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两会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正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参加第六届“东盟+3村官交流项目”活动的东盟国家官员和国际专家纷纷表示,中国的减贫和发展成就无与伦比,非常值得东盟国家借鉴学习,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正在迎来新时代。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中国将深化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和共同发展,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菲律宾反贫困委员会事务协调与支持司处长费迪南德·洪布力诺表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菲律宾的重要贸易伙伴。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促成了两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强有力的合作关系。当前,菲律宾正享受着两国密切合作带来的种种益处。
“作为新崛起的全球领跑者之一,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间的快速增长超越了全球任何一个地区,令人印象深刻。”洪布力诺说道。“由于我们同时面临着来自本国和全球的各种挑战,相互合作是促进我们实现经济繁荣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洪布力诺还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与菲律宾更加密切地合作。中国不仅是清洁能源的领先倡导者,在电商、通讯和基础设施领域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如果马云想进军菲律宾市场,他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菲律宾的网络很不稳定,这进而限制了电商的发展,”他不无幽默地说。“不过‘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和菲律宾更进一步的合作提供了机遇。”
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五年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而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伴镇勐伴村就是走在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村庄的缩影。
长期以来,勐腊县勐伴镇勐伴村河边村小组一直与贫困相伴。过去,全村小组共有59户215人,2015年人均纯收入仅2679元。村民长期住在石棉瓦顶的简陋木板房中,是勐伴镇较为贫困的村寨之一。由于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贫困问题曾是压在当地瑶族群众心口最难移的“大山”。2016年2月,河边村启动整乡推进项目,并依托政府的整乡推进、易地搬迁、兴边富民、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旧房改造、产业开发。截至2017年底,全村大部分村民的客居都已经建了起来。一栋栋瑶族特色的干栏式木楼拔地而起,村内和村外基础设施全部建成,河边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来自德国的减贫专家艾迪特博士曾多次来到河边村考察,亲眼见证了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他表示,河边村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独具风情的民居,以及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场景都令他和无数旅游者沉迷。艾迪特认为,河边村的模式非常具有可持续性,值得学习。
“‘东盟+3村官交流项目’把各国致力于农村减贫的官员、学者聚集到了一起,分享心得、交流经验。这非常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和进步。”艾迪特表示。
在参观勐腊镇补蚌村会龙小组时,文莱内政部文莱摩拉区办公室区事务助理官员穆罕默德·亚辛·哈吉·艾哈迈德对当地的现代化程度赞叹不已。
作为易地搬迁扶贫的典范,不仅村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巨大的改善,当地还建设了厕所、公路、医院等基础设施。他表示,文莱也有类似的政策,但不同的是文莱需要个人主动去申请,而在中国则是政府牵头,主动去识别贫困人口。从这一点上来讲,他认为文莱应该向中国学习。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推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报告认为,经济快速增长使得范围广泛的改革成为可能,这些改革将一个政府主导、农业为主和封闭型的计划经济体转变成为一个更加市场化、城镇化和开放型的经济体。
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成为新常态,经济处于再平衡进程之中。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好结构转型,对于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报告认为,通过促进创新、市场竞争和私营部门,推动生产率引导型增长,将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
世界银行中国局国别业务主任苏薰燮说:“中国在减少极端贫困进程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世界银行将继续支持中国消除极端贫困和确保包容性及可持续增长的目标。”
报告认为,尽管极端贫困率快速下降,但中国剩余的贫困人口仍人数较多。为此,中国将持续大力推进消除极端贫困的进程。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预计2018年中国的极端贫困率将降至1%以下。
报告说,贫困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表明,他们分享了国家经济繁荣带来的红利。然而,虽然2008年以来收入不平等程度稳步下降,但仍需进一步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中央和地方财政制度改革,以及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确保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机会均等,都有助于减少收入不平等。
