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临近,年货采购成为市场上最大的热点。无论是线下超市商场,还是线上“节日”“会场”,丰盈喜庆的气氛几乎无处不在。跨过元旦迎春节,每年这段“黄金”时间,中国消费市场的热度一路走高。而回顾2017年,亦可谓新意不断,亮点频出。看得见的是热度和活力,背后则是消费作为第一驱动力带动的中国经济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比2016年净增3.4万亿元,同比增长10.2%,连续第1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5年前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消费连续第四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继续发挥着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网上零售也在上年高增速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2017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1751亿元,增长32.2%。其中,实物商品零售额54806亿元,增长28.0%,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7.8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5.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消费也进入了需求多元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新阶段。从后期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消费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日前也指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出现了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巨大的国内市场,我们相信这个4亿人左右而且快速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开放市场,将对全球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017年,消费市场可谓“新招”连连。从便利蜂、缤果盒子等无人便利店,到阿里巴巴自营的盒马鲜生、京东推出的“7Fresh”、永辉超市打造的超级物种、美团点评推出的掌鱼生鲜……各种新业态层出不穷。
超市、百货等传统零售业态积极转型,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不断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则进一步助力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更注重消费者体验,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零售业态不断涌现。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司长孟庆欣评价道,“新兴业态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传统零售业企业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这也构成了2017年消费市场的四大特点,即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农村和中西部消费发展加快;高品质商品和服务需求旺盛;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中国商业联合会日前发布的2018年元旦春节市场分析也指出,居民消费已转向对品质、绿色、智能的需求。2017年,绿色、智能、中高端商品销售增长明显。例如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77.7万辆,同比增长53.3%;运动手环、扫地机器人、平衡车等智能商品受到消费者青睐;通讯器材类商品继续保持10%以上的较快增长。
消费需求的变化,也牵动着中国消费品供给的格局。
2017年,消费品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医药、汽车、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增加值都保持两位数增速,明显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这在投资上也有所反映。随着消费升级的逐步推进,与消费直接相关的通信、文化体育娱乐和教育等领域的投资增长较快。2017年,汽车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2%,增速比上年加快5.7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5.3%,加快9.5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2.9%,教育投资增长20.2%,均明显快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平均水平。
不过,消费品的供给水平仍待提升。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消费品工业形势分析课题组撰文指出,虽然我国消费品工业在品种、品牌、品质方面得到不断提升,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依然艰巨。从满足需求看,我国部分消费品的产品结构尚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变化,例如营养健康类食品、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产品、高端旅游装备等中高端产品发展缓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2018年,中国消费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仍将是主线。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2018年消费市场仍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新需求也将得到更好地满足。
“中国将利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机会推出新的、力度更大的改革举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1月24日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的表态“引燃”达沃斯,也给中国消费者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我们将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消费新增长点。”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日前指出。
2018年,一大波消费红利正向你涌来。
2017年,我国降低了187种产品进口关税的税率,从17.3%下降到7.7%。2018年将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有序降低汽车进口的关税。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今年年底在上海举行,有利于扩大进口。
2018年,中国将进一步对外国投资者敞开大门,继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大幅减少市场准入限制,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更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将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提供更多更好产品和服务。
