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6月1日,华为第七个海外研究所在泰国曼谷宣告建立。此前华为已在欧洲、印度、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研究所。华为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对接的同时,也将中国的“一带一路”思想推向国际市场。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纷纷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涌现了一批如华为、海尔、吉利、五矿、中石油、中石化、叁一重工、阿里巴巴等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近日发布的《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报告(2017)》称,当前,中国跨国公司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国际投资的主要载体,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动力;是国际贸易的助推器,是开启“一带一路”市场的“金钥匙”;是中外文化融合的关键媒介,是“一带一路”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调研,2016年,中国跨国公司中前100名的海外资产总额达7.1万亿元,比5年前提高了1.18倍;海外营业收入达4.7万亿元,比5年前提高了52.6%;海外员工总量达101万人,比5年前提高了1.4倍。报告称,中国的跨国公司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通过构建以中国跨国公司为主导的跨境产业链可促进国内外产业互联互动互促,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使“走出去”战略进入到提质、增效和升级的新阶段。这不但有利于中国企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摆脱“低端锁定”,并且也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推进。中国企业依托自身在资金、管理、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在沿线国实现采购塬料、配置人员、安排生产与研发的广泛布局,有力贯彻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帮助东道国加快工业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步伐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跨国企业的经营成本并拓展市场渠道,在推进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基础上,提升“一带一路”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载体,中国跨国企业通过资本的扩张以及生产的延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的多元化布局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跨国企业纷纷加大了对沿线国家的规模化、系统化投资,并与沿线国家建立了综合业务网络和多元化产业合作伙伴关系。如美的集团目前在海外已有12个生产基地,覆盖白俄罗斯、意大利、印度、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埃及等国,还计划未来两年在印度投资新建一个热水器、冰箱、洗衣机等产品的生产基地,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庞大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中国企业与沿线国家在基建领域的合作更加密切。报告称,中国跨国企业凭借着丰富的工程经验以及先进的技术工艺无疑肩负起了实现域内互联互通的重任,并完成了一系列设施理念超前、结构造型复杂、科技含量高、使用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工程,不但为中国践行“一带一路”倡议铺平了道路,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为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以中巴、中蒙俄、新欧亚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海陆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为依托的复合立体基础设施网络正在逐步成形。
随着区域内改善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中国跨国企业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化发展,实现区域合作共赢。
跨国公司作为推动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对“一带一路”贸易畅通作出了重大贡献。商务部部长钟山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透露,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出口总额达1.1万亿美元,增长了14.8%,高于全国外贸总体增速3.4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中国跨国企业不断拓展“一带一路”市场规模,不仅使得域内货物和资源跨国界流动日益增强,也使得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市场依存度不断提高。如作为一家连续14年位居中国乘用车出口第一、出口量占同期中国乘用车出口总量30%以上的车企,奇瑞在海外市场的经营布局已深耕多年。目前,奇瑞汽车已经覆盖“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中的46个国家,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友好合作,2016年奇瑞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销量已占到奇瑞出口总量的80%以上。
依托跨国企业自身技术优势以及与沿线国较强的产业互补性,中国产品和中国品牌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当地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产品流通也将大为顺畅。通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了“一带一路”合作进程的全面加速。
报告称,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经济体制、法律制度、开放程度等方面各有差异,以及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市场规则、行为方式、生活习俗,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广维度、进程时序和企业的营商环境、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行。因此,推动中外企业文化融合已成为中国跨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跨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但对企业实现安全、高效、优质的国际化发展意义重大,也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宣传与支撑。
完善文化价值内涵、提高文化的融合水平是提高公司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必要条件,更是中国构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关系,加快与沿线国家市场对接、机制对接、产能对接的有效途径。“一带一路”建设为发掘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历史渊源提供了新的依据,唤起了世界各国对中国形象的记忆和共鸣。随着政治、宗教、文化等元素的融合发展,作为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中国跨国公司已成为维护“一带一路”经济互利、政治互信的重要纽带。以经济为先导,以商贸为桥梁,以文化为引领,中国跨国公司将成为中外文化融合的关键媒介,为中国在“一带一路”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助力添彩。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正“走出去”在海外市场开展投资、并购等经济活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集中发布了39份《国别投资税收指南》,为“走出去”纳税人提供更多的东道国税收信息。截至目前,税务总局已经发布58份“一带一路”参与国、沿线国家和地区税收指南。
此次发布的《税收指南》中,有16份是国别税收信息研究的最新成果,涉及老挝、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同时,有23份则是对已发布版本的更新完善,涉及埃塞俄比亚、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将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投资目的地税收政策变化情况。
《税收指南》主要围绕境外投资目的地整体营商环境、主体税种、征管制度、双边税收协定(协议或安排)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通过《税收指南》,“走出去”企业能够快速熟悉境外投资目的地基本的税收信息,大幅降低企业对投资目的地税收信息收集难度,既减轻企业的税法遵从成本,又利于企业防控税收风险,增强企业“走出去”的信心和底气。
“走出去”企业如何用好《税收指南》呢?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司长廖体忠建议企业把握叁点:
一是“走出去”前,利用《税收指南》了解投资目的地税制概况等基本税收信息,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走出去”过程中,利用《税收指南》详细了解东道国税务部门关切,了解双边税收协定及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等,合理规避投资目的地潜在的重点税收风险;
叁是持续关注《税收指南》的后续更新,动态把握东道国税收政策变化,提高境外经营的税收合规性。
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税制的变化,税务总局同时建立了税收指南动态更新机制,确保其中境外税收资讯内容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为进一步提升税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效果,税务部门目前正积极扩大我国税收协定网络。截至2017年底,我国税收协定网络已经覆盖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为跨境投资和经营企业在东道国享受公平待遇、有效解决纠纷、维护税收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根据海外网、经济日报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