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9|回复: 0

胭脂红妆:留不住的芳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8 19: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说,拥有全套色系的口红是每个女生的梦想,这句话,放之古今皆准。虽然没有上百个色号的小黑管,也没有价值上千的整套彩妆,古代女子撸起妆来却是一点不含糊,如温庭筠所写:“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整头发、敷水粉、抹腮红、画峨眉、贴花钿,一步都不能少。

3.jpg

化妆有多复杂?看看现代人的口红包就知道了。(资料图/图)


芳华颜色,取于自然

胭脂是古人妆镜匣中绝对的主角,分为面脂和口脂。在胭脂被发明之前,最早被用来在脸上化妆的染剂是一种自然矿物材料——朱砂。

33.jpg

朱砂,又称辰砂,赤砂,由于在自然界容易获取,因此一直被古人作为颜料使用。(资料图/图)


《诗经》中曾提到:“颜如渥丹,其君也哉”。在东汉《释名》中,对首饰的解释也以朱砂作比:“唇脂,以丹做之,象唇赤也。”古代虽然面脂口脂不分,但可以看出,最初化妆品中红色染剂主要是用朱砂做的。天然朱砂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硫化汞,在高温作用下会释放贡硫化物,要是不小心吃下去,会导致汞在人体内累计,形成积蓄性汞中毒。这样的化妆品哪怕是《红楼梦》中“爱吃”胭脂的宝二爷恐怕也下不了嘴。

胭脂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生命与美貌的困境。胭脂的准确传入时间没有定论,《中华古今注》中就说:“燕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之”,认为胭脂是商朝时从燕地传入的,因此也叫“燕脂”;而《博物志》中则记载胭脂的原料是由汉代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若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在汉代,胭脂已经进入中原地区,并成为一种常见的化妆品了。

红蓝花就是这种胭脂的原材料。这种植物生于西北少数民族聚居的焉支山,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一带。唐代《妆楼记》中也记载:“燕支,染粉为妇人色,故匈奴名妻阏氏,言可爱如燕支”。“燕支”、“阏氏”发音相近,“胭脂”一词——有时又叫“燕脂”——就出自这些词的谐音。古代面脂口脂本没有专门的名字,自引入红蓝花后,便一概称为胭脂了。

333.jpg

红蓝花,原生于西域,《图经本草》记其:“其花红色,叶颇似蓝,故有蓝名。”(资料图/图)


除了外来物种红蓝花外,紫草、苏木、山花、石榴花等本地植物,也一直被古人用来提取胭脂所需的红色素。如《北户录》中记载:“山花丛生,土人采含苞者卖之,用为燕支粉,或持染绢帛,其红不下红蓝花。”到了唐代,用来制作胭脂的植物已有二三十种之多,唐玄宗之女永乐公主就曾专门开辟了香料园圃,用来种植制作化妆品所需的各种植物。虽然原料的种类各不相同,但自汉至清,古代胭脂的制作方法一直秉持着以“自然”为美的原则。

3333.jpg

20世纪60年代,美国Cutex公司推出的口红胭脂产品就以原料自然为卖点。(资料图/图)


在花朵到胭脂的这一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萃取花瓣中所含的色素,在西汉时期,匈奴人已经发明出了一套成熟的萃取方法,被称为“杀花法”。民国时期的《御香缥缈录》中曾记录了宫廷内司以此法给慈禧太后做玫瑰胭脂的情形: 精心挑选砂红色的新鲜玫瑰,将其反复捣碎成浆,再用细纱布过滤干净,以酸水冲洗,只留下纯净的红色花汁,最后将剪成小块的丝绵纸浸入花汁中,十余天后取出阴干。

鲜花的色香本不能久存,但胭脂却能将这一自然孕育的精华留存下来,以人力延长花叶的生命。质量优良的胭脂,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花朵的色泽与芬芳,在使用时也能够达到最好的晕染和涂抹效果。在萃取花汁之后,古人或以细纱布浸润,或拌以白米粉调色,或加入油脂熬煮使其凝固,以使胭脂成形并方便保存携带。

全能单品,用以百方

有了胭脂,古人会怎么用呢?

