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主体在民。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强调发挥“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实践证明,农民群众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力量,乡村振兴,重在行动。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首先要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美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为此,要从呼唤农民群众的四种主体意识入手。
树立“乡村振兴,人人有责”的主力军意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一场攻坚战,涉及面广,参与者众,只有身份明确、职责清楚,才能步调一致、协同作战。农民群众是这场攻坚战的主体力量,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目标,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实施者。只有充分调动、发挥他们攻坚克难的主力军作用,才能取得这场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树立“乡村振兴,责无旁贷”的责任意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对作为振兴主体的农民来说,增强责任感尤为重要。当务之急,是从自身做起,加强以下三对职责关系之间的融合和联系:一是国家职责与个人职责的关系。二是村集体与家庭责任关系。三是个人和他人的职责关系。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文化振兴,就是要实现乡风文明,就是要形成团结和睦、共享美好生活的新型乡村秩序和氛围。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家家户户的振兴,家家户户都能过上小康生活,人人都能享受国家战略的红利,人人都能获得幸福感。
树立“乡村振兴,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作为新时代乡村社会一员,首先要树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强者意识。乡村振兴,基础是经济振兴。传统乡村经济不同于城市经济,这就要有勇于探索的勇气,在新经济领域有所作为。其次要有不惧困难、久久为功的韧劲。在通往乡村振兴的路途中,有激流险滩,也一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认知、去开拓。要有勇于面对困难和失败的勇气和韧劲,去迎接一个个困难和挑战。最后,还要树立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判断标准,弘扬愈挫愈勇的气势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树立“乡村振兴,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和紧迫性。增强时间观念和紧迫感,增强效率意识,同时增强精准意识和文明意识,才能赢得时间。
“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也是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大战略管全局管长远。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并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路径。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上下一心,久久为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成为现实。
一张蓝图绘到底,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当前,全国省市县乡党委换届工作基本完成,2018年的省级地方两会将完成省级人大、政府、政协的集中换届。“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许多改革发展和民生领域的工作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很难在一任之内完成,需要一届接着一届干,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执政理念,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不要换一届领导就兜底翻,更不要为了显示所谓政绩去另搞一套,不要空洞的新口号满天飞。”新官上任,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关键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工作蓝图变为现实,而不是去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一张蓝图绘到底,需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分战略,九分落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塞罕坝三代人50多年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奇迹;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经过几十年一以贯之的努力,成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今天,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都需要我们心无旁骛、埋头苦干,按照既定的规划和蓝图,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
一张蓝图绘到底,还需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考评体系和监督体系。要改革干部考核内容和方法,考核既要包括看得见的“显政”,更要包括看不见的“潜绩”,着重考核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工作,提拔那些不“显山露水”的实干家。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真正做出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业绩。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明确部署,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总要求?如何让农村的产业更兴旺、环境更优美、治理更有效?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
张晓山认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领域的具体落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如果我们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与新农村建设相比较,就会发现其内涵与外延都有很大的提升。”张晓山具体分析指出,“产业兴旺”代替了“生产发展”,突出了产业发展,尤其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重要性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生活富裕”代替了“生活宽裕”,标志着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有更大的提高;“生态宜居”替代了“村容整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乡村建设极其重要的位置;“治理有效”替代了“管理民主”,强调治理体制和结构的改革与完善,强调治理效率和基层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产业兴旺的基础,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张晓山说,要创新确保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收入的思路和政策,粮食安全的基点放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上,着力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确保粮食生产潜能,确保急用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此外要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怎样种地”的深层次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乡村振兴战略用“生态宜居”替代“村容整洁”,是乡村建设理念的升华,是一种质的提升。
张晓山认为,“生态宜居”四个字蕴含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2013年到2016年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98亿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便利、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张晓山指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但首先要更新观念,注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把农耕文明的精华和现代文明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村落、自然风貌、文化保护和生态宜居诸多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其次要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创新。
张晓山认为,生态宜居的乡村需要城乡资源和要素的良性互动。改造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不能仅靠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必须引进先进生产要素。
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则提出,要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农民不仅可能分享到土地资本化后产生的净收益,而且城乡的良性互动也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力保障。”张晓山说。
中国的乡镇和村落中生活着6亿多农民群众,他们繁衍生息在什么样的治理体系中,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也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机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指明了方向。
张晓山认为,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要在法治的框架内创新自治制度,要大力发育多元化的农村基层社会自治组织,提升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行政村下面的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几十户人家往往具有相近的血缘地缘关系,他们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关系比较密切,管理半径较小,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监督较易操作。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有可能成为未来农村基层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自治组织形式。”张晓山说。