跨境电商已经成为中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动力,自2018年1月1日起,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过渡期政策适用的范围,将在原来的天津、上海、杭州、宁波等10个试点城市(地区)基础上,增加合肥、成都、大连、青岛、苏州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城市,为中国消费者释放更多政策红利。
2018年将是自贸区的收获之年,各种全球好物“触手可及”,会有更多的产品以零关税进口到我国。
新年第一天,中国与格鲁吉亚自贸协定生效。坐落于高加索山麓、黑海之滨的格鲁吉亚,被誉为葡萄酒的故乡,其传统的陶缶酿酒法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协定生效后,我国对格鲁吉亚93.9%的产品实施零关税,覆盖自格鲁吉亚进口总额的93.8%;其中90.9%的产品(42.7%的进口额),如葡萄酒、矿泉水、蜂蜜和果汁等格鲁吉亚优质产品立即实施零关税,其余3%的产品(51.1%进口额)5年内逐步降为零关税。
今年,商务部将继续加快推进自贸区谈判,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及与摩尔多瓦、毛里求斯、以色列、斯里兰卡、海合会、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国的自贸协定谈判或升级谈判,做好与巴拿马、巴勒斯坦、蒙古、瑞士、秘鲁等国家的自贸协定联合可研或升级联合研究工作,推进《亚太贸易协定》新一轮谈判。随着我国自贸区建设的推进,消费者将得到更多优质、优价的消费选择,并推动国内消费供给侧的结构调整,推动我国在消费领域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怕想买的肉类蔬菜有污染,只要在买菜时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商品从种植养殖、检验检疫到流通配送的全流程信息。目前,我国肉类蔬菜和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在58个城市、18个省市开展,覆盖超过1.8万家企业、近40万商户和400种产品。
2018年,肉类蔬菜追溯体系试点将转入常态化建设和运行,地沟油、污染菜、注水肉等让百姓不放心的“餐桌风险”会更加有迹可循。商务部还将探索开展进出口重要商品的追溯体系建设,推进《产品追溯管理条例》《追溯数据管理办法》等追溯立法工作,让百姓吃得放心、用得明白。
“老板,包邮吗?”“下单了,快递为啥很多天没到?”“我不在家,哪里能代收快递?”……世界第一电商大国,却为“最后一公里”配送难等快递行业的顽疾所困扰。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8年首个文件——《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快递物流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放了六个大招。
根据《指导意见》,2018年我国将在社区、高校、商务中心、地铁站周边加快布局智能快件箱,传统信报箱将进行改造,既能收信件报刊,也能存包裹;鼓励快递企业开展投递服务合作,快递物流企业和连锁商超、便利店、小区物业、高校管理部门之间开展合作,或者网订店取等个性化服务。同时,鼓励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供需信息实时共享和智能匹配,使购物者能更准确地追踪物流信息;鼓励发展智能仓储,让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无缝衔接和高效流动;制定标准,推行绿色包装和减量包装,推动包装回收利用,消费者参与绿色环保还可能攒积分。
2018年,商务部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百城万村”家政扶贫工作,带动25万贫困地区劳动力从事家政等居民生活服务。同时,将推进家政无忧建设,建设全国家政服务诚信数据库,“一石二鸟”解决贫困农村就业难和城市保姆、月嫂“用工荒”两大难题。
同时,商务部还将努力把200个国家级贫困县纳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现80%覆盖率。随着电子商务走进更多的贫困山村,“绿水青山”将变身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消费者也将得到更多绿色环保的好产品。
据介绍,我国将在现有85家绿色商场基础上,新创建约60家绿色商场。同时,商务部将联合相关部门健全绿色餐饮标准体系,鼓励企业落实《企业绿色采购指南》,加大“限塑令”实施力度,组织开展试点,采用“互联网+回收”的模式,鼓励“绿色兑换”。一系列的绿色政策,不仅培养公众的绿色环保意识,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2017年我国全年销售2900万辆汽车,又是全球第一名。今年在继续领跑全球汽车市场的同时,二手车销售还要发力。
2018年,商务部将大刀阔斧深化改革,修订《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规章和标准,让二手车交易行业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更加规范化和正规化,让消费者们买得安心、买得放心。此外,商务部还将进一步扩大汽车平行进口试点省份范围。
近日,国家工商总局等27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 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的指导意见》,发出了维护消费者权益、提振消费者信心的有力信号。
当前,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对于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日益完善,工作力度不断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逐步提升,消费环境持续改善,但与人们的期待和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在共享单车、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消费领域,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充分、执法手段相对滞后等问题普遍存在,让消费者不敢放心消费。
过去,消费者权益保护主要是工商系统12315、中消协等部门的任务,其他部门只是按照自己的职能范围协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费者投诉被“踢皮球”。例如,旅游时吃海鲜被宰,有的说去找市场监管部门,有的说要找旅游局,还有的说要找物价局,让消费者摸不着门。
这表明,面对跨区域、跨时间、跨线上线下的新兴消费业态,传统监管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更不是单一某个部门就能管得住、管得好的。因此,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建立健全消费维权工作信息共享、协同配合、联动响应的协作机制,形成消费维权的合力至关重要。
建立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一方面需要各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及时受理和依法处理消费者诉求。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各部门、各行业之间消费维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机制,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此次27个部门能联合起来保护消费者权益,是推广“一网通、一网管”的成果。有了打通各部门信息的政务网络,消费投诉可以自动推送物价局、食药监局、旅游局等部门,部门认领后,处理完毕还有结果反馈,如果有相关行政处罚,信息会自动上传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从而让消费者更加便捷地完成消费维权。
根据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网、中新网、经济日报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