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72|回复: 0

至乐楼舍得捐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0 00: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2至樂樓捨得捐獻.jpg

  图:今年7月19日,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左)致送感谢状予至乐楼艺术发扬(非牟利)有限公司,由至乐楼董事局主席何世柱代表接受感谢状大公报记者林少权摄

  对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在何世柱的会议室中,高挂着父亲何耀光的墨宝:「勤俭兴家之本,赌博破产之源,德业昭於忠诚,祸患随於诡诈。」这廿四字箴言有如何氏家训,渗入後代的骨血中用以自省,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年7月19日,香港特区政府於礼宾府举行「至乐楼藏中国书画捐赠仪式」,接受了近年来获赠最大批的私人珍藏,包括355件中国绘画和书法作品,横跨宋代至二十世纪,以明末清初时期的书画最为丰富,涵盖各个流派,反映不同时代和地区的艺术特色。

  这批来自已故鉴藏家何耀光成立的「至乐楼」(Chih Lo Lou)藏品,牵起城中热话,然而这些藏品最重要的价值,在於当中的收集及收藏过程极为艰辛,见证了何家三代人的发展历程。何耀光长子何世柱、八子何世杰近日接受访问,细谈捐赠背後的故事。

  为善至乐

  何耀光的私人书斋「至乐楼」是香港三大中国书画私人收藏之一,以「至乐楼」命名,除了表达鉴赏古蹟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亦寄予「为善至乐」之意。何耀光育有五子五女,有的从商,有的成为专业人士,长子何世柱现任至乐楼艺术发扬(非牟利)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他们十兄妹自小在古书画堆中长大,跟随父亲赏画、打理书画,家中不时有文人雅士造访,耳濡目染之下,大都爱好中国书画。大哥何世柱十几岁便随父亲四处收购书画,多年来阅古画无数,练就一眼便能辨识书画真伪的工夫,他笑说:「一看就知真伪」,全凭「看得多」。而八弟何世杰更是迷上习书绘画。

  何耀光原系广州人士,幼年父母双亡,出生贫寒。经历了坎坷童年、与兄姊相依为命的他,1921年由兄长接来香港,1925年因省港大罢工的缘故回到广州,两年後再度回港投身建筑工程事业,於1938年创办「福利建筑公司」,更在当时便与香港文化界建立联系。何世柱表示,父亲的建筑公司曾在香港沦陷期间被迫停业,抗战胜利後复业,至1950年生意已复稳固。「至乐楼」也是在1952至1978年这二十余年间,努力建立自己的庋藏。其父亲当年这麽做的原因有二:一是不忍中国文化瑰宝被外国人趁机入手外流,二是出於个人对中国书画的兴趣,「父亲早在1940年代初开始嗜好收藏,1950至60年代起意购藏。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政局动荡,大量书画和文物珍品南下香港,外国画商和收藏家纷纷抢购。他不忍文物飘零,抱着一份挚诚爱国的心,遂开始收购中国书画,以期保存国粹。」

  何耀光在1981年的《至乐楼书画录—宋元明清之都》序文中,也述及收藏书画的初衷:「慨自抗战胜利以还,宇内未艾纷乱,历代名蹟随士夫播迁而流落海隅……余深悼乎古物之流散不复为吾国有也。用是竭其绵力,稍尽保存国粹之责……」寥寥数言亦反映了当年中国内地书画收藏经香港集散的实况。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何家并不是十分富庶,但何氏仍然「多购一件是一件」,坚持抢救文物。彼时购入书画的单价从几千到二、三万不等,相当於今时一个或半个住宅单位的价格。遇到囊中羞涩的情况,何耀光还曾向银行借钱购买,而有时拿不定主意时,也会请子女帮忙参考。

  品格为先

  身为本港三大收藏中国书画的私人书斋,有别於「虚白斋」和「北山堂」,何耀光对收藏书画有其独到心得和独特要求,先决条件是「先人品而後艺事」—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他更强调艺术家的个人品德修养。何世杰补充道:「父亲认为古代忠义仁孝之士的画作,都散发一股刚正之气,透过欣赏他们的作品,可追慕其人品,从而正人心;相反,若非忠义有道之士,纵使他们的作品技艺高超,父亲也不考虑纳入收藏之列。」

  「先人品而後艺事」,何耀光相信透过观赏这些古代先贤手蹟,可追慕前人高尚的品格,达至「成教化,助人伦」的目的。他最喜欢、纳藏最多的就是明末清初时期「明遗民书画」,「父亲对明代遗民特别敬重,他曾有言『余性爱蒐蓄书画,但於取舍必以人品为第一义,苟其人节亏品恶,其书画纵精妙绝伦,亦弗取也。』」何世杰称,此番偏执亦是其父严於律己、爱国爱家的侧面反映。

