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是一个神话英雄,《封神演义》中,商朝即將灭亡之时,美艷的狐貍精妲己和喜媚与王贵人去劫周营,但是被姜子牙带领众人击退。罪极朝野的妖艷祸水妲己在逃回轩辕坟途中被女媧娘娘擒获,被杨戩等三人抓回周营,最后被姜子牙用斩仙刀斩下首级。姜子牙也由此而成为歷史上的神话英雄。 相传姜子牙姜太公本是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周文王倾商武王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勛,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歷史上影响久远的韜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认他的歷史地位,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古时候的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殷商王暴虐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因此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 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安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棲身于蟠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终于,姜尚在垂钓时遇到来此地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也由此,姜子牙向西伯姬昌提出了治国兴邦的良策。西伯姬昌亲自把姜子牙扶上车上,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 歷经贫寒苦难却又自学成才 也就这样,姜子牙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內外政策。对內,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紂王,暗中实行爭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削弱和鼓励殷商王朝的策略。 在古代的奴隶社会,能把农民放在第一位考虑,姜子牙真的是一个十分注重民生的为民做主的好人。为何他没有和统治者一样残暴无道呢?因此他本是出身贫寒农村,深知老百姓的苦难。 姜太公姜子牙,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吕尚,为炎帝之后本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为四岳,辅佐大禹治水功劳很大,被封为吕侯,赐姓为姜,封于吕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臥龙区王村乡董营村,姜子牙就出声在董营村,並建立诸侯国吕国。为吕氏始祖,所以也有名字吕尚。 相传姜尚的先世本是贵族,可惜到了姜子牙便家道中落,逐渐地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宰牛卖肉,又到孟津做过卖酒生意。他当过小贩,卖扇子时遇到了连绵阴雨,卖麵粉时遇到了大风,命运施给他的是连番的失败。因而农村至今还有"姜子牙卖麵粉,出门就遇到风"的说法,来形容命运不好。 只是,姜子牙虽然命运不好,但他胸怀大志,勤奋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因此,姜子牙发奋啃兵书,在那个垂钓的地方一跪就是十年,直到暮年,才遇到了西伯姬昌,有是施展才华的时机。 事实正是如此,一个人到了生不如死的地步,才肯吃常人难吃之苦,受常人难受之罪,在对身体的自残中,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后退的可怕。如果姜子牙不是由于家道中落,出身在贫寒的农村,如果没有饱受饥寒之苦,如果没有想过要改变这种可悲的处境,姜子牙绝对没有如此大的毅力的?这对于那些膏粱子弟,整天只知道保暖思淫欲的贵族子弟,是想都不会想到的。 改变处境,这个目标不能说高,但对于在贫寒和苦难中度日维艰的农民来说,身上压了一层又一层的大山,要掀开它们却是个必须用毕生做代价才可能做到的事。姜子牙正是这样,在饥寒交迫的苦寒生活中,用毕生的精力练就了韜略和军事,那可是生活的逼迫才十年磨一剑的。 苦难,对于弱者可能是灭顶之灾,而对于强者却往往是通向成功的大道,自古至今有那么多的英雄人才多出自贫苦的农村,他们的成功固然有很多原因,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命运,那就是贫寒苦难的农村生活。姜子牙就是这样,在家道中落之后,在贫寒和苦难中练就了毅力和意志,成为一个爱护农民的好人,在他接受分封到了齐国的第一任国君以后,他的政策就是大开自由市场,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姜子牙到底活了多少岁? 姜子牙又叫姜太公,是商朝末年的人物。他的祖先是四岳,曾经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上赐姓为吕。出生地是东海或者是河內,姜子牙曾经辅佐西周周文王,也被称为姜太公。是歷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儒家法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也被称为百家师宗。姜子牙尽心辅佐了周武王討伐商紂国,在牧野之战中,商紂大败,紂王自杀,开启了周朝统治时代。 歷史上真实的姜子牙 姜子牙出世的时候,家境贫穷,所以为了生活,姜子牙做过杀肉的屠夫,还开过卖酒的小铺子,但是姜子牙喜欢读书,苦心研究天文地理等知识,在卖肉、卖酒的时候还不忘研究治国之道,他內心渴望有一天能够为国效力,展示自己的才华,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他一直到了70多岁还是闲居在家。 