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堅定不移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同時適度擴大總需求,特別是牢牢把握擴內需這一戰略基點,著力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內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升。
近年來,世界經濟深度調整,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在複雜嚴峻的環境下,中國經濟仍實現了中高速增長,內需在其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據國家統計局核算,2008—2017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到105.7%,超過100%。其中,貢獻率最高的年份為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最為嚴重的2009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42.6%;貢獻率最低的年份為世界經濟回穩的2017年,貢獻率也達到90.9%。
內需貢獻率保持較高水平,得益於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消費升級勢能持續增強。2013—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4%,高於同期GDP增速0.3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加快升級,醫療保健和教育文化娛樂等支出保持兩位數增長。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比2007年提高13.5個百分點,成為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
“與此同時,有效投資穩步擴大,在培育新興動能、改造傳統動能和補齊民生短板等方面持續發力,既利當前又惠長遠,對優化供給結構、促進供需平衡發揮了關鍵作用。”國家統計局綜合司有關負責人說,2017年,高技術制造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7%,社會領域投資增長17.2%,增速分別比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快9.8和10個百分點。
服務業對台灣經濟貢獻突出,但受內需萎縮影響愈加顯著。台灣1111人力銀行9日在此間公布的調查顯示,關於服務業面臨的挑戰,有35.4%的企業選擇“成本增加”,有26.9%選擇“人才外流”、23.3%選擇“市場狹小”。
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何啟聖表示,據台灣商業總會的相關報告,服務業內需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1年68.78%的高峰降到2016年的63.1%,內需成長萎縮不利於服務業發展動能,加上成本增加和人力等因素,企業經營未來恐面臨更嚴峻挑戰。
1111人力銀行針對服務業企業所做調查發現,有七成四受訪企業近3個月有征才需求,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填補流失人力。何啟聖分析說,過去服務業給人“薪水低”“門檻低”“地位低”的刻板印象,致使求職者缺乏興趣,或是入行後發現工作環境與想像有落差,造成人員快速更迭汰轉。
何啟聖還表示,大陸出台31條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措施,其中相關內容對台灣服務業企業和人才非常有吸引力。最理想的方式是讓台灣企業在根留島內的情況下,又能夠借由大陸市場擴大發展。大陸落實相關措施能使台灣企業更好拓展業務,也會給台灣年輕人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他說,人才本來就是流動的,台灣企業在大陸發展也將帶動更多年輕人找到更大舞台,把潛能激發出來。但令人擔心的是,台灣方面的“反制”思維和政治因素介入反倒可能阻礙台灣企業發展。
台灣“車麗屋汽車百貨”作為業者代表參加了當天的記者會。據了解,該公司已在北京、杭州開店。公司行政管理部經理張建業表示,會仔細評估大陸出台的相關措施,樂意積極爭取其中商機。
“今年收入多了些,想換家好點的養老院,環境好的每月近萬元,便宜的條件又太差,各方面適中的很難找。”北京市民崔會卿今年61歲,六年換了三家民營養老院還是不太滿意。
近年,在養老、教育、文化、健康等領域,國內消費需求快速增加,但市場上仍缺乏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我國消費最核心的問題還是有效供給不足,一方面應繼續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讓中高端消費在國內得到釋放;另一方面還要加強監管,規范國內市場秩序,讓消費者放心在國內消費。”劉元春說。
“從數據來看,先進產能在加快,落後產能逐漸退出,關系到下一步發展的優質供給也在較快增長,可以說供給體系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在不斷地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不斷提高。這是去年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的重要成果,為我們下一步激發需求潛力打下了基礎。”劉愛華說。
除了供給側改革發力,在需求側也仍有潛力可挖,劉元春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改善居民收入占比,讓百姓錢袋更鼓。目前我國勞動者薪酬占GDP比重仍比世界平均水平稍低。“在企業利潤再分配中,減少企業留利,增加勞動者所得。”
加強居民制度保障,讓百姓花錢無憂。我國儲蓄率占GDP的比重一直過高,2007年曾高達51%,2017年仍然有44%,是美國的2到3倍。“我國家庭預防性儲蓄太高,百姓總想著養老、教育、醫療,不敢消費,政府要構建民生安全網,增加保障性公共服務。”
加快住房制度改革,降低家庭房產支出。“現在很多中國家庭將大部分收入用於投資買房,導致日常消費支出空間變小。我們要提供多途徑居住供給,進一步釋放國內消費潛力。”
國家統計局綜合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消費增長潛力巨大,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物質型消費升級步伐加快。2017年,我國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已降至29.3%,食物支出之外的穿住用行等物質型消費比例上升,潛力很大。我國人均耐用消費品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2017年底,我國居民每百戶擁有汽車29.7輛,而美國每百戶擁有汽車超過200輛,歐洲一些發達國家超過150輛。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和優質供給不斷增加,將進一步為消費升級提供支撐。
信息、醫療、養老、家政、旅遊等服務型消費空間剛剛打開。2017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達4.5萬億元。今年春節期間,全國接待遊客同比增長12.1%,旅遊收入增長12.6%,春節檔電影票房收入增長超過60%。
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將進一步拓展消費空間。2017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8.52%,距離發達國家80%左右的平均水平還有很大差距。據初步測算,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拉動消費增長近2個百分點。
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高供給體系質量離不開投資作用的發揮,投資未來發展空間廣闊。
優化供給結構需要擴大投資。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服務業都需要增加有效投資。今年1—2月份,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設備制造、工業機器人制造和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投資分別增長117%、81.8%和70.3%,呈不斷擴張態勢。
補齊民生短板需要增加投入。目前我國基礎設施人均資本存量仍只有發達國家的20%—30%。西部省份和貧困地區交通、通信、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仍很薄弱,鐵路、公路路網密度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實現三大變革需要加大投資。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研發新產品,改進舊工藝,都與投資密切相關。2017年,我國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長16%,比全部投資快8.8個百分點,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推動力。
“可以預見,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內需發展的活力和後勁將持續釋放,內需將對經濟長期發揮有力有效的拉動作用,必將為我國經濟運行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國民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國家統計局綜合司有關負責人說。
促進消費,激發內需對我國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董超認為,擴大消費對於我國下一階段引領產業升級、引導投資方向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都有重要意義。
首先,從經濟運行軌跡看,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對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我國前兩次消費升級分別對輕工、紡織、家電、通信、電子、鋼鐵、機械制造業等行業產生了強大的拉動力。當前的第三次消費升級正驅動著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健康旅遊等相關產業發展。
其次,消費是投資的前提,只有圍繞消費市場的變化趨勢進行投資、創新和生產,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資和創新有效性,提升產業競爭力和附加值。
此外,隨著居民消費從重視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視生活質量的提高轉變,從追求物質消費向追求精神消費和服務消費轉變,從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人的全面發展轉變,經濟結構也將實現由第三產業主導,並實現內部進一步細化分工。
“新消費將發揮基礎性引領作用。”李正波表示,消費升級的方向是產業升級的重要導向,催生相關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等領域增加新投資新供給,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和空間。
李正波同時強調,在激發內需方面,合理有效投資也將發揮關鍵作用,“合理有效投資不僅是推動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更是決定未來供給結構和經濟結構,提升中長期經濟發展潛力的關鍵因素”。
根據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政府網、經濟日報等採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