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35|回复: 0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1 06: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c611519fe7bfbf98.jpg

  西安这座千年古都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享誉国际,而今天,这座古都又迸发出了新的活力,科研院所众多、科教资源丰富的西安,在硬科技发展的征途中也是当仁不让。为期两天的2017全球硬科技大会于2017年11月7日在西安拉开帷幕,此次大会规模空前,嘉宾云集。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相关领域院士专家、科技企业领袖、知名投资人等各界嘉宾近1000人出席开幕式,为西安这座科教之城点燃了创新驱动的“硬科技”引擎。

  大会以“硬科技改变世界,硬科技引领未来,硬科技发展西安”为主题,共举办了16场系列论坛活动,还举办了项目路演、投资对接考察、重大项目落地签约仪式等相关活动。国内外众多科技大咖在硬科技大会搭建的平台上对话交流,共绘硬科技发展蓝图。

  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爱德华·莫泽、硅谷顶尖投资人斯蒂夫·霍夫曼、物联网之父凯文·阿施顿、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河君、航空工业西飞总经理何胜强、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等做了主题演讲,在深化了硬科技概念的同时,也为人们描绘了硬科技发展的未来。

  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不仅云集了众多国内外科技大咖,还有一些怀揣梦想的硬科技创业者与投资者聚集一堂。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硬科技“八路军”领域为重点的16场论坛活动上,参会者们进行着头脑风暴、资本对接、主题演讲、专场对话……以多种形式交流探讨创新创业新思维,分享创新创业新经验,共话全球硬科技发展新趋势。

  从2017年6月3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提出“硬科技在西安”的愿景,到10月18日提出“打造硬科技之都”,短短4个多月时间,西安就将硬科技从概念落实为理念,再升级为发展信念,让世界看到了西安发展硬科技的决心。在扬起硬科技大旗的同时,西安也拿出了硬实力来积极促进硬科技产业的发展。在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召开的前一天,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全面推动硬科技产业发展。其中指出,西安将设立千亿元西安科技产业发展基金,同时实施西安“丝路英才计划”,打造全球硬科技人才高地,对在西安创办企业或开展成果产业化活动的各类人才,将给予最高500万元项目配套奖补,对于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或核心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给予最高800万元奖励。

  在硬科技大会期间,一项项科技成果也成为硬科技发展的助推器。大会期间,《全球硬科技西安宣言》《2017年中国城市硬科技发展指数报告》《硬科技白皮书》和“硬科技排行榜”正式发布。西安通过精彩的《全球硬科技西安宣言》向世界宣布,在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的时刻,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西安将持续发力硬科技产业,用硬科技标记西安制造之核、创立西安制造之魂,不断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和能力,成为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不断焕发出新的创造活力。

  大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城市硬科技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4个城市中西安综合排名第6位。统计数据显示,全球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西安,其中IBM、三星、华为等硬科技企业已纷纷在西安落户,仅西安高新区就聚集了世界500强研发机构48个。

  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西安向世界敞开了怀抱,也激活了自身长期沉睡的科技实力。“硬科技看西安”正在成为全球共识,西安打造“硬科技之都”未来可期。

  赵锐表示,硬科技大会是西安建设硬科技之都的公开宣言,对外彰显古老城市的现代愿景,对内提振凝聚了发展信心,其内涵不只是一场汇聚科技界“大咖”的盛会,更让世界重新发现了西安的现代价值,让西安明晰了现实优势和未来方向。“硬科技改变世界,硬科技引领未来,硬科技发展西安”是发展信心与决心的宣言,也是新时代西安新发展理念的宣言。将追赶超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硬科技大会营造的仪式感,需要通过大会集聚高端资源,集中推动理念革新、行动创新。硬科技大会的成果催人奋进,发布宣言、明确路线、出台政策,实现了从会议向平台、从概念向行动、从思路向措施的跨越。大会开启了西安新的都市之门——把硬科技概念发源地建设为硬科技要素集聚中心,把科技研发实力转化为新的产业优势,把科技资源转化为创新发展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后来居上、追赶超越、换道超车。

