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亲戚自远方来,本来是件高兴的事情,但有时却会引起一些不大不小的矛盾。武汉姑娘因不满老公亲戚蹭住一事,网上霸气发帖吐槽,引发众多读者网友热议,大家纷纷参与讨论。
昨天上午,卢婆婆第一个打进热线称,作为一个老人,对于自己的房子究竟该不该让亲朋蹭住问题,她持反对观点。在卢婆婆看来,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即使是亲戚也应彼此尊重。自己平时也常与亲戚走动,时常到亲朋好友家坐坐,但从不留宿。
" 我不喜欢被打扰,也不喜欢打扰到别人。"卢婆婆说,即使是自己的儿子、媳妇,她也会尊重对方的个人空间,不去打扰干涉他们的生活。
家住花桥的王爹爹说,父亲老家在黄陂,一家人搬到汉口以后,老家经常有朋友来他家借宿。虽然那时候的房子只有30多个平方,但是父亲都会热情招待老家的亲人,没有地方睡,父亲就把自己的床腾出来。
王爹爹认为,现在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亲友多走动,吃饭联络感情是好事,但是住在别人家里,始终有些不方便,也打扰了对方的生活。所以,他认为如果能住酒店,最好不要打扰别人的生活。
而市民张先生认为,不愿把自己房子给亲朋住的人亲情观念很淡薄,时间久了,亲人也不愿意来往。
张先生称,他家兄弟姐妹很多,他去广州玩时,就会住在亲戚家。同样,有亲戚来武汉,他也会热情招待。只有这样,亲戚之间走动得越多,感情才会越来越深厚。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把客人请到家里吃饭,甚至留宿家中,似乎是一种极隆重的礼遇。其实,这种传统根源于农业社会,那时人们互相走亲戚,农村也没有什么餐馆,只好在家吃饭。那时最佳待客之道就是“宾至如归”,让客人享受和主人一样的待遇。家庭,成为这个家族的社交空间,并没有任何个人隐私的意识。
很多人支持武汉这位女士的吐槽,核心的观点就是“家是最需要捍卫的隐私场所”,这种认识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
从90年代以来的住房改革,到现在房地产大发展,人们逐渐树立了产权意识。所以,那位武汉女士才会不经意间写出自己出了65万首付,而老公只出了26万。产权的兴起以及对这种产权的捍卫,最终催生了“私密”与“公共”的区分,家里再也不是最佳的待客场所了。
90年代以来,很多电视剧都涉及这种主体。比如,在十年前的《新结婚时代》中,来自男方老家的亲戚到光鲜的北京新楼盘中,就已经显得格格不入了。去城市看亲戚的农村人,带上一只母鸡,已经是很大方的事,但对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一只鸡又算得了什么?同样,在农村人的观念中,“住家里”就是最亲切的表现,这也让小两口接受不了。
那些在北京定居的外地人,最能感受到这一点。
对很多小地方的人来说,在北京有一个亲戚是很有面子的事,而几乎每个小地方的人都有到首都逛一逛的梦想。但这对他们那位在北京的亲戚来说,简直是一个灾难。有些亲戚一住就是一周,甚至更久,哪个在北京买房的外地人没经历过这种噩梦?
蹭住,当然有占便宜的嫌疑,但更多是一种无意识的社交越界行为,这是旧文化对新文化的冒犯。
那些蹭住的“老家人”,还把这位住在大城市的亲戚看成是家族的一员。但是,这位亲戚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新世界一员。他购买的房子,是一个私密的城堡,而不再是老家的延伸,这中间出现了一条名叫“现代”的鸿沟。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朋友房子特别大,甚至专门辟出了麻将室等,但仍不愿意接纳亲戚来长住。这是有意作出的切割,可以欢迎陌生人来玩,欢迎朋友来住一晚,但却偏偏不欢迎老家亲戚。因为陌生人和朋友知道分寸和边界,这种“住一晚”也就不算打扰,而亲戚的到来,就要麻烦得多。
中国人正在构建新的情感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朋友”比“亲戚”更重要,“分寸”比“亲密”更重要,“尊重”比“亲情”更重要。也许,我们终将变得不再那么“亲”,这就是根本的趋势。未来关系人际关系的基础将是“人”与“人”之间,而不再是“家”与“家”之间。
因此,去外地探访亲戚,主动提出住酒店而不是住在对方家里,可能是一种受欢迎的选择。如果对方盛情邀请住到家里,也要像住在酒店一样保有分寸感,把自己当成一个过客——我们都将是彼此的过客。
回想一下,现在亲戚已经变成一个贬义词了,尤其是爱占小便宜的亲戚。催婚、催生、蹭住,亲戚就一定是令年轻人反感的存在吗?
1 中国人现在正构建新的情感模式
很多人支持武汉这位女士的吐槽,核心的观点就是“家是最需要捍卫的隐私场所”,这种认识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所谓亲戚借宿,用传统社会的话语来说,其实就是“走亲戚”。“走亲戚”本来是一件很有人情味儿的事。如果路途较远,晚上过夜也属正常。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把客人请到家里吃饭,甚至留宿家中,似乎是一种极隆重的礼遇。其实,这种传统根源于农业社会,那时人们互相走亲戚,农村也没有什么餐馆,只好在家吃饭。
那时最佳待客之道就是“宾至如归”,让客人享受和主人一样的待遇。家庭,成为这个家族的社交空间,并没有任何个人隐私的意识。
电视剧中不就常演“主人热情挽留亲戚留宿”的戏码吗?
