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劳动力竞争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要求,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组织260多位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历时4年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
一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明确提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学生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性,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是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特别是语文课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贯穿语文课程各部分,并设置学习专题,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从先秦到清末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古诗文,并背诵72篇(首)经典作品;诵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阅读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增强文化自信,植入红色基因。
三是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的育人功能。各学科首次凝练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各学科课程之中,明确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提出学业质量要求,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建立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
修订后的课程对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学校办学条件等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改革方向,统筹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并积极创造条件,健全保障机制,确保每一所普通高中都能开齐、开足、开好课程。
近年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还面临诸多挑战。为实现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还有哪些硬骨头,该如何发力?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截至2016年底,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2.47万所,在校学生3970.1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学校1.34万所,在校学生2366.6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1.09万所,在校生1599.0万人。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5%,比2012年提高2.5个百分点。初中毕业升学率为93.7%,比2012年提高5.3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升学率为94.5%,比2012年高7.5个百分点,绝大部分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学习。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在70%以上。
“但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短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首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还有些地区教育资源短缺,普及程度较低;同时,普职结构不合理,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还有保障条件不完善,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高,教师总量不足,合理的经费投入机制尚不健全;此外,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普通高中还缺乏特色,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强。”
2017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4部门共同印发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了5个具体目标。“攻坚的关键是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重点就是4类地区、3类人群和3个突出问题。”
吕玉刚介绍,4类地区是指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等4类地区。这些地区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教育资源不足,普及程度较低。3类人群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3类特殊群体。3个突出问题是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高、职业教育招生比例持续下降和学校运转困难等3个突出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攻坚,要着力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上下功夫,还要更加重视特色办学,“普通高中必须加强独特的优势课程资源建设,形成若干优势课程群,职业高中必须加强优势专业建设,形成若干优势专业。”
“进一步增强高中阶段教育的吸引力,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比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更难的事。要始终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普及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好国家课程方案,真正实现有质量的普及。”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汪明表示。
要到2020年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需要 “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吕玉刚表示,同时要注重补齐短板,就是综合考虑规模、结构、质量和条件保障,找准突出问题,聚焦薄弱环节,还要注重普职并重,统筹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巩固提高中职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普职协调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需求。同时要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在扩大规模、提高普及程度的同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高中阶段教育的适宜性,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好基础。
从近年来全国普高和中职的招生情况看,中职的招生计划在逐渐萎缩。有的地方政府考试部门为保证中职招生规模,明确规定没有达到普高线的学生一律不得进普高学习,但这也没有挡住学生上普高的热情,一些中职学校则以办普高名义吸引学生报考。
除此,近年来,关于我国高中教育,几乎每年都会重复出现两大话题:一是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二是取消中考,初中毕业生像小学生一样,就近免试入学。
这样的话题,不仅是网友们说说,还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案。笔者注意到,对于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和取消中考,绝大多数网友是支持的。但是,他们的支持,却是脱离现实的。
现实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两者并不均衡发展,如果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取消中考,哪些学生进普通高中,哪些学生进职业学校?网友支持取消中考,是把高中教育理解为只有普通高中了,甚至连普通高中的不均衡问题也忽视了。即便不考虑中职,要取消中考,也得普通高中学校均衡,否则高中择校比目前的初中择校还要混乱。
不论是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还是取消中考,都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高中教育基本均衡;而要实现高中教育基本均衡,我国就必须认真对待推进普职融合,建设综合高中这件事。目前继续维持普高和中职分离办学的方式,不论对回应社会舆论对发展高中教育的关切,还是对提高人才质量,解决人才供需两张皮问题,都困难重重。
有意思的是,如果就建设综合高中在网上征求意见,就是赞成取消中考者可能也不会赞成。因为他们并不清楚这背后的逻辑关系。对于我国教育来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很严重。既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应把推进普职融合,建设均衡发展的综合高中作为未来高中教育的战略。最近各地召开地方两会,笔者注意到,多地提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不只是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推进高中均衡发展,就必须考虑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如何协调的问题。