歷史上著名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鉤,是姜子牙72岁的时候,他遇到了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周文王作为伯乐发现了姜太公这个千里马,將他奉为上师,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对于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姜太公真的是大器晚成了。 姜太公早政治上推崇尊贤尚功,选拔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做官,因此吸纳了一批东夷土著的人才,为周朝的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因此能够出人头地。打破了以血缘为选拔标准的用人制度,最大程度上发挥了人才的创造性。事实证明,他的用人思想开创了用人唯才的先河,为齐国称霸之路奠定了基础。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鉤这个谚语也用来形容心甘情愿的落入別人的圈套中,所谓的周瑜打黄盖就是这个一样的意思。那么姜太公钓鱼究竟讲的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究竟是怎样的故事才能让这句谚语流传至今? 姜太公钓鱼这个歷史性的传说是发生于商周时期的。商朝紂王暴虐,天天都沉溺于酒池肉林中,只知道饮酒作乐与美人嬉戏。紂王將天命都给用完了,將人间搅的大乱。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父元始天尊之命,下界帮助周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年纪过于大了、虽然周文王有心推翻暴政但是自己又和文王没有交情,要获得周文王的赏识是有些困难的。于是姜子牙想出一招,就在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边钓鱼,只是这个鱼钓的是用了没有鱼饵的鱼鉤,不仅如此这个鱼鉤还是个直的。大家都知道的常识是鱼鉤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的鉤子来钓鱼,並没有用到鱼饵这种东西,但是奇怪的是他又钓到了很多鱼。 周文王见到了这番情景,觉得这是位奇人,周文王上前想与他结交。在与姜太公交谈之后发现这真是位大有用之才,就將他招入旗下,拜他为师在姜太公的教导下学习了治国的知识。最后在姜子牙的帮助下他的儿子周武王终于夺得了天下,率领了三万大军打败了商军,在周武王的统治下建立了周朝。也正是在这时就有了这句俗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鉤。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鉤的故事在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也是大器晚成的典型。姜太公八十岁那年才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周文王,也亏他这么长寿,居然活到了139岁,歷经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在那个医疗不发达的古代,能有如此高寿,简直堪比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彭祖了,彭祖除了长寿就没別的本事了,姜太公可是干了很多大事的,他一生的成就不可谓不辉煌,虽然他的前半生鬱鬱不得志,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姜太公在他八十岁的时候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他这种耐得住寂寞的淡定和坚韧品质,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姜太公的故事经过后代不断演绎,他逐渐由人变成了一个受人膜拜的神,他的故事也被编入《封神演义》这部小说,他的传奇故事也变成妇孺皆知的传说。这其中很大部分都是后世的附会,有很多夸张的成分。但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姜太公的这种精神,大浪淘沙金子总会发光,但是还有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姜太公就是年轻时苦读奇门遁甲之术,精通兵法,洞察世事,积累了深厚的学问,才能钓起周文王,才能得到周朝几代君王的尊敬,也才有后来的荣华富贵,受四方祭拜。姜太公究竟活了多少岁,后代已经无从考证,只有神话传说,不过这並不重要,姜太公的这个精神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姜子牙与筷子的民间传说故事 传说姜子牙只会直鉤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啊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 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乌,于是装著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棲在一枝丝竹上,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將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噝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著,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著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殷紂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 姜子牙为啥叫“姜太公”? 姜子牙,即吕尚,周初人。姓姜名望,字子牙,俗称姜太公。因祖先封于吕,所以叫吕尚。 姜太公姜子牙是东海上(现今河南许昌,另一说法是安徽临泉姜寨)人士。在商朝时当过小官,商末民不聊生,紂王暴政年年,姜子牙辞官离开商都朝歌,隱居于蟠溪峡。並在磁泉边以长桿、短线、直勾、背身而钓的奇妙方式钓鱼。 姜子牙隱居10年,当他83岁时,求贤心切的周文王再度到访,在文王诚意请求下,姜子牙被拜为司马,辅佐文王。