  至乐楼藏明清画家之才艺都是多方面的,而且几乎无一不是诗人,如「明四家」的文徵明和唐寅、被称为「浙派殿军」的山水画家蓝瑛、清初「四王」的王时敏和王翬,以及清中期极具个性的「扬州八怪」如华岩及金农等文人。「遗民」因为是有所遗於世,故特别有所造於艺术。尤其山水画是画人心灵中的天地境界在笔墨上的反映。晚明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时代,亦是一个文学和书画艺术最有卓越造诣的时代—在淡雅的水墨间,难以想像这些作品是创作在一个动乱又痛苦的年代。明代「遗民」最大的特点是「士」的气节,他们反对异族统治,亡国之痛使他们完全舍弃政事、不侔於人,而是把精神寄托於绘画、於笔墨、於山水,来发泄他们胸中抑塞磊落的气节。晚明的士气,似是有生命般,作品中透出炙热的情感,何耀光对此感同身受,因而对明末清初的画作情有独锺。在香港日据时期,何耀光宁愿捱穷捱饿,也选择关门大吉不做日本人的生意,这与「遗民」的状态不谋而合。藏品本身固然表现出画家傲世清高的情怀,更难能可贵的是收藏者同样展现出清高不凡、弘扬大气的无私精神。

  何耀光在历年搜求书画的过程中,广泛结交书画家、收藏家,至乐楼藏品中有些是来自他的友侪,包括张大千、陈仁涛,广东人士如香翰屏、李研山、黄般若等。1966年,何耀光庆祝其六十大寿,一众书画好友纷纷为其贺寿,张大千专程为何氏创作《贺寿山水》,风格采取其晚年之泼彩法而成,此作亦反映何氏与张大千之间的交谊。从至乐楼所藏的这批二十世纪书画作品中,可了解到何耀光的交游及艺事行谊,亦侧面反映了广东及香港书画的发展及收藏历史。

  善爱并举

  「善」的接力棒,在何家代代相传。何世柱的会议室中,高挂着父亲何耀光五十年前的墨宝:「勤俭兴家之本,赌博破产之源,德业昭於忠诚,祸患随於诡诈。」这廿四字箴言有如何氏家训,渗入後代的骨血中用以自省,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何世杰忆述,父亲迈入九十高龄後,视力逐渐下降,减少了对书画的打理,每年兄弟姊妹会自发地在乾爽的秋天来临之时,轮流前往大宅「晒画」,检查画作情况,让作品通风透气;而平日里,这些画作则是恒温恒湿保存。何老生前便有「将这些画作给更多的人欣赏」的意愿,「家父向来最喜『为善至乐』,我们也认为这些藏品应与大众共同欣赏、分享。」2006年何耀光仙逝後,一众子女齐心协力,分别将作品赠与香港特区政府以及香港多所大专院校。并与上述机构合作将藏品整理展出,出版相关精装画册。2011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呈献的「十七世纪中国的艺术革命:至乐楼藏明遗民书画选」展览,创下了高达200万参观人次的历史性记录,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协作展览。至乐楼与大都会博物馆的这次合作,向世界展示了本港收藏家的远大目光,以及中国书画艺术的丰富层次。

  倘若现时浏览至乐楼的网站,会发现主页面有这样一段话:「在悠悠的中国书画历史中,我们有幸保有了当中的几许山水淡泊、雅竹清花、鸟鸣鱼乐、墨字诗情、人物风流……能保有,复能分享,此乃人生至乐也!」

  至乐楼所藏珍品,皆为何家父亲一生所收集而得,後人又在思考,如何才能使这些珍品能够长久完整地保存,使世人能尽享中华艺术之瑰宝。何世柱表示,选择在这个时机捐赠这一批珍贵文物,是因为留意到香港特区政府逐渐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推广,而他也已迈入耄耋之年,想要把握机会出一分力:「书画是先父遗物,载有丰富的感情,不能像公司投资的物业般出售。父亲希望这批珍品能一同保存,故家族决定全数捐出,而非由子女分配,以免日後流入不同的收藏家手中。我们亦想延续父亲的初衷,藉向公众永久展出的机会,推动大众认识历史,提高民族认同。」香港艺术馆在2019年年底重开後,这批藏品将於专设的「至乐楼藏中国书画馆」展览厅内长期展出,并由专责馆长与团队举行展览、推行研究和教育工作,届时艺术爱好者将可近距离欣赏这批中国书画杰作。

  藏品全数无偿捐出,下一步有什麽打算呢?何家兄弟哈哈大笑起来,「公司还有好多事要处理的,不过我十分享受现在的生活,父亲在世时,每个星期有两到三天家族成员会坐在一起喝喝茶、吃餐饭;父亲去世後,这个习惯保留了下来,我们也常聚在一起,共叙手足之情。」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18 04: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