如果说胭脂像一支着色的画笔,那么,其笔锋所及之处才是真正的精彩。“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而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没有现代的烟熏妆、梦幻妆,古代化妆界也绝不缺精彩。

33333.jpg

厚重的油彩,醒目的妆容,在京剧的舞台上,不同的妆容也暗示着人物不同的性格。(资料图/图)


古人重仪表看颜值,所以在古代,化妆也是个有文化讲规矩的事儿。这一点,在传统京剧脸谱就可以看出。在京剧脸谱中,每个人物的性格、地位、气质都在脸上展露无遗——红脸是忠义英勇,白脸是奸诈阴险,金银两色多是神仙高人;画法上也有三块脸,六分脸,碎花脸等样式,花样可不少!不仅是舞台妆,古人的生活妆也颇费心思。在《妆台论》中就写了几种当时流行的胭脂红妆:“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美人妆是先敷白米粉再施胭脂,以胭脂浓淡调节色调;飞霞妆则是先薄涂胭脂,后以粉轻掩——次序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

333333.jpg

中国人对红色极为偏爱。(资料图/图)


点唇,是胭脂红妆中变化最大,时代特征也最鲜明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点唇的习惯由来已久。先秦时候,就有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写出神女蛾眉轻扬,朱唇若点过朱砂一般的美态。对古人来说,嘴唇的形色是评判美女的重要标准,娇小浓艳的嘴唇最是令人心动。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为自家的小妾写下这样名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简简单单的两句诗,以樱桃比女子之嘴,即是爱其形状小巧,也是看中了樱桃颜色上的娇艳欲滴。

“点唇”一词出自汉代,在这一时期,女性独特之美尚没有得到确立,仍然是以德为先,因此,汉代妆容上讲究“粉白黛黑”,追求清疏自然之美。汉代女子点唇时不会将唇脂涂满整个嘴唇,而是点成一个上小下大的三角圆样式,显得既夺目又不失含蓄。到了隋唐时期,化妆风尚就变得开放得多了。且不说唐朝女性以脸宽体胖为美的心胸,光是唐朝女子们前卫浓烈的涂脂抹粉方式,就足以将盛唐气象展现得一览无余了。

唐朝国力强盛,文化氛围更是出了名的自由包容,在这样的氛围下,唐朝的化妆法一改汉魏时期的含蓄玄学画风。在点唇之前,她们会先以白米粉将双唇及脸颊全部涂白——这样一来,她们本身的唇形唇线,哪怕歪了缺了,也没人发现得了——之后,再用各色胭脂画出自己中意的唇样,加上华丽的花钿,发型搭配,如果古代有亚洲四大邪术,唐人的化妆法绝对排得上号。

34.jpg

从今天日本艺妓的脸上,我们还能看到独特的点唇式样。(资料图/图)


《清异录》中就曾记载,在晚唐三十余年的时间里,竟然出现了十七种妇女唇式,并被冠以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圣檀心,万金红等花式妆名,比起现代的妆名可是毫不逊色。在现存的唐代敦煌壁画《乐庭环夫人行香图》中,今天的人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半圆形,菱角形,月牙形等各种形状的唇妆。

唐代之后,人们对唇妆的热情渐渐转向内敛,由宋到清,“胭脂淡淡樱桃颗”的樱桃小嘴始终占据着时尚界的主流地位,甚至出现了《点绛唇》这样的词牌名,不得不说中国男性的审美一直很稳定,但在这千年之中,女性独特的身影也渐渐堙灭。

红颜如水,见于诗赋

文化的潮流也是此消彼长,但画中人诗中事却可以长存“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白居易笔下的黑白妆容恐怕会让现代人理解无能。在很多时候,人们对古人胭脂红妆的想象更多地来自于笔墨书画之中。

35.jpg

在遗存的敦煌壁画中,我们还能看到唐朝不少独特的唇妆式样。(视觉中国/图)


中国文人在写作中对胭脂红妆的喜爱程度,恐怕不亚于书酒月光,诗人们常用胭脂来指代女性,甚至以女性自比。如屈原,在他的楚辞里,香草美人的说法比比皆是。如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中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看上去是写女子化妆之事,实际上是想问问考官自己的成绩如何。

除了以女子自比之外,文人笔下的胭脂往往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如李后主亡国后所作的《相见欢》:“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苏东坡的《菩萨蛮》:“夜来残酒醒,惟觉霜袍冷。不见敛眉人,胭脂觅旧痕”——一个是家国之痛,一个是生死之伤,却因胭脂触景生情,用胭脂托物言志。在诗人眼里,在永恒与短暂,生与死的命运交替之中,人的处境与胭脂红妆也是同构的。

古往今来,当人们展镜梳妆时,对于美好的追求就隐含在轻拍上脸的精彩颜色之中。胭脂其物,以实用立身,生在艳丽之中,受人喜爱,被笔墨记留,却像路途的旅客,绚烂易逝,称为历史长河中一段别样的记忆。

来源:南方周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5 08: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