因为周文王曾对姜子牙说:“您真是我的太公呀!”所以后人尊称姜子牙为姜太公、太公望。 歷史上真实的姜子牙的身世背景吓人 大多数人知道姜子牙是因为电视机《封神榜》,讲诉的是姜子牙带领众神帮助周文王取得江山的故事。小说、影视剧中的姜子牙是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的座下弟子,后奉命下山,扶周灭商,其间歷经种种磨难,最终消灭殷商,成就封神大业。但这毕竟文学艺术作品,那么在歷史真实的中姜子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歷史上真实的姜子牙的身世背景吓人 据悉,他復杂的姓氏和他的先祖有关,他的先祖本姓姜氏,曾是四岳(部落首领)之一,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在舜、禹之际被封于吕,因此从其封姓。关于姜子牙的具体故里还有爭议,但一般认为是山东省东部的日照、莒县一带。 姜子牙虽然出身显赫,但到商朝末年时家道早已没落。据相关文献记载,姜子牙曾做过屠夫、小商贩,曾屠牛朝歌,卖食棘津,还有的说他是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姜子牙曾经是赘入妇家的女婿,后因不善生计不妻子逐出家门,这在小说、影视剧中也有体现。 还有一些文献中记载,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曾经在商朝中担任过低级官职,后来因不满商紂王的暴虐无道而弃职,游说天下诸侯,但无所遇,于是便隱居在渭水河畔。一次西伯姬昌在出猎前进行佔卜,卜辞上说: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羆,所获霸王之辅。 果然文王在渭水北岸遇到钓鱼的姜子牙,文王大喜,言道: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呼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姜子牙尊为师。此后在姜子牙的辅佐谋划下,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姜子牙被尊为师尚父。经过几年的准备后,武王决定兴师伐紂,出征前进行佔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臣恐惧不安,只有姜子牙坚决主张进军,武王于是出征。此后经过牧野之战击溃商军,紂王在鹿臺自焚,武王大军进入朝歌,商朝灭亡。 武王已平定商紂后,成为天下之主,他便开始封赏有功之臣,首先他就把姜子牙封在东部营丘,建立齐国。姜子牙在东去封国的途中,有人对他说: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姜子牙听了此言,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达齐国。正赶上莱侯带兵来攻营丘。原来营丘毗邻莱国,而莱人是东夷族,他们趁商紂之乱而周朝刚刚安定,无力平定远方,因此和姜子牙爭夺国土。 姜子牙到达齐国后,修明政事,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因此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诸侯中的大国。武王病死后,年幼的周成王即位,由周公旦辅政,这引起了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的不满,他们联合紂王之子武庚发动叛变,连东方的淮夷也反叛。 为此周公派召康公通知姜子牙: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齐国因此可以征討各国,形成东方各国事实上的领袖。最终在姜子牙的支持下,周公旦彻底平定叛乱,周王朝得以安定。 史书上记载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汲立,姜子牙究竟活了多达年岁,史书上没有准确的记载。 但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的推算,周康王六年是西元前1015年,姜子牙的的生卒年大致为西元前1128年西元前1015年,即113岁。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年限,也有其他的说法。 姜子牙是一位满腹韜略的政治、军事家,被誉为兵家之祖,他所著的《六韜》,又称为《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书》,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军事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由于姜子牙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此后姜子牙一直受歷代统治者的崇尚,被誉为武圣。739年唐玄宗下詔追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宋朝时姜子牙所著的《六韜》被列入武经七书,他本人被追封为昭烈武成王。在武庙中,更是以姜子牙为首。 在元明时期,姜子牙逐渐被神化,明代万歷年间,道士许仲琳创作《封神演义》,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小说中姜子牙有一次不成功的婚姻,而且没有儿女,但根据文献记载姜子牙的儿女很多。除了继承王位丁公吕汲外,还有许多,他们很多都成为今天一些姓氏的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姜子牙还有一个女儿,史书上称她为邑姜。邑姜嫁给了周武王,生下了周成王、以及晋国的开国国君唐叔虞,山西太原的晋祠供奉的就是唐叔虞和邑姜。 而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在春秋时期一直是东方的大国。特別是在齐桓公姜小白的统治下,更是將霸业推到了顶峰。此后公族势力逐渐削弱,最终在西元前386年贵族田和自立为国君,废除齐康公,將他迁居于海滨,姜齐正式灭亡。 韩国人为何称姜子牙为国父? 很久以来,我们都以孔子为尊,歷久弥新。近看韩国人方知,他们也有一位圣人令后辈尊崇著,不过他不是孔圣人,而是从《封神榜》上走下来並以“愿者上鉤”自居的姜太公姜子牙。韩国人尊称他为国父。为什么? 其实,说到姜子牙,就得提及徐福,两位均为中国著名齐文化的代表人物。齐文化以“实用主义”为精髓,强调凡事从简,是当代的简约派文化。 