目前,我国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是普及高中教育——2020年,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0%,而众所周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难点,都是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和地位。因为读普高的学生都有积极性,只是考不上普高只能读中职的学生会放弃(包括中途放弃)读中职,由此影响高中普及率。
对于提高中职地位和质量,有诸多建议。包括:政府部门要清理对职业教育带有歧视性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我国已经着手取消高考录取中的批次设置,是一大进步,但用人单位,尤其是公务员招考、国有企业招聘,还提出明确的学历要求,这与形成崇尚技能,淡化学历的社会风气背离;以及要给学校办学自主权,不论是普高,还是中职,要办出高质量和特色,都需要办学自主权,否则学校就会千校一面,中职学校无法灵活地结合社会需求,开设合适的专业,培养高素质的技工。但是,结合我国国情,这些建议就是实施,距离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质量仍有差距。目前,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合适办法是,高中不再单设职业教育,而将其和普通教育完全融合。
具体操作办法是,每一所高中学校,既开设学术性课程(科学、数学、人文、社会等),又开设技职性课程(建筑、机电、烹饪等),由学生结合未来升学目标自主选择。这有利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在中考时简单按分数分流。我国在新高考改革,已实行分类高考,设立学术型高考和技能型高考,可是,高中教育还分普高和中职,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普高的学生几乎全部选择学术型高考,因为在学校内只学了学术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很少涉及。
同时,我国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行动计划中,也提到要建立综合高中,但是,地方政府对综合高中的理解有偏差,认为是在原来的中职教育基础上加入普高的内容(其实就是中职普高化)。
当解决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发展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时,我国必须从人才培养质量出发,重构基础教育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而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4300多万未脱贫,每年要脱贫近1100万贫困人口。而目前的贫困地区,大部分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生存环境较差,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大,不少居民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贫困发生率普遍在20%左右。要从根本上实现精确扶贫,必须内生性地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把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起来。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指出,攻坚重点为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等教育基础薄弱、普及程度较低的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均达90%以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吕玉刚司长指出,这个90%不是全国的平均数,是各个省区市都要达到,无一例外。为此,教育部在2017年4月的全国高中攻坚的会议上,专门与十个现在普及水平相对偏低的省份签订了攻坚备忘录。而据国务院扶贫办信息中心2015年建档立卡数据显示,全国829个贫困县高中阶段教育的平均毛入学率为74.37%(同年全国平均水平是87%,2016年达到87.5%),比全国平均低12.63个百分点。可见,这些地区在高中普及上短板较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亟须加快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高中教育普及与免费步伐。这对增强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智力上的脱贫才是一劳永逸的脱贫。如此才能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贫困从根本上说是摆脱贫困能力的缺乏,要真正彻底使人摆脱贫困,除了经济援助、移民安置等手段之外,通过对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技能的提升与发展,才能真正体现精准扶贫的价值。
现有的研究表明,投资农村及贫困地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对提高农村及贫困地区扶贫效率的贡献值是逐渐增大的,这有利于减少绝对贫困和长期贫困,特别是增加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对增进农村及贫困地区扶贫效率的贡献值突出。我国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广西农村高中教育普及率每提高1%,城乡收入差距减少2.65%,即农村高中教育的普及水平对缩小城乡差距有显著影响。可见,教育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脱贫的重要力量源泉,实现高中教育的普及,不仅能够提升连片特困地区的人力资本,还能有效提升该地区的社会资本,增收效益明显,这种增强能力供给的“造血机制”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因此,对民族、连片特困地区的高中教育的普及与免费的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方式,是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是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重要举措。能有效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能够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方面体现价值,能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为贫困地区孩子茁壮成长、改变命运打通了扎实通道,进而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首先,加快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与免费进程,力争使民族、连片特困地区在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全部达90%以上,实现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并对这些地区的高中教育全部免费并提供各种生活补助,减少家长让孩子辍学打工的念头,为尽可能多的贫困家庭提供智力帮扶,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其次,通过教育扶贫中的学费减免与生活资助精准定位,发挥系统优势,强化责任落实。根据其贫困程度及其他个人特质提供精确资助,且教育扶贫途径应注意多元、高效。同时,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努力实现“全覆盖”、精准资助。各地各学校要全面、准确掌握扶贫部门认定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信息,并把这些高中生、中职中专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确保“一个不能少”,并要避免“平均资助”,对特困生要给予重点资助。另外,应注意解决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其就业率及待遇,如通过“订单式培养”、升学专业选择辅导、劳务输出对接等,除保证就业外,还应努力提升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收益率,以此保持并提升贫困人口对供孩子读书的信心,减少“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通过普及高中教育,实现贫困家庭子女的社会正向流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再次,在贫困地区推广高中普及与免费的重点,应该是中等职业教育。对某些极端贫困地区,可以考虑从初中开始职业教育分流,做好初中职业课程与中职学校的对口衔接。对特别困难地区及特困家庭学生,则可以考虑在初中阶段就允许部分特困学生学习职业课程,让其尽早掌握适当的职业技能,以帮助那些年龄较大的(即将达到法定劳动年龄)而又对高中教育需求不强的贫困学生提高社会就业的基本能力。为此,应加大对农村中学的农业知识普及、农技推广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未来新型农民和农民工的人力资本质量。
最后,可以考虑将中等职业教育普及和免费的对象,扩大到贫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领域。据对苏北农村职业教育回报的相关研究,苏北农村职业教育对于农村家庭人力资本积累及收入有着显著影响,平均回报率约27%(年平均回报率9%)。因此,对农民的职业培训能较快地加强贫困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建设,提升其脱贫致富的智力能力。在培训内容上,可在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对那些年龄偏大,不愿意外出就业的贫困对象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帮扶等培养新型农民的措施;对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贫困对象,则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烹调技术、旅游服务以及民族文化挖掘传承等培训;对家庭贫困程度较深、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壮年贫困对象,则可以结合当地工业园区各类企业用工要求,开展各类技能型工人短期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则应按照成人学习的特点,把课堂教学、现场培训、远程教学有机结合,要重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转型升级,积极提供丰富多元并且可以选择的农村成人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服务模式。
根据人民网、中新网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