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保局长亲自指使,线上拉群分配“好处”,全副武装深夜作案,远程屏蔽不露痕迹……这堪比谍战大戏的行动,目的是为了“粉饰”市区环境监测站直通中央的环保数据。近日,山西某地的这起监测数据造假窝案被公布,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法令舆论惊愕,生态环境部在通报中更是直言该案“影响恶劣,性质严重”。
何为掩耳盗铃?这场“谍战剧”展现得淋漓尽致。更为荒诞的是,类似奇葩剧情在现实中还有不少。从最近环保督察“回头看”所公布的案例中,企图敷衍蒙骗中央督察组的花样很多。有“硬抵抗”的,当地领导现场督办,不理不睬继续生产;有“打游击”的,督察组前脚走就开工,回头再查又消停。有“编小说”的,明明是条臭不可闻的黑水河,却在汇报里描绘成“清澈见底、鱼类成群”;也有“腰杆硬”的,33张罚单管不住一个治污企业,直到督察组“回头看”,还有干部为其站台……以至于不少网友惊呼,“生活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而一位督察组长忍不住建议,市领导应该带头住到臭水沟边直到水不黑不臭。
应付环保督察奇葩招数频出,这些案例正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敲响警钟,提醒我们环境污染积弊之深、治理工作推进之难。必须承认,当我们以几十年的时间走过别人几百年的发展路程,势必面临各种问题的集中爆发,生态环境负累就是最为突出的领域。具体来看,有些污染旷日持久,治理非一日之功,有些污染源地处偏远、分布散乱,现实梗阻确实存在。当然,最难的还在于某些地方官员的踟蹰不前。或是摆脱不了“旧思维”,担心顾了绿水青山就丢了金山银山,将两者对立起来;或是除了拿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再没有其他招儿,暴露了“本领恐慌”。于是乎,只好欺上瞒下、光说不练,任由宝贵的环境被糟践。
算好生态环境这笔账,身处关键岗位的党员干部必须头脑清醒。环境治理如同大扫除,取得良好成效,既需要勤与细,更需要引导好“拿扫把的人”。比如,福建省取消34个县的GDP考核,浙江省自2003年开始持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久久为功,终见其效。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严肃问责亦不可或缺。培育“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更要强化“责任田”意识,这需要制度的保障、法律的护航。通过划定红线,对那些敷衍隐瞒乃至造假的行为,依法依规严厉问责,让这些生态治理懒怠者真正感受到“敲打”的力度,才能令其尽快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环境治理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可以预见,治理行动依然会保持高压,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也还会继续。我们希望,下一次进入公众视野的不再是狗血“谍战剧”,而是绿水青山的真实纪录片。
来源: 北京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