报告强调,中国在广泛领域协调推进改革,使发展效应达到最大化,并积极应对发展挑战,就能实现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发展。报告认为,治理和制度改革是中国迈向更加包容和更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其优先重点包括:加强地方政府的公共资源管理,改革政府干部管理制度,更好地使激励机制与可持续增长目标保持一致。这些改革可辅以提高政府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措施,以加强自下而上的问责,扩大与公共及私人利益攸关方的协作,进一步建立市场化监管制度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的88.3%降至2013年的1.9%。如果把中国排除在外,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里最为重要的减贫指标就无法实现。据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推算,中国对全世界减贫的贡献率高达70%,而众人皆知的中国增长奇迹,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至30%,某种程度上看,中国的减贫成就比中国的经济增长更为神奇。
人们往往把中国减贫的巨大成功归结于过去30多年快速的经济增长,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水涨船高。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没有增长,就几乎不可能使贫困指标下降。但增长仅仅是减贫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不少国家在经历增长的同时,贫困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有可能上升。这里的关键在于穷人是否从增长中得益,也就是所谓的增长的普惠性问题。显然,中国减贫成功的秘诀需要从普惠性的角度去寻找。
中国经济增长的普惠性至少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第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在中央政府层面,成立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并且每级政府都有相应的扶贫办公室,专门帮助支持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尽管关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众说纷纭,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市场能够解决资源分配问题,但一个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的观点是,市场无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更无法解决社会全面发展的问题。而贫困恰恰是收入分配问题的核心,本来就需要由政府来参与解决。
第二,积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用专业术语讲,保证普惠性等价于控制贫富差距,而在所有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的最大组成成分就是城乡差距。这样一来,在欠发达国家积极有序推进城镇化便成为解决贫富差距的重要出路。这是因为欠发达国家的财力有限,同时贫困人口占据很大比重,非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也不高,所以基于“劫富济贫”的财政转移来应对贫困问题根本没有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减贫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让农村人口进城,与城市人口一起分享增长红利。目前在中国的城镇存在不少于2.7亿的农民工,他们支撑起大量农村人口的收入。如果没有工业化,没有城镇化,中国的贫困问题即便在今天仍将非常严重。现在,中国还绘制了乡村振兴战略蓝图,城乡融合发展将进一步为减贫事业创造条件、夯实基础。
第三,充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要致富,先修路。”中国这句口头禅,折射了中国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基础设施的重视。事实上,中国在道路、通信、电力,饮水等方面投入巨大。基础设施的作用是方方面面的,最为主要的是减少交易成本和促进市场整合,这无疑推动了城乡综合发展,使农村能够从发展中受益。在很大程度上,公共基础设施可以被当作公共产品,而道路、电力、饮水和通信等公共产品能帮助有效降低贫富差距,即改善普惠性。
上述中国减贫经验在其他国家也具有相当的可复制性,关键在于相关中央政府的扶贫意愿、决心和力度。中国全方位扶贫、全社会扶贫的经验是其对全球减贫议程的一大贡献。展望未来,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业务的扩展、“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努力,中国将进一步为其他国家的扶贫工作传经送宝,帮助发展中国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化,为国际扶贫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强调:“3年后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在人类发展史上,几乎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作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扶贫对全球贫困人口减少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减贫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
当今世界,仍有数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全球减贫任重道远。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中国脱贫也为全世界所关心和借鉴。中国扶贫攻坚形成了访真贫、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七强化”(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等工作机制,探索出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土地增减挂钩、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让亿万贫困人口受益,中国扶贫攻坚也为世界贡献了积极的经验,提供了精彩的范本。
打赢并打好脱贫攻坚战,越到最后阶段越需全力以赴全面推进。中央已制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时间表、线路图,就是要啃掉最难啃的“硬骨头”,同时“对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甚至腐败,要毫不犹豫地处理,抓住一起处理一起”,并通过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让脱贫名副其实。
从根本上说,脱贫攻坚关乎政权性质、政党本质、政治实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这是我国打赢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所在,也是我国能够创造减贫史上最好成绩的制度优势所在。
根据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网、中新网、经济日报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