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主流媒体《商报》发表署名文章,有针对性地阐述了“一带一路”的设想和主张。据了解,德国是最早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示欢迎的欧洲国家之一。
近期,德国政界、经济界、媒体以及智库关于该倡议的讨论较为热烈,提出了一些务实的建议,但也有一些质疑或是戒备。对此,史明德在文章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并非“中国特色的全球化”。全球化是各国基于生产力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跨境分工、交换和投资,乃至全球价值链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史明德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现有世界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并非“重塑世界”或“取代某个体系”。“一带一路”表明中国全面对外开放,表明中国坚定参与全球治理,表明中国充分融入现有世界体制。
史明德还举例指出,如2017年共开行中欧班列3673列,中德之间占48%,这与德国提出建立商品无障碍运输的欧亚陆路贸易走廊相吻合。同时,德国以地区外最大股东身份参与的亚投行也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提供了坚实支撑。另外,德意志银行成为“一带一路”倡议首批境外融资方之一。
经过十五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海外投资流量从2002年全球排名第26位到2016年蝉联世界第二位,规模仅次于美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2017年,在国内资本监管力度加大、全球投资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340亿美元,同比下降32%,由高速增长期进入稳步调整期。
2017年中企宣布的海外并购金额达1,448亿美元,同比下降32%。在去年中国海外并购金额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汽车与运输、电力和公用事业、石油和天然气、生命科学四个行业并购金额却录得同比增长,此外科技、媒体和电信(TMT)以及工业品连续两年成为中企交易数量前两位的行业。可见,虽然去年中企海外投资整体下滑,但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领域的投资依旧保持稳定。
2017年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中企宣布的对沿线并购交易规模达482亿美元,同比增长81%。其中对东盟并购投资创历史新高,占2017年宣布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总金额近四分之一。而新加坡作为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全年吸引中国并购投资金额超越美国,成为2017年中国海外并购最受欢迎的目的地。近年来,东盟经济稳步发展,凭借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在基础设施等领域丰富的投资机遇,东盟正吸引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目前,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不断改善,今后双方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等议题有望拓展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本期报告第二章,我们将聚焦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三个东盟国家的投资环境以及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前景。
去年年末,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1.5万亿美元税改法案,这是近30年来美国最大规模的减税行动,该法案已于今年1月开始实施。我们认为,新法案通过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简化部分税制,或将有助于吸引更多中资企业赴美投资。但机遇和挑战并存,本期报告第三章,我们将关注美国本次税改对赴美投资中企的影响。
随着2017年十月“十九大”的顺利召开,“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被确立为未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方向,其更被写入党章,进一步充分说明了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推动区域合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参与各国实现互利共赢的决心。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的“走出去”步伐将更为坚实,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也将稳步提升,再创佳绩。
十五年来,中国海外投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2002到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14年连增,占全球海外直接投资总金额比重由2002年的0.5%提升至13.5%,中企在全球海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加。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创下1,962亿美元的历史新纪录,流量规模仅次于美国(2,990亿美元),蝉联世界第二位。
2017年,面对全球投资环境错综复杂、国内对跨境资本监管力度加大的大环境,全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340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32%。虽然投资规模显著下滑,但过去一年中国海外投资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显示中企海外投资正由高速增长期进入稳步调整期:
第一,行业结构持续优化,主要投向实体经济领域。在全年对外投资金额大幅下降的背景下,2017年中国对外投资主要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零售、制造业以及信息传输等重要实体经济领域。
第二,投资形势趋稳,年底海外投资企稳回升。2017年下半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降幅比2017年上半年大幅缩减34个百分点。其中11月、12月当月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分别大增35%和49%,年末出现的正增长势头推动2017年全年对外投资降幅持续收窄。
第三,“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合作逆势增长。2017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59个国家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4亿美元,占同期总额12%,占比较去年同期增加3.5个百分点;同时中企在“一带一路”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443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5%。
海外并购方面,2017年中国企业共宣布海外并购投资总额1,448亿美元,同比下降32%,并购交易数量为620宗,同比下降12%。在整体投资放缓的情况下,汽车与运输行业表现亮眼,成为2017年最受投资者欢迎的行业,其与电力和公用事业,科技、媒体和电信业(TMT)成为2017年并购投资额最多的三大行业,占全年中国海外并购比重超过六成。
另外从并购交易数量来看,TMT(148宗)以及工业品(108宗)依然是最受中国投资者青睐的领域。2016-2017连续两年,这两大领域均是中企交易数量头两位的海外并购行业,此外生命科学行业(78宗)在2017年超过消费品排名第三,同比增长26%。
我们发现,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对海外交通运输业(包括物流地产)的投资标的保持了积极的投资态势。
同时,近年来随着中国推动国内医疗健康领域的产业和消费升级,国内市场对健康产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加速了中企在相关领域的海外投资活动。这一趋势有望延续至今后几年。
2017年,中国对欧美并购出现下滑,对亚洲尤其是东盟国家、以及对大洋洲并购投资金额显著增加。
对欧洲投资下降五成,汽车与运输最受青睐。2017年中企在欧洲宣布并购交易金额同比下降51%,然而欧洲仍以476亿美元居六大洲之首,对中国投资者保持吸引力。按交易金额计,汽车与运输、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工业品是2017年中企对欧并购前三大行业。从国别看,2017年英国成为最受中国投资者青睐的欧洲国家,中企对英国并购金额同比猛增68%,使英国上升为当年中国海外并购第三大目的地,主要涉及汽车与运输,科技、媒体和电信等行业。其中,中投公司以138亿美元收购总部位于伦敦的顶尖物流企业泛欧物流地产公司Logicor,是近年来欧洲运输物流行业规模最大的收购行动之一。
对亚洲投资创历史新高,东盟潜力巨大。2017年,中企宣布的在亚洲国家并购金额达44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居六大洲第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亚洲国家与中国的投资往来更加密切。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中国对东盟国家并购金额同比增长268%,达341亿美元,占中企在亚洲交易金额的77%,其中中国财团以159亿美元收购新加坡物流地产巨头普洛斯,成为当年中企最大海外收购。我们认为,东盟在“一带一路”沿线连通东西贸易要道,地理位置重要,加上在基础设施、科技、能源矿产等领域广阔的投资机遇,以及充足的人力资源、广阔的市场蕴含的发展潜力,正成为中企今后在亚洲的投资重点地区。