但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大都市,城市居民的权利边界意识越来越强烈,亲戚借宿被视为对家庭空间这一私人领域的侵犯。在繁忙的工作、家庭、社交中抽出时间接待往来不暇的借住亲戚,似乎慢慢变得不现实了。借宿,这一传统社会的情感互动模式,遇到了挑战。
所谓蹭住,一个“蹭”字,传达些许嫌弃意味。来蹭住的亲戚俨然成了洪水猛兽,而被蹭住的家庭似乎也被攻城拔寨。这不仅是相处方式的冲突,还成了价值观上的矛盾。
你既然借宿别人家,就要有客随主便的意识,而不是把借宿当成一种理所应当。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只会让主人反感。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差序格局的传统社会,人们以血缘亲疏为活动半径,“走亲戚”是亲人间维系感情的重要途径。但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兴起,人们的社交范围不断扩大,亲戚不再是我们现代社交里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车马交通不发达时,亲戚间住得近,柴米油盐不分你我,孩子们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有了事情互相照应,升学、事业上讲人情通融通融。
而中国人现在正构建新的情感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朋友”比“亲戚”更重要,“分寸”比“亲密”更重要,“尊重”比“亲情”更重要。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之生活方式、社交模式,哪怕是一项行之千年的传统,人们也要因为外部条件的变化做出调试。这也是适应人类文明演进的表现。
在面对一些不合理要求时,我们每个人都曾是Yes先生或者Yes小姐,对所有外界给我们提出的需求说“好的,好的”。到我们忍受不了了,个人意识觉醒的时候,我们学会了说“不”,给自己腾出舒适的空间,是件好事。
怕就怕在,成全别人委屈自己。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担得起责任,一旦答应别人的要求,就不要背后埋怨。俗话说,有得必有失,害怕说“不”不就是要维持自己的形象吗?
我们常说,你都是个成年人了,能不能成熟一点?另一方面,既然是成年人了,大家要学会不给别人添麻烦。
所以,在现代社会,去亲戚家蹭住也要有边界意识。比如六成以上的受访者就认为如果蹭住会“凡事小心翼翼,尽量不打扰到别人生活”,四成受访者表示“会带上礼物,支付‘蹭住’费用”。
2 他没有把我当外人,但我还没这么划
在这个怒斥亲戚蹭住的新闻里,有一点还值得我们注意。女主人反对亲戚借住的种种理由,都从现实的利益和条件出发,用加加减减的方法来判断是否同意亲戚蹭住,隐隐以买房出钱多少作为接待亲戚有多少话语权的考量标准,未免也没人情味。
接待亲戚,必然还涉及亲情、面子、合不合群等各种人情因素。因此也有不少网友批评女主人小气,不给男主人面子。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讲究客气。亲戚来看望吃宿,说明双方都还有“人情”,你来我往,再正常不过。
打算在亲戚家住宿的人,其实并不比城里人考虑得少,或许比城里人更有诸多顾忌或顾虑。而既然有住宿的打算,说明从情感上、亲疏关系上,是被自己认可的。
尤其,经济不太宽裕的亲戚,因事到远在城里的亲戚家,能够被留宿,被盛情招待,于自己或许是个荣耀,于亲戚双方则更是脸上有光的事。
每个个体家庭都不一样,对私人空间的捍卫与对亲情的接纳并不矛盾,个人隐私意识觉醒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将亲戚拒之门外。双方不造成隔阂的关键在于“理解万岁”。
亲戚的问题还折射出我们和父母一辈之间的代际问题。我们独来独往惯了,有一套自己的行事规则。可是亲戚不知道呢?
站在亲戚角度,他蛮难当的,因为那些天生热情的、喜欢你的,他由于不知道你内心的规则反而容易破了界,反而容易成了我们今天嘴里不把自己当外人的亲戚。而那些本来不喜欢你,跟你很疏远的人这时候成了好人,这不公平对吧?
这是集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冲突,有一拨人会坚定地认为说这应该是我们的,但还有另一种价值观认为那是你的和我的,这个问题在亲戚当中的映射几乎是一样的,他当然没有故意占我便宜,他没有把我当外人,他把我们划到一个圈圈里来了,但我还没这么划。
你看,他们本来就没存着想占便宜的心思啊,他们会寻思着,“你来我家我们一定得好好招待你。”我们还会碰到一种情况,去到一个有亲戚的城市,第一个打电话过来的常是亲戚:"你在哪,我给你安排。"然后被热情来送往,吃吃喝喝,不觉亏欠。
我们和父母一代人对于社交圈子选择不同,以及相处方式不同。亲戚间,避开不了互相帮忙。像新闻中男主人的父母和亲戚间关系依旧紧密,无论这对夫妻有多神通广大,男方父母有点事情总有忙不开得拜托老家亲戚的时候。而这时,“拒绝留宿”一事给父母一代造成的麻烦与尴尬会挥之不去。
拒绝亲戚留宿问题,能可以上升到城乡文化差异、观念意识、生活习惯等层面来考量。有这些问题在,即便是双方父母来同住,也少不了发生种种龃龉,种种碰撞。
生活在我们几代人身上留下的烙印不一样,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会让我们沟通无能。面对领导、朋友、同事,我们身上有一个高情商的开关,但面对亲戚缺少了些许耐心。
有时候结婚是没有办法选择对方家庭的,我们只能是尽量做到情商高一点,处理好一点,就连贾府,也得让刘姥姥上门,别说我们这些普通人了。
尽管这个话题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但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各家有各家的情况,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的。一旦愤怒地来讨论此事,极易陷入一场“内战”,于谁都没有好处。其中最为关键的不是亲戚的问题,而是涉及的家庭内部是否做到了足够的沟通与协调。
根据凤凰文化、大众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