓顺教授本人也荣膺广州市科技市长奖。据统计,至2015年底,来自公民身后捐献的器官移植,已经挽救了14000多位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使得中国成为国际上器官捐献工作进展最快的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移植大国。世界卫生组织对此的评价是“亚洲地区器官捐献改革的成功典范”。
“不中断血流”移植 将成为移植主流
一个又一个成果被拿下,他的脚步却从未停歇。何晓顺似乎已经习惯了当“拓荒者”,他始终保持着极强的敏感性和高度热情。于是,便有了此次轰动全球的“不中断血流”肝移植手术。这项被业内高度评价为“开启器官移植2.0时代”的成就,并没有让何晓顺打算稍微地停顿。“我们这一代人,吃过苦,处于现在的时代,幸福感很强。我只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一些事情。”何晓顺说,在中山一院,文化的传承格外明晰,老一辈医生们高洁的职业操守和精神,像旗帜一般激励着后人学习。
如今的何晓顺,依旧保持着一位临床医生的日常,查房、看诊、手术、科研。“只要我有空,我就会去病房看患者,哪怕他的数据指标已经被放到我办公桌,只有亲眼看到他们的状态,我才能真正放心。”何晓顺说,无论如何,他的首要身份还是一名医生。
如今,他和团队正在筹备将“不中断血流”肝移植技术逐渐优化,将其中的主要技术环节重新编写,形成规范,逐步推广。下一步,用这种技术开展的,很可能就是肾脏,接着是心脏,等等。“很可能,我会把我以前做过的全部推翻,边走边看吧,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它将会成为器官移植的主流术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5 18: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