对北美投资下降逾六成,海外投资趋于审慎。2017年中国对北美并购金额下降68%,其中对美国并购投资138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78%,使美国跌出中国海外并购前三大目的地。去年中国在美并购金额锐减,这既是受到中国国内进一步规范海外投资的影响,也和美国正加强对外资的安全审查有关。不过去年中企对美国并购数量仍有144宗,数量居各国首位,显示出美国依然是受中国投资者青睐的海外投资目的地之一,尤其是TMT、生命科学、工业品等行业的前景仍然乐观。
对大洋洲投资增长逾4倍, 聚焦公用事业和金融服务。2017年,澳大利亚是中国海外并购第二大目的地,中企主要投向澳大利亚电力和公用事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推动当年中企对大洋洲并购同比增长413%至195亿美元。主要交易包括长江基建98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公用事业公司Duet Group、周大福31亿美元收购澳能源企业Alinta Energy,以及友邦保险30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寿险业务等大额并购。
近年来,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地位日益显著。在自身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中国通过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等行动,与国际社会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加快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国际合作新秩序。“十九大”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并决定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章,使之为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挥更重要作用。我们总结了“十九大”后中企“走出去”的五大趋势:
实体兴邦,实体经济是大国经济之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推出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到2015年推出《中国制造2025》,中国通过一系列国家政策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命脉,稳定国内经济发展。安永相信,未来实体经济将继续得到提振,促进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将成为海外投资重点考量,先进制造业、高端消费品、高科技、环保、医药、教育等行业将成投资热点。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五年来,中国已通过多种渠道与相关国家携手推动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等目标,为“一带一路”沿线乃至全球经济实现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其中基建、贸易和绿地投资等形式将是今后几年中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合作模式。目前,对外投资已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中企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中企在铁路、电力、通讯、基础设施上的产业、技术优势正好与沿线国家的资源优势、市场需求充分互补,使中企在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依然发现大量机遇。今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投资规模有望持续提升。
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随着中国加快融入全球一体化竞争,国际化经营对于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供应链国际化要求企业以全球化的观念,将供应链系统延伸至整个世界范围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以满足全球客户需求;而融资国际化对于企业“走出去”同样至关重要,有利于解决企业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加速国际化进程的难题,这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不断得到体现,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在境内外成功发行“一带一路”债券。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还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便利了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2018年初,巴基斯坦批准在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12,让人民币有望成为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项目交易的结算货币;2017年7月,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RDIF)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签署文件,拟设立68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中俄人民币投资合作基金,投资“一带一路”及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倡议下的两国项目13,合作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以人民币投资的机会,有望显著推动两国跨境直接投资和中俄联合项目的增长。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中国企业进一步全球化发展带动了对能用外语交流、懂得国际通行规则、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例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行着50多种官方语言,然而高校外语专业招生语种只覆盖其中20种。目前“一带一路”面临小语种(如阿拉伯语、印地语等)人才匮乏的瓶颈。我们2017年的一份调查也显示:当地人才汲取及流失的挑战是中企在海外业务管理中遇到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我们相信,国际人才需求爆发式增长,将成为未来决定海外投资增量的关键。企业应在并购前做好人力资源尽调,并根据企业并购的战略目标调整人才策略,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
2013年以来,各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海外投资便利化取得实质进展。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在这一指引下,目前中国海外投资管理总体上已实现从核准制向备案制的转变,投资便利化程度大幅提高。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全新的《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新规简化了审批流程,通过放管结合,宽严相济的监管方式便利企业海外投资,提升投资质量。可以预见,新规作为中国海外投资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将对规范和指导中企海外投资、优化海外投资综合服务、完善海外投资全程监管、促进海外投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之初,就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进程中所秉持的这六字原则决定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合作中具有鲜明的平等性、开放性和普惠性。无论是规划合作蓝图还是实施具体项目,都由参与各方商量着办,一切都在阳光下运作。没有一家独大,而是各方平等参与;没有暗箱操作,而是坚持公开透明;没有赢者通吃,而是谋求互利共赢。正是秉承这样的原则,才使得“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魅力。早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不少国家都制订了各自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构想,中国和一些国家也都有加强合作的意愿,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秉持的原则,让相关国家和中国的合作从观望犹豫转向行动。
“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也是透明的。中国欢迎日本、美国等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合作,也希望与这些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行更深入的合作。“一带一路”遵守国际规则,是国际合作平台,按照市场规律行事。
下一步,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各谋出路不如共谋出路。“一带一路”坚持开放、共享,将给各国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切实利益,助力全球经济抵御逆全球化等“逆风”,为其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根据新华社、人民网、海外网、中国政府网、经济日报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