此外,要夯实乡村治理的道德基础。“任何制度都可能存在缺陷和漏洞,要防止乡村基层一些人或群体在制度变迁中利用制度的漏洞谋一己私利或寻求部门利益,就必须夯实乡村治理的道德基础。”张晓山说。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在实践探索中提出,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自治是目标。”张晓山认为,抓德治这个基础,要把党建摆在首位,抓住了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为实现乡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物质条件,并在产业发展进程中促进其他方面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振兴。新的一年,如何在产业兴旺上迈出新步伐?农业转型升级的质量导向、绿色导向、市场导向应如何把握?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记者:为什么要大力推进质量兴农?农业部门将从哪些方面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韩长赋:当前,农业质量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农产品品种丰富,但多而不优。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种齐全、花色繁多,时不分四季、供应不断,地不分南北、想买就有,但同质化严重,分等分级少,缺少个性化产品。其二,农业品牌众多,但杂而不亮。而且我国农产品大品牌不多,有市场影响力的更少。其三,农业体量大,但产业大而不强。此外,我国粮肉蛋果菜茶鱼产量都居世界首位,但国际竞争力与农业大国地位还不相称。
这些问题表明,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坚持抓产业必须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树品牌,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推进农业标准化,把优质产出来。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抓手是按标生产。要加快标准制修订,2018年制修订农药残留标准1000项、兽药残留标准100项、其他行业标准近200项。大力宣传农兽药、饲料添加剂、抗生素使用规范,严格落实间隔期休药期规定,让农民一看就懂。
加强执法监管,把安全管出来。我国农业生产主体多、链条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必须围绕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出重拳、求突破。严格投入品使用监管,推进农药追溯体系建设,高毒农药已禁止使用39种,2年内再禁止使用2种,剩余10种今后5年内要逐步禁止使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生产信用档案,将新型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名录。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今年再创建200个,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省为单位整建制创建。
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把品牌树起来。去年我们开展了农业品牌推进年活动,推出了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与产品品牌,各方面反响很好。今年要开展中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将品牌建设与“三区三园”建设、绿色食品等产品认证紧密结合,再遴选推介一批叫得响的农业品牌。要强化品牌质量管控,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品牌“含金量”。
强化现代要素集成运用,让产业强起来。我国农业质量不高、大而不强,最根本的是产业素质不高,必须强化现代科技装备支撑。要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围绕提质增效重大需求,遴选具有示范前瞻性、引领性的技术,组装集成特色高效品种技术。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全面深化种业权益改革,建立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质量。此外,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要推动设施装备升级,技术集成创新,优良品种推广,着力解决土地板结等问题。
记者:去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对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要求。日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提出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今年,农业绿色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
韩长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认识到,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区域,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生态宜居的美好环境。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使得我们有能力把资源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而农业资源环境存在围湖造田、过度养殖、过度捕捞、过度放牧等现象,倒逼我们发展绿色农业。同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农业生态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要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当前,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利用率不高,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目前,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已提前实现,下一步要在提高使用效率、减少使用总量上下功夫。今年要扩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范围,再选择100个生产大县整建制推进试点。选择150个县开展果菜茶病虫全程绿色防控试点,力争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要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利用,变污染为资源,是农业发展的一项新课题。当前,首先聚焦586个生猪、奶牛、肉牛大县,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去年支持96个县整建制推进,今年争取再支持200个县,探索有效治理机制,确保到2020年基本解决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同时,以东北、华北玉米秸秆较多的地区为重点,在150个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以西北、西南地区为重点开展农膜回收,建设100个地膜治理示范县。
加强农业资源养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把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缓下来。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将优质的黑土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以黑土区为重点,集成推广深松深耕技术,力争今年深松深耕整地面积达到1.5亿亩以上。大力开展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加快制定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统筹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既不能因为保供给、保收入而牺牲生态,也不能因为保生态而让农产品供给、农民收入受影响。如果简单采取减少种植、关闭养殖场的办法,就违背了绿色发展的本意,要防止出现这种情况。
记者:当前调整农业结构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方向在哪里?
韩长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产量结构性过剩是当前农业面临的突出矛盾,这两年,我们推进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供需脱节、资源错配问题仍很突出。下一步,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推进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水平,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坚定不移调整种养结构。树立大食物观,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减少低端无效农产品生产,增加销路好、品质高、市场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以控水稻、增大豆、粮改饲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这两年玉米调减效果明显,要继续推动“镰刀弯”地区玉米调减,为优势产区留出空间。扩大粮豆轮作试点,增加大豆、杂粮杂豆、优质饲草料等品种种植。以调生猪、提奶业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以退出不合理产能、改善养殖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
加快推进产业向“三区三园”集聚。要以“三区三园”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确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加快划定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今年要基本完成水稻、小麦划定;加强“两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今年再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建立国家、省、市、县建设体系;推动创建100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
推进信息化与农业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构建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加强数据采集、整合、传输、共享,强化农业大数据应用。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新增5个省开展整省推进示范,力争今年底建成15万个益农信息社。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动建设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
要强调的是,农业结构调整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重点追求质并不是不要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面积稳定、产能稳定,做到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两手一起抓。要重点保口粮保谷物稳产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设好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需要就能产得出、供得上。
根据人民网、经济日报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