  在引人关注的“粤苏争霸”中,GDP排名长期第二的江苏,其GDP总量和增速仍落后于广东。为此,一些观点认为江苏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然而,深入观察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发现,这块“地界”仍然拥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9个对经济具有重大贡献、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江苏独占鳌头,是名副其实的“带头大哥”。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早在1992年,我国就引入了类似概念,而我们熟悉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诞生于2010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具体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对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有11个制造业子行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即: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在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子行业中,江苏有6个行业的收入或利润位居全国第一、属于领先行业,有3个行业的收入或利润位列全国第二、属于优势行业,合计下来,江苏的领先行业和优势行业达到了9个。由此足见,与制造业整体的规模优势相比,江苏在战略产业方面的优势更大,后劲更足。

  值得注意的是,在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子行业中,江苏收入或利润份额位居全国第一的产业有6个、位居全国第二的有3个,其余2个位居第四位,依次称之为“领先行业”、“优势行业”;其余2个产业则为“追赶行业”。

  从6个领先行业来看,江苏表现出显著优势。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以收入占全国38.22%的份额稳居全国第一,是第二名的将近4倍(参见表1和图3,下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收入份额为19.9%,较第二名高出7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收入份额达到22.9%,比第二名高出35%。

  与上述3个产业的规模优势相比,其余3个产业却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如:通用设备制造业收入份额达到18.4%、排名第二,但利润份额约为21.3%、排名第一;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收入份额约为19.9%、排名第二,相应的利润份额却为23.6%、排名第一;专用设备制造业收入份额16.3%、排名第二,与之对应的利润占比高达20%、位列全国第一。

  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江苏制造业以19.9%的收入份额屈居第二,仅为广东(32.1%)的62%,这两者占据全国同业的半壁江山。在该产业的两个细分产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中,尽管江苏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收入与广东基本持平,但江苏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营收入仅为广东的59%、少了约1.1万亿元(更详细的分析,参见《图说江苏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收入“状元”》)。

  在医药制造业,江苏以13.5%的份额排名全国第二,较排名第一的山东16.2%的份额低约2个百分点。考虑到两者合计占全国份额接近1/3,江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并不突出。

  在汽车制造业,江苏制造业以9.1%的份额位居全国第二,但与排名第一的上海9.3%的份额相差不大。

  与领先行业和优势行业相比,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收入排名中均名列全国第四名,但却都仅为排名第一的山东的60%左右。

  在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江苏以7.89%的全国份额名列第三,但收入份额却有所提升,达到11.75%,具备一定的相对优势。

  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江苏收入份额位列第四,但其7.93%的份额与广东7.95%的份额几乎相当,同样具备一定的相对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江苏在追赶行业中较排名第一、第二的山东或河南具有相当大的差距,但较全国其它省份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存在追赶的基础和空间。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江苏成为首个出台配套文件、响应国家“工业强国”战略的省份。

  2015年7月,《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抢占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制高点、融入制造强国大战略”的目标定位。2016年3月,江苏“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鹿新弟说,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需要一大批创新研发人才,还需要一大批掌握绝技绝活、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一支高水平的技能工人队伍。

  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但其中高技能人才仅有4700多万人,占整个就业人员的6%。从市场供需看,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岗位数与求职人数比)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出近万元的月薪,但仍然解决不了招工难。对此,鹿新弟认为,要拥有更多高技能人才,首先是要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以此来吸引更多人成为技能人才;其次要吸引和留住人才,须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等制度,尽快落实中央《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意见》,打造技能工人“双师型”人才。

  鹿新弟同时提出,要培养研究型技术工人。“现在企业里的工人,技术比较单一,技术含量不高,造成研究型技术工人紧缺。”他建议,一方面,通过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创新知识培训、多技能训练,向长期在一线坚持搞发明创造的技术工人政策倾斜等措施,让企业涌现出一批研究型技术工人,支撑企业向上向好发展。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传承还得用中国传统的“师带徒”方式进行。“现在流行的二元式培训方式虽然很好,但要称得上工匠传承、无缝传承,还得以师带徒,手把手、一对一的方式效果更好。”鹿新弟说。

  根据中新网、经济日报、苏宁金融研究院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1 08: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