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陷入师资造假舆论漩涡的作业帮,一夜之间删除了所有授课教师的资历信息。如今,打开作业帮App,“老师介绍”栏中教育经历已消失无踪。近两年来,在线教育行业师资宣传造假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在从业者看来,随着在线教育行业进入爆发期,诸如资历造假等问题正在严重影响着行业的良性发展,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师资造假不断?对于这个行业顽疾,又该如何解决?
资历介绍一夜消失
11月20日,北京商报记者通过作业帮App随机连接了一位1对1辅导的初中英语教师林老师(化名),该教师在通话中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她是2010年由一所二本师范大学毕业,在成都的一所公立学校有七年的教学经验。然而北京商报记者打开该教师的教师介绍时发现,里面描述的“2007-2010年毕业于四川西华师范大学,2017-201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这一事实,与当事人本人口述有明显出入。该教师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资料是她填写有误。
针对此事,北京商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作业帮相关负责人,对方回复称,该教师曾在清华大学进修过。
作业帮不仅有的教师毕业名校的信息有造假嫌疑,教师在公立学校工作过的宣传也让人怀疑。11月20日,作业帮有位教师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公立学校工作多年,不担任班主任不用在学校坐班,平时上完课可以离开学校。打开该教师的约课时间,周一到周六的6:00-22:25,该教师都可以约课,只有周日下午不能约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在教育行业工作多年的教师表示,公立学校的教师竟然在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可以全天在作业帮平台约课,可见该教师在公立学校任职的说法掺假。
11月20日晚上,当北京商报记者查看其他教师的师资信息时,发现作业帮App中所有教师教育经历的内容全部被删除。
此外,此前也有媒体曝出,有关“98%的教师来自名校”的宣传,作业帮已经将其删除,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作业帮官网上最新的有关师资宣传内容是“90%的教师来自重点院校及师范院校”。然而业界对此持审慎态度。
教师来源宣传严重掺水
北京商报记者以应聘者的身份进入了作业帮教师招募群,发现在该群里应聘的教师没有是否毕业于重点院校、师范院校及教师资格证的硬件要求。据一位1对1的老师介绍,要想成为作业帮的教师,首先下载一个1对1教师版手机App,按照App上的程序,添加招募QQ群之后下载电脑版客户端,完成资质审核流程。首先要填写资料,有32道选择题最好达到100分,然后录试讲音频,内容应包括审题、题目讲解、总结三部分。试讲之后需通过录音回答三个学科相关问题。这个考核结束后,会有工作人员对教师的基本资料进行审核。据作业帮电脑客户端显示,功底考试、学科试讲、基本资料均审核通过之后即完成作业帮教师注册流程。据这位老师透露,是否是重点大学毕业,是否是师范专业毕业,是否在公立学校教过课都不重要。
据作业帮电脑客户端显示,教师基本资料需要填写个人信息、答疑科目、身份认证、在职证明、财务信息。其中身份认证和财务信息的填写是为了保证工资及时发放。在职证明需要上传应聘者的工作证或劳动合同盖章页等能证明工作经验的文件。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应聘者需要填写的基本资料这一页,并没有要求老师上传学历和教师资格证。
准入标准亟待健全
不仅仅是作业帮的师资宣传有掺假的现象,今年8月新东方被曝出师资资历掺假。据了解,新东方泡泡英语新来的教师在为期两个月的培训过程中,除了教学方法方面的讲授,还有大量内容围绕与家长沟通、提高续班率等营销技巧。在开课班的培训中,教培师让新教师专挑孩子不会的问,让家长着急。新教师在自我介绍时要说,自己已从事英语教育五年。今年10月初,猿辅导曾经宣称,师资100%来自TOP 20名校,这一宣传引起媒体质疑。
教育业界名师是稀缺资源,优质师资供不应求是在线教育行业师资宣传造假的一个原因。冬冬投资创始合伙人彭维斌认为,对于在线辅导机构所宣称的那些名校名师,稍加推理就能知道有多大的可能性。每年名校的师范生数量有限,有的出去留学、有的考公务员、还有的进公立学校,真正进入培训机构的比例很小。在二三线城市,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愿意找个稳定的工作,愿意进入培训机构的很少。公立学校的教师做兼职,也是少数。教师每天做备课讲课的事情,就已经精疲力竭。“越是讲课好的教师,公立学校越重用,家长请求这类教师为孩子补课的积极性越高。这样计算下来,有多少老师能有更多精力来做线上辅导呢?而线上机构快速扩张,只能找人来充当公立学校的教师了。”
在线教育专家王文武对此表示,这种夸大宣传是教育行业普遍存在的一种招生现象。国家对于民办机构的师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标准,对服务、招生以及收费等也没有严格的界定。教育类企业理论上是归当地教委和工商部门双线管辖,实际上该企业在工商注册之后,就以教育咨询、教育服务的方式存在,导致教委对这部分企业的监管偏弱。教育界的品牌是很难靠单纯的广告拉动起来的。企业教育机构往往从两个维度宣传自己,一个是师资,另一个是教学效果。一般教育机构往往夸大宣传自己机构的名师,而恰恰国家没有对名师进行相关界定,只是规定教师需有教师资格证。教师从业的专业标准中有很多的空白点,没有清晰的界定。这些造成教育企业夸大性宣传泛滥,并且很难监管。
彭维斌认为,这种掺假宣传成本很低、收效很好。我国《广告法》对于类似的表述虽然有明文规定,但实际操作中无人较真举报,教育产品的特性在于不可逆性,别的产品买错了付出的只是金钱成本,而教育产品的假冒伪劣,受害最大的是学生,学生的时间是宝贵的。业内人士建议,对于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现象,相关部门应联合第三方行业机构出台相关的法规来进行规范。
北京商报记者 刘亚力 实习记者 贾娜
来源:北京商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