韩国通过姜太公、日本通过徐福共同尊崇齐文化。 所谓齐文化,实际是对东夷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可有齐国文化、齐地文化、齐人文化三种理解。但是,正如知名齐文化专家赵志浩先生所说,一般的齐文化是指“自姜太公封疆营丘始建齐国(约西元前1046年)起,至秦始皇灭齐(西元前221年)止,这一特定的歷史阶段所建立的文化。”有了齐国就有了齐文化,但齐国灭亡后並不是说齐文化也灭亡了。 西元前1046年,姜太公受封齐国,因俗简礼,尊贤尚功,使齐国迅速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姜太公是周朝派来的诸侯,但是没有完全照搬周朝的政策,而是“因俗简礼”,形成了周礼与夷俗相结合的一种齐文化。姜太公尊贤尚功,举贤任能,具有包容性,奠定了齐文化的基础。 文化的同根同源是否为修补三国关係在当代出现的裂痕提供契机? 齐文化实质上的迁移——日本;齐文化形式上的迁移——韩国。 在山东省淄博市,有一座看似普通的祠堂。然而,这里香火不断,来自韩国、日本、东南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游客络绎不绝。这就是姜太公衣冠塚所在、供奉著“周师齐祖”姜子牙的姜太公祠。而祠內的世界姜氏宗亲会和中华丘(邱)氏(姜姓的一个分支)宗亲联谊会临淄会馆,以及在姜太公广场举办的独具特色的祭姜大典,吸引了大量的海內外姜氏后裔。据统计,截止至2006年6月,海內外已有2200余人到姜太公祠寻根祭祖。 对于韩国人,淄博祭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04年清明之际,韩国姜氏宗亲会的副会长姜锡星和姜熙卨先生便专程到姜太公祠祭奠祖先,在姜太公祠和姜太公墓前举行了隆重的拜祭祖先的仪式;2004年9月,韩国还派出150人拜祖认宗团参加祭祖大典,当时立起的“姜太公追慕碑”至今还伴隨在姜太公衣冠塚左右。 1992年8月,韩国总统卢泰愚对前往韩国访问、时任山东省副省长的李春亭说:“我的祖籍在山东,先祖是太公姜子牙。我也是‘山东人’啊!”並恳切期望能帮他寻根,拜祭卢氏先祖。2000年6月18日下午,卢泰愚来到齐国故都——淄博,拜謁了姜太公衣冠塚。在太公牌位前,他叩首膜拜;在衣冠塚前,卢泰愚和夫人佇立良久,鞠躬献花。卢泰愚欣然提笔留字:继承祖先遗志。 由此可见,对于根文化的追溯与继承,已经成为韩国人的国学滥殤,而姜太公姜子牙已然成为韩国人的国父,令后人缅怀与景仰。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鉤的典故故事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磻溪边上遇见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去有七八十岁了。奇怪的是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地嘮叨:“快上鉤呀上鉤!愿意上鉤的快来上鉤!”再一看,老人钓鱼的鱼鉤离水面有三尺高,並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面也没有钓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 这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汤阴县)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他不会做买卖,亏了本,所以到渭水边上来钓鱼了其实是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 周文王和姜尚的谈话中,发现姜尚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別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的头头是道。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有贤明的领袖出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能过上舒服的日子。 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文王的心里。他本来就是为了想要推翻商朝,到处去寻找大贤人,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大贤人吗?文王恳切的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请您到我们那里去,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说完就叫手下人赶过车子来邀请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车,回到都城里去。 姜尚到了文王那里,先被立为国师,也就是最大的武官:后来升为国相,总管全国政治和军事。周文王的父亲太公季歷在位的时候,就向望著姜尚这样的大贤人了,所以人们尊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人们乾脆把“太公望”的“望”省略掉,把姜尚叫做姜太公。 姜太公果然是栋梁之才,他做了周文王的国相,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內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个部族,开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先后打败了大戎、密须得部族,征服了嗜、阁等小国,並且吞併了从属于商朝的崇国,在崇国的地盘上营建了一个丰城,把都城从岐山南边的周原迁到了丰城。 到周文王晚年的时候,周的疆土大大扩充,西边收復了周祖的老家,现在陜西、甘肃一带地方,东北进展到现在山西的黎城附近,东边到达现在河南沁阳一带,逼近了殷紂王的都城朝歌,南边把势力扩充到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据说周文王已经控制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为灭商奠定了可靠了基础。 【来源:趣歷史、中国歷史故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