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既体现中国情怀,又胸怀人类关切,蕴含着对未来发展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把握、洞察和先见。
笔者认为,十九大报告既是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征程上闪烁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光芒的“灯塔”,又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实施方略的“路线图”。各行各业都能够从报告中找到与自己紧密关联的论述,得到前所未有的启发和鼓励。报告不仅给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发展绘制了更清晰、更可行的蓝图,而且对于迷失方向的国际社会注入了新的希望和信心。
笔者细读报告,感受颇深的是“现代化”“中国化”等概念多次出现在十九大报告中。其中,据统计,在10月18日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的媒体直播全文中,“现代化”出现了47次。
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笔者认为,报告重点关切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需要更进一步的中国化。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首先应该始终在中国占据主流和主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笔者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该主导我国经济、政治、法治及其它各个领域的基本现代化或后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报告指出,应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笔者认为,十九大报告就中国的理论创新发展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国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三种文化的“磨合期”上升到“融合期”,从而推动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重大战略作出了全面细致的论述和策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笔者认为,十九大报告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充分的阐释,保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己定义的,自己构筑的,自己享有的,并兼济天下的民族复兴。只有这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做到不仅给中国带来福祉,而且启迪全人类。
21世纪的今天,环顾全球,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相关性”正获得越来越多重视。10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在弊端,而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有西方学者坦言“真正的改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10年后,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正在褪去,但西方社会财富分化问题却愈演愈烈,马克思主义分析现实、批判现实的思想力量愈加彰显。欧美学者认为,西方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偏见正逐步被打破,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影响力、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正在逐步上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今天重读《共产党宣言》,不仅是为了温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更是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把握世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探索新实践,正不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产生更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正是因为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中国的发展理论不断为世界贡献智慧。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国主动调整发展思路,提出新发展观,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过程中成功为新一轮发展打开局面。新发展观的提出充分体现必须不断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全球发展迷思中,中国一以贯之强调向创新要动力,强调推动世界经济复苏要医其受病之处、塞其起弊之原。靠治本以谋世界经济的长远发展,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世界有目共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正在引领中国阔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果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全面坚持以人为本、人民主体、创新共享的社会主义发展理念,这包括坚持全面深化经济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一,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人民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体制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开放型经济体制。特别是过去五年,我们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我国还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还存在集团利益固化、人民负担偏重的藩篱,人民在就业、教育、医疗、迁移、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
第二,转变发展方式,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简单依靠人口和资源投入、破坏资源环境、牺牲人民长远利益的增长方式一定是成本巨大、不可持续的,何况我国曾有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正在快速减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就要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让科学技术的全面创新和广泛应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实现这一发展转型,依然必须坚持和落实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第三,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通过开放推动改革,通过改革扩大开放,对内全面改革与对外全面开放实际上是我国同一个发展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由此,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刚健自信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胆学习和全面应用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成果,走开放创新、和平包容、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共同创造人类和中国的美好未来!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问世以来,通过200多种文字传遍世界,鼓舞各国共产主义运动,改写了人类历史进程。今天审视《共产党宣言》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影响,人们尤其能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
概括《共产党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时,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写下了“属于马克思的”思想——“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恰如这段话所概括的,《共产党宣言》通篇贯穿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工具。也正因为如此,《共产党宣言》被尊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入门老师”“小百科全书”。
历史的荡涤、时代的变迁不断印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因为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过去170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科学真理。将视线投向未来,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必将继续书写新的光辉历史。
根据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网、光明日报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