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做好新时代经济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刻领会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深刻领会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深刻领会把握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深刻领会把握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顺应人民新期待,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
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依然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能力相对偏弱,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总经理冯延成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三农”客户弱质性影响,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状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观。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偏高,风险化解手段匮乏,资产回报能力不高,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由于涉农贷款不良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银行做这一块业务时驱动力不强。”民生证券策略分析师杨柳认为。
农村金融发展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冯延成表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涉农担保、保险覆盖面有限,农村金融风险缓释机制不健全,增大了涉农贷款风险。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培训还有待加强,“三农”客户金融知识匮乏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难度。
发放贷款制度不完善,使农民难以得到相应的贷款。在川财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杨欧雯看来,农村贷款业务以联保和小额贷款为主,许多金融机构不愿接受保险业务,这种制度应用上的水土不服使农民和银行之间存在“农民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有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家庭信贷需求高于城市,农村中有19.6%的家庭有信贷需求,城市家庭比例是17.2%,但农村地区的信贷可得性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达到了27.6%,全国平均信贷可得性为40.5%,农村在信贷方面存在一定的不便利性。
此外,农村金融支持政策措施有待加强。记者采访的多位大中型银行三农板块负责人表示,尽管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政策力度偏弱,对弥补农村金融机构成本和风险效果有限。对大型涉农金融机构而言,在业务准入、风险计量、绩效评价、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方面的差异化支持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当前,我国农村已快速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移动互联技术在农村的快速普及,为金融机构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创造了机遇。
拥抱“互联网+”服务“三农”,各家金融机构纷纷“亮剑”。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兴业银行一方面通过自主开发建设的综合财富管理服务网络平台“钱大掌柜”及手机客户端,面向合作金融机构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进一步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打破了物理网点的限制,使用户不论何时何地都能享受到统一标准的高质量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顺应移动支付发展趋势,面向合作金融机构推出移动支付产品“钱e付”、跨行代收付产品“汇收付”等创新产品,丰富农村金融机构支付手段,其中与喀什农商行开展的“钱e付”合作,将移动支付服务输送到我国西部最边远地区。
在移动互联时代,农村金融机构应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积极转型升级,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服务“三农”。冯延成直言,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冲击,金融机构要着力推动实现5大转型:一是理念转型。移动互联技术能有效降成本、控风险、拓客户,农村客户“积小成大”的商业价值将更加凸显。要扭转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难以持续”的旧思维,更加重视农村金融客户,重新评估农村金融市场价值,创新做好“三农”金融服务。二是客户转型。客户对象要“抓大不放小”,既服务好涉农领域的大企业、大客户、大项目,也要做好广大农户、小微企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普惠群体的金融服务。三是渠道转型。要充分整合线上线下渠道,把物理网点的传统线下业务搬上网,把互联网智能化、多元化的基因“移植”进物理网点,为农村客户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真正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四是服务模式转型。要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客户金融消费习惯为着力点,在抵押担保、额度、期限等贷款要素上不断创新优化,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实时化、便捷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五是内部管理转型。为契合互联网扁平、开放、高效等特性,银行内部要实施流程再造和政策调整,建立起与互联网金融运作机理相容的业务流程、信贷政策、风险管控等管理新体系。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新思想激发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给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适应新时代发展在内涵和重点、理念和方式、环境和条件、水平和要求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紧跟现代银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抢抓新时代孕育的新机遇,稳妥应对新时代带来的新挑战,切实转变依靠规模扩张、赚取存贷利差的传统经营模式,着力扭转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推动发展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推进高质量发展,重在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按照“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把更多力量和资源放到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放到优化供给、改善民生上,加快发展动能转换,促进结构转型升级,推动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金融形势的判断和对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发展质量。要坚定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回归本源、专注主业,主动策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有效对接实体经济需求,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强化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坚持把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坚持创新驱动,对标现代银行体制要求,推进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经营管理专业化、精细化和集约化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工作,各部门各机构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采取积极有力措施,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金融。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四化同步”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事关十几亿人的温饱,事关亿万农民的生计,涵盖一二三各个产业,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要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地向“三农”倾斜;金融服务仍然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短板”,贷款难、贷款贵、保险少问题还比较突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大金融投入;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不仅要讲经济性,还要讲社会性,发展农村金融不能只看经济效益,还要考量社会效益,服务农业就是服务社会,就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农村金融要多接乡土气,既要持续推进农业信贷、担保、投融资等方面产品服务创新,也要强化机制创新,将补贴政策与金融工具结合使用;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要特别关注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引领带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农村金融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金融机构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赢得自身发展优势。
做好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这篇大文章,贵在坚持,要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有足够的耐心,久久为功;胜在实践,要大胆创新,大胆实践,超前布局,抢占先机;赢在互惠,农村金融要姓农、为农、惠农,与农民同壮大、与农业同发展、与农村共繁荣。
根据新华社、